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连与棱相连

标签:
教育 |
面相连与棱相连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物体《搭一搭》一课,除了要求学生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外,还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学习这一课后,一道课后习题引起了争议:
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1乘3的长方形
学生很快根据题意用手上的小方块搭出了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用5块小方块,认为完全符合题意。
部分孩子却持有不同意见,说只用3块就可以搭出题中的视觉效果,并在讲台上展示了他的搭法:
比较两种结果,从视觉上分析,正面和右面看到的效果的确都符合题意,而有区别的俯视效果图题目中并未提及。在搭法上,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第一种搭法小立方体均为面与面相连,第二种搭法小立方体却是棱与棱相接。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此题的命题应该没有问题。教材上也有类似的习题,但是答案均以第一种搭法得到的结果为准。关于第二种搭法,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参考是:本书不考虑有一条棱相连的情况。揣摩这一参考,应该是当立方体块数增多后,面与面相连搭成的立体图形种类本就较多了,若再加上一条棱相接的情况,搭成的立体图形种类就更多了,无形中增加了判断的难度,也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才有了这样的限制。
那么面对学生搭出的结果,我们能回避吗?教参上不考虑的,实际操作中是否也应该忽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