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庭院飘香来
庭院飘香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
  • 关注人气: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媒体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2019-06-06 06:29:29)
标签:

教学反思

课件照片

总结

计划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西安市高陵区鹿苑中学  刘淑侠

教学设想】《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都是从明清小说中节选的精彩片段,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刘姥姥进大观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的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白话小说的魅力和艺术特色以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名著的热爱,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1.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品析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理解节选部分在整部《红楼梦》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我国传统名著的热爱。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疏通文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审美鉴赏与创造

走进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亲近经典名著,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刘姥姥人物形象。

2.品味众人各具情态的“笑”。

教学难点

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法学法1.情景导入法。 2.分析讨论法。

自主预习资料链接】:

1.作者链接: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2. 作品《红楼梦》链接:原名《石头记》,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言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3.背景助读:一部《红楼梦》刘姥姥共三次进贾府。一进: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末,狗儿家生活艰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狗儿祖上与王夫人家连过亲,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二进:刘姥姥为感谢上次贾家的救助,特地去谢恩。见识到大户人家的吃穿行等事宜,课文所选即是二进大观园内容。三进:刘姥姥得知贾府被抄,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学唱戏的巧姐赎回来,带着巧姐到乡下。

4.补充资料:刘姥姥是贾贾的渊源: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做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狗儿与嫡妻刘氏生有一子一女,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

趣猜

导入

 

多媒体出示《红楼梦》剧照,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你知道这些人物都是谁?

多媒体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明确:这是电视剧《红楼梦》的剧照,里面有贾母,薛姨妈,刘姥姥,王熙凤,鸳鸯等。

学生看剧照,猜内容。

 

 

 

 

 

 

 

 

 

 

 

 

能猜出是《红楼梦》为“合格”,能猜出具体人物即为“优”。

以剧照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初读感知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刘姥姥二进贾府,和大家一起吃饭时出丑,逗得贾府上下各色人等大笑不止。

2.读课文,书看了小说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6)开端:写刘姥姥惊叹潇湘馆内的陈设奢华。

第二部分(7---10)发展和高潮:写刘姥姥用宴,在王熙凤等人的策划下上演“笑”剧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1)结局: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1.学生读课文,概括,梳理。

 

 

 

 

 

2.按小说的情节梳理本文结构。

 

 

 

 

 

 

 

 

 

 

 

1.能说出主要内容为“合格”;语言流畅为“优秀”。

2.划分依据能自圆其说为“合格”。划分正确为“优秀”。

1.初步感知内容。

 

 

 

 

2.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

 

 

 

 

 

 

 

 

 

 

三、

再读

探究

1.为什么众人发笑之前先是“发怔”?

明确:“发怔”这一神态的细节描写得尤为传神,一方面写出了刘姥姥的语言及“鼓着腮不语”的神态出乎大家的意料,瞬间寂静,又与众人大笑的热烈场面形成强烈对比。

2.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说说各色人物的笑,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湘云---(爽朗)的笑; 黛玉---(矜持)的笑;

宝玉---(忘性)的笑

贾母---(欣赏)的笑;

王夫人--(会意)的笑;薛姨妈---(失态)的笑;

探春---(直率)的笑;

惜春---(娇气)的 笑;

王熙凤、鸳鸯---(藏而不漏)的笑。

史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反映出她的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可见她的笑是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也写出了贾母爱孙之心;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反映了她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看出她要强的个性;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母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写出王夫人已知道是凤姐导演的,但又不便张扬的心理,也保持了雍容与尊贵;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3、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她们用“雅”文化的目光看待刘姥姥代表的“俗”文化, 感到另类和新奇,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

 

 

 

 

 

2.学生自主思考,概括,交流。

 

 

 

 

 

 

 

 

 

 

 

 

 

 

 

 

 

 

 

 

 

 

 

 

 

 

 

 

 

 

 

 

 

 

3.小组合作探究。

1.能说出意思为“合格”;流畅表达为“优秀”。

 

2. 能说中人物特点为“合格”;流畅表达为“优秀”。

 

 

 

 

 

 

 

 

 

 

 

 

 

 

 

 

 

 

 

 

 

 

 

 

 

 

 

 

 

 

3.说中表象为“合格”;揭示本质为“优秀”。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关注文本从多个侧面与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法。

 

四、

赏读

品析

1.细读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作用。

“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明确: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对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而知了。

“闹”“撮”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刘姥姥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这些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饭时遭受戏弄的可笑而无奈的窘相。

2.赏读有关刘姥姥的言谈举止的句子,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1)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哪里拿的动他?”……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2)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3)“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明确:(1)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可见刘姥姥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2)刘姥姥之所以故意出丑,是因为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但她绝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3)面对鸳鸯与凤姐的“赔不是”,刘姥姥说的这番话,表现了她的善良纯朴。

总之,刘姥姥是一个善良、淳朴、风趣、机智的农家老妇人。

1.赏读重点字词,积累美词美句。

 

 

 

 

 

 

 

 

 

 

 

 

 

 

 

 

 

 

 

 

 

2.跳读课文,总分式概括,梳理人物形象。

1.说出大意为“合格”;意思完整为“优秀”。

 

 

 

 

 

 

 

 

 

 

 

 

 

 

 

 

 

 

2.找出相关句子为“合格”;说出性格特点为“优秀”。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五、

析读归纳理解主题

1.凤姐、鸳鸯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因为凤姐、鸳鸯等人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在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塑造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从《红楼梦》全书来看,本文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以人物衬托人物。刘姥姥这个人,作为一个乡下的穷亲戚,来到了富丽的大观园,并因为她的取笑逗乐,激发众人展现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2)以情节暗扣情节。刘姥姥总共三到荣国府,这是二进大观园的情形。这次的到来,不同于之前第一次来的生疏,也不同于最后一次来大观园时的衰落;这次进大观园,目睹的是一片富贵景象,品尝的是一餐丰盛美食。二进大观园,代表着盛;与代表衰的三进大观园,自然相关相联,环环相扣。

3)以文化比较文化。刘姥姥代表的文化,是俗文化;贾府代表的文化,是雅文化。这两种文化,形成冲突,对比鲜明。

4)以情境展现情怀。乡下人受到大家族众人的轻视和戏弄, 却只能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扮演一个丑角。

3.试谈谈学习本文,对你写作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要善于观察周围人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人物刻画要抓住人物特征来写;详略的安排要根据表达的中心确定。

1.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明确主题。

 

 

 

 

 

 

 

 

 

 

 

 

 

2.小组合作探究。

 

 

 

 

 

 

 

 

 

 

 

 

 

 

 

 

 

 

 

 

 

 

 

3. 学生课堂小结,总结写作方法。

1.回答出第一问为 “合格”;能回答出第二问为“优秀”。

 

 

 

 

 

 

 

 

2.这个问题难度较高,能说对一点即为“优秀”。

 

 

 

 

 

 

 

 

 

 

 

 

 

 

 

 

 

 

 

3.结合文本说出一两点即为“合格”;多说一点即为“优秀”。

1.文本内容的升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旨在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总结概括,梳理写法。

六、

作业

课外阅读刘姥姥一进和三进贾府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阅读。

 

文本内容的拓展,训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附:板书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端:设局取笑

  发展及高潮:上演“笑剧”

                               局:笑后感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