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高陵区教师进修学校
杨红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之一文化传承与理解内容要求,中学生应肩负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及课题大背景现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力求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对于中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深远意义。
一、关注综合性学习活动特点,在传承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我们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时,首先要注意到综合性学习活动所具有的特点,结合特点展开活动。
(一)巧用综合性,多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主要表现在:提倡跨领域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过程中,巧用综合性的特点,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收到良好效果。
如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就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小组专题研究内容,学生兴趣高涨。1.民间工艺组的制作展示:现场剪纸,制作拉花,赠送个人作品等。2.民族艺术组的表演展示:现场演唱一段曲目,现场写一幅字,现场表演一段民族舞蹈等。3.诗词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诗词表演,对诗等。4.民俗风情组的话题展示:“趣谈传统节日”。5.神话故事组的趣味展示:我来演,你来猜!6.中华美食组的多方位展示:报菜名、现场赠送中华小吃月饼等,现场气氛热烈,收效显著。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在展示上下功夫,实现资源共享,不但使全班都了解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
(二)落实实践性,开展多种体验活动
《语文课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语文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校园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土,让孩子在诗书典章里汲取营养、在弦歌雅韵中陶冶情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拔节成长。例如邀请剪纸传承人进校园教剪纸,举办师生剪纸展;中华经典诵读社团活动;师生脸谱展;人物专访活动;书画艺术展;手抄报比赛;我给扇面来题诗等活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和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三)突出个体主动性、兼顾整体互动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过程中,如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读好书,好读书》的时候,设计活动一:看名人怎样读书1.编辑《名人读书名言》。由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经验和趣闻轶事。2.出有关“名人读书经验”的墙报和手抄报。小组根据组员的特长和资料搜集情况,选择其成果展示的方式(“名人读书名言”的集子、“名人读书经验”的墙报和手抄报等),并由学生动手制作。3.“名人读书故事”大家讲。首先也是搜集,其次才是分头讲,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认识读书的作用、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动人事迹。突出个体主动性,主动探究。设计活动二:你说我说说读书就当前有关读书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提高认识。1.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2.怎样看待“读图时代”?希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讨论中,能够达到共识,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出现新局面。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二、树立大语文观念,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大胆尝试,探索综合性学习更广泛的实践方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时值母亲节,从情感角度而言,作为八年级学生一方面需要母爱的呵护,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挣脱母亲的怀抱获得所谓的自由,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母亲的爱,孩子与家长正处于一种“特定”的“磨合期”。但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体味亲情,感受母爱。从心理特点上看,部分学生有着一定的表现欲,渴望教师给他们构建一个自主广阔的空间,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而另一部分却因为害羞、胆怯等原因不敢大胆的展现自我,这些学生都需要老师给予他们适当的机会和引导。这就为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加之又和学生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强。因此,我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三代母亲对爱的需求,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母亲心底最需要的“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书写母爱,收到良好效果。
三、真正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反馈与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其实重点还只是也只能评价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对于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少之又少。因此,不少教师对于如何评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产生了困惑,如何做到公正客观有效的评价学生是摆在广大教师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对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了解人类优秀文化的多少,更关注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整个过程,将其贯穿在整个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展示,奖励等形式,给学生搭建了展示他们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平台,例如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校园教剪纸,举办师生剪纸展;中华经典诵读社团活动;师生脸谱展;人物专访活动;书画艺术展;手抄报比赛;我给扇面来题诗等活动,采用诵、展、赛的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在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之情,提高文化品位。无论学生的展示水平如何,只要学生大胆展示了,我们都应予以肯定、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积极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氛围。
所以,应该参考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下原则制定评价指标:(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2)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3)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小组中其他的学生以及学生自己,兼顾到评价的全面性。(4)评价时注重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进步。(5)评价中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总之,我们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及课题的大背景下力求让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有助于中学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多样文化,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