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面朝语文工作室
面朝语文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195
  • 关注人气:5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艳芬:我看小学语文(高段)教学能手大赛

(2016-04-08 08:54:43)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效课堂

我看小学语文(高段)教学能手大赛

                                王艳芬

一、基本情况

4—6年级语文组共17人参赛,其中四年级7人,五年级5人,六年级5人。赛点设于十一中,评委有王艳芬、王宏钧、钞艳宏、师飞霞、谢美玲。

二、突出优点

(一)教案

1、榆阳区教案格式进行了创新,解放了教师,活页教案可重复使用,也可以补充、完善。有5个复备时间,引导教师集中精力于导学流程,不强调知识性,注重科学性、实效性、生成性。单元计划具体,可操作性强,有单元名称、单元教材分析、单元知识体系、知识能力目标、方法指导构成、拓展创新方略、单元课时划分等。

2、教师注重与课文链接的资料收集,创造性开发教学资源,以学生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安排为主。如:谢俊梅、李亚梅、李莲娜的教案。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在这方面李慧慧老师做得做好,每课都有反思,既有对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的分析,也有感人的教学片断的回顾,可以说,一篇教学反思就是一个教学故事。长此以往,一定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现摘录两篇如下:

(1)学生对课外资料了解甚少,加上我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有所欠缺,所以没有把课文真正延伸开来。还有就是略读课文的教学不敢大胆放手,使学生处于“被控制”的状态。这样,学生的体验不能很准确,而且由于时间有限,安排的问题过于零散,所以在交流之后再回头指导朗读时已将下课,很仓促,理解得不够深刻。                      ——《难忘的一课》

(2)睹一叶而知秋

总觉得,每一篇课文都有其中心句,只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找准了,概括全了,学习起课文就有主心骨了。而《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学生通过充分的自读自悟,方能理解、领悟,可是当我让学生在感知课文之后,简要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孩子们却总说不到点子上,大多数同学不会概括,就有如小胡同里赶猪,绕过来绕过去。此时,我眼中一亮,发现了文中的“按图索骥”这个词,心里很快想到了切入点,便让一位同学说出这个词的含义,孩子们马上举起了手,回答道:

“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找好马。”

我趁势追问:“在文中指什么?”

聪明的孩子刘越好高高地举起手说:“在文中指儿子按照母亲的指点去看病。”

“孩子们,这不正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我提示说。孩子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你瞧,仅仅是一个成语,却囊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切入就是这么重要,真是“睹一叶知秋”啊!

——《学会看病》

(二)课堂教学

从整体来看,进步很大,教师自身素质高,普通话标准,语言富有激情,教学设计有独特的心思,学科理念贯彻有效,学生主体意识强,每节课各具特色,显示出教师良好的学科素养,较强的理解运用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趋于合理化,课件本着实用原则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具体讲:

1、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努力营造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为学生“学”服务,使学生成为学习、阅读的主人,教师地位摆得正,引导、点拨并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思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

2、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效。

参赛教师抓住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做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听说写思、字词句段的训练,发展语言,强化情感体验,力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重视朗读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及欣赏、评价能力。同时,注重品味文字,积累语言,加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

如:榆林市第九小学谢俊梅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脱鞋纨裤”、 “协调有序”、“伏”字方法特别有效。

片段一:

(1)、这个“绾”是一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2)、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  ,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

(3)、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是的,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可那些都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联系生活体验,让学生从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切实体会搭石的重要性。】

片段二: 

②、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从课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

②、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③、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后面的——    
……
    
④、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 像——
    
⑤、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前面的—— ,后面的—— (速度渐快)
     ⑥、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协调有序。

【对词语的教学,没有做理性、抽象的分析,尽可能地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语境创设体验情境,感性地学习。“协调有序”的学习,通过创设走搭石的情境,学生在“走搭石”中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现了对语言的深入品味和揣摩。】

片段三:

师:我们先来看看“伏”,什么结构?(出示甲骨文字)左边—— 一个人 ,右边—— 一条犬 。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你瞧,它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这一处“伏”字的处理,是把“伏”字放在句段中,待学生读准字音,有了初步的体会后,运用字理,既掌握音、形、义,学生由此深化了对“伏”的感悟,也充分体会到祖国文字表意的特点,长期以往就会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在朗读方法指导中,谢俊梅将语段变成诗行: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

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来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通过变换文字的排列,让学生想象画面,感悟画面美,再配乐读,读出了诗的韵味,效果很好。 

榆林市第三小学周艳霞指导读“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通过让学生动作模拟“屏息凝视”,再抓住重点词,读出时间长、有耐心、尽职,效果明显。

横山二小的孙世丽上《去年的树》一课,通过春风化雨式的引导,学生逐渐读出了小鸟的焦急、树根的难过、大门的落寞、小女孩的纯真。

3、资源拓展更加适度。

选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意识增强,注重拓展延伸,或充实文本内容,或向生活实践回归,或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和联系,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延伸课程内涵,促进了课程综合化发展。

如:吴堡一小李莲娜老师上完《走遍天下书为侣》后,补充介绍了毕淑敏是怎样读书的,为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指明了方向。靖边县张畔镇中心小学李亚梅老师上《詹天佑》一课引入詹天佑修铁路遇到的许多困难及詹天佑颁奖辞。神木四小孟利霞老师上《少年闰土》学习即将结束前出示《故乡》的片段,设疑:“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独具匠心,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并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广度和深度。

4、课堂洋溢着人性与理性。

参赛教师善于挖掘并合理科学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因素和课堂的德育时机,及时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掌好舵,打好了精神底色,体现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搭石》一课乡亲们美好情感、《去年的树》一课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教育都在潜移默化中。

5、评价语言适时、有效。

参赛教师评价语气亲切,善于正面引导与支持,从不同层面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多样,且适时评价,有针对性,举手投足流露出对学生的喜爱,对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如梁锐、李莲娜、孟丽霞。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教案

1、普遍无学法指导。如:“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时可见,却无具体指导。“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都没有重点词语。

2、教案格式化,只有步骤,操作性不强。如:《白嘲》一课的设计:

一、解读《自嘲》,构筑形象。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

三、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的特点。

3、交流总结: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教师有创新意识,在教案形式上进行尝试与改革,但忽略了内容备写。注重导语、过渡语,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不具体,不适用。(横山塔湾镇中心小学朱丹)

(二)课堂教学

1、不能做到以学论教,顺学而导。如《唯一的听众》教师叫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语句,一位学生找到一句“平静地望着我”,教师又叫其继续找另外两句也有“平静地望着我”的句子,完全忽视其他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内容上。《白鹅》一课,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忽略了“鹅的姿态”也体现出其高傲的特点这一内容,学生说到时教师置之不理。

2、脱离之本,以图释文。

如《鲸》一课,学习鲸的生活习性内容时,仅仅让学生给图片命名,忽略文本内容,学生走马观花。《詹天佑》一课,教师只是课件出示“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人字型线路”示范图,同样忽略了文本内容,学生没有从文字中体会出施工成功源于勘测准确,也没有引导学生抓住“塞外狂风怒号……”等恶劣条件来想象詹天佑勘测时的艰辛。还有老师将大量的课文内容呈现在课件上,浪费有效的资源。

3、朗读教学不到位,不得法。

教师注重从言语形式切入,却让学生读句子后谈感受,忽略了言语材料,不抓重点词、特定的标点符号等来指导朗读。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执教者未能抓住两个“!”体会阿曼达的坚决。《穷人》中大量的省略号被教师忽略,妻子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很难有深刻的体验。《鸟的天堂》《颐和园》朗读指导效果不明显。《长城》一课中,“单看”“数不清”“陡峭的山岭”等词语被教师带过,导致学生不能从多角度领会修筑长城的艰难与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这一意图。

4、教师对教材吃不透,重难点把握不准,理解有偏差。

如《草虫的部落》将目标分为德育目标和能力目标,《鲸》一课参赛教案无教学重点、难点,教案错误百出,令人啼笑皆非。《长城》将两课时内容放一课时完成,自然学不完。《猫》一课,教师重拓展延伸,但拓展部分与文本衔接不紧,最后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写一份环保建议。其实,应重学习作者写动物的方法。

四、几点建议

1、榆阳区教案格式新颖,设计初备、复备时间,利于教师反复使用,有效提高备课效度。

2、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钻研学科教师用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学时做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将文章、教师、学生的思路融为一体,将作者的文本语言、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有效整合。如《新型玻璃》,生读过文本后,如以“玻璃的自述”介绍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则文本内容、说明方法、语言训练都在其中了。

3、让“写”进课堂。

教师普遍重视写法指导,注重读写结合,但联系平时习作不够,有的将小练笔、写法迁移安排到课外,落不到实处。赛讲课应向真实、朴实、平实的常态课回归,回归学科本质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字、写完整的话。

4、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板书上的字不够美观,不规范,板书设计简单,个别教师普通话不过关,参赛教案中错误多,(如《鲸》)教学反思中错别字比比皆是,这些都说明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还有待加强。同时,各参赛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多看书、多听课,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讲得多,说得多。

5、参赛教案不能太简单,应注重操作性。

6、课前活动不宜太长。有的教师让学生早早坐进教室,有的课前活动长达7分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7、教师应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但不质疑,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老师喜欢你用书本上的词语来回答”,致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迷失,主导强化。

8、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课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语文课要训练什么,用怎么样的方法来训练,应成为教学主线,这样可以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真实、有效。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境界,力求在自己的课堂中获得愉悦,获取“反哺”,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