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问课堂学习心得
(2021-01-03 16:48:54)坚持听完“生问课堂”的操作步骤与实施办法,对这一上课模式有了基本了解,主要宗旨归结为:课堂上的学习问题均由学生提出,然后让学生在猜测、尝试中觉悟数学的一般规律,以学生的问题推动课堂的进程,决定教学的走向。教师是材料或情境的提供者,是问题的引导和记录之人,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相机组织调控,反馈结果时和学生一起呼应之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不低,老师要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备课前要做好各种预设。什么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什么样的问题是本节课能解决的重难点......这些对老师的辨析与掌握能力,是个大考验。对于学生来说,提出的问题能不能提到点子上;能不能提出质量高,有思考性的问题等也是极大的挑战。
以问题驱动学习,是目前学生学习的大趋势,这种上课模式,其实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们都有渗透,但并非所有的课型都适合“生问”。不过只要有这个理念有这个意识,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模式,都能上出“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感觉。
在今天的课例中,“长方体的容积练习”给了我很大启发。在正方形纸板的四个角上剪下小正方形,然后折成长方体,求长方体纸盒的容积。这是一个常规的容积练习题,如果单纯练习,确实没有什么含金量,此题妙在第二问:怎么剪,纸盒的容积最大?
这是一个导向性的问题,直指学习本质。学生的思考围绕这个问题层层递进,学习也由这个问题而步步精彩:学生先尝试剪了两个,分别是边长1分米,边长2分米,然后算容积,发现剪的边长越大,纸盒容积就越大。真是这样吗?那猜测一下,学生想到平面图形时,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是不是剪边长6分米时,纸盒容积最大呢?经验证发现不是。这一认知冲突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一一列举,从剪1分米、2分米到8分米,当答案呈现在面前,黑板上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却引发了学生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剪下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折成的纸盒是容积最大的?若纸板边长是12分米,怎么剪折成的纸盒容积最大的?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容积计算练习,这是学生在进行高阶数学探究。当老师根据学生的计算,把结果一一呈现在黑板上时,学生似乎找到了容积最大的秘密。可是这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如果纸板边长不是6的倍数该怎么办?万一是长方形纸板呢......好不容易探得一点眉目,却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课已尽却思不止。这节课,在学生心里种下的是思考的种子,这才是学生学习该有的样子。以解决问题引发更多思考,以研究策略点燃学习的激情。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读到的“全景式数学教育”里一篇关于长方形周长的教学文章,教学的设计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开门见山计算几个多边形周长,其中包括正方形周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顺理成章将周长的一般求法迁移到正方形周长,然后再两种算法中,分析计算的简洁性,使学生明确,特殊图形的特殊计算方法。然后接着计算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多边形周长,学生由些归纳出正N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掌握特殊情况特别处理的一般方法,再由此及彼,给出长方形,由学生进行自主进行计算归纳,整节课,学生处在连贯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在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知识学会了,练习完成了,关键是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特殊情况下的简洁处理是寻找规律后的概括归纳)这种以发展思维、提升通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给人的启发特别大,看后能引发自己对自己课堂的再思考。
由这些碎片式的学习,想到了许多关于教学的尝试与实践。教学理念的更新,让人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曾经的课堂,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许多的好想法、好做法,只等愿意为之付诸实践的老师。我当为此努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么富有创造性多么生机盎然的过程,它让人始终沉浸在思考之中,不断优化迭代,不断积淀成长,这才是工作中最为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