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君临」无惧周期,逆风飞翔的猪

(2018-01-23 17:05:42)
标签:

财经

股票

分类: 证券分析

公元前312年,秦国与楚国争锋于南阳,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被秦国蚕食。

两千多年后,也有一位姓秦的年轻人,在南阳干出了一番事业。

1992年,秦英林从22头猪的饲养干起,到今日,已经做到一年销售700多万头猪的巨大规模,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生猪养殖企业之一。

秦灭六国的气势,隐然浮出水面。

http://p3.pstatp.com/large/5b430002f9609080e4bd

或许你会撇嘴,养猪有什么了不起的嘛,技术太LOW了,又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呢?

嗬,那你就错了!

互联网大佬丁磊为啥要自己养猪?

http://p3.pstatp.com/large/5b410005248f82ad6281

因为这个行业存在巨大的痛点啊,瘦肉精、注水肉、食品安全等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根本满足不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需求。

有痛点,就有变革的机会,就有获得巨大收益回报的可能性。

更何况,2016年, 我国生猪出栏6.85亿头,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行业容量超过一万亿元。

你要知道,我国如今大热的半导体行业,全产业链加起来的产值规模,也不过才5000亿元左右,还不到生猪养殖的一半呢。

还有一点,养猪业虽然已经很古老了,但是几千年来,都是遵循着农民散养的传统。

直到近年,由于一系列全新商业模式的引入,才掀起全行业的惊涛骇浪,集中度由此快速上升。

如今的养猪业,正如2000年前后的地产业,万科、碧桂园等小巨头已经浮出水面,但是一年的销售额也不过几十亿元,跟如今6000亿元的规模判若云泥。

此时投资,正是最好的时候。

1

在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出栏的比例为98%;

在日本,2000头以上规模生猪存栏比重为66.0%,相比起来,10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存栏比重仅有0.7%。

那么在我国,又是怎样一副景象呢?

根据农业部数据,我国目前仍有约1/3左右生猪出栏来自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专业户、规模猪场比例约38%。

差距是极其巨大的。

散养的问题多多,比如生产效率低下,养殖成本高,导致我国的猪价整体比美帝还要贵;

又比如,散养户的环境一般比较差,猪很容易生病,他们就滥用抗生素,导致猪肉的残留药物过高,各种安全问题接踵而来。

十几年前,意识到这个行业痛点的第一代探索者们,发明了“公司+农户”的规模化养殖模式。

代表者正是今日我国养殖业的老大,温氏集团。

所谓公司+农户,就是公司负责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等技术密集型的工作,但在育肥阶段则交给农户来执行,养肥之后再由公司收回。

在此过程中,农户获得了饲养费,同时不需要承担饲料、仔猪、兽药等费用,降低了风险,赚取旱涝保收的“加工费”,自然合作积极性很高。

公司则通过专业化的服务,聚焦在毛利率相对较高的技术环节,让上下游都享受到了协作分工的红利。

后来者正邦科技、雏鹰农牧和新希望等,纷纷模仿跟进,推动了我国第一轮的养猪业规模化革命!

数据不会骗人,我国的养猪业虽然还很分散,但是得益于“公司+农户”模式的推动,近年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集中化趋势。

http://p3.pstatp.com/large/5b4100051538a085daae

另一个数据,我国养殖户的规模正在逐年减少,同样反映着这种集中化的趋势。

http://p3.pstatp.com/large/5b3f000580b9d1510b45

缺乏竞争力的散养户一步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拥有公司技术支持的小规模农场一步步壮大。

但有人觉得,这种变革还不够彻底,痛点还是存在。

新一轮的变革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http://p1.pstatp.com/large/5b3f0005908358d50204

2

秦英林看到了这个机会。

“公司+农户”模式的缺点,大致上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育肥环节是交给农户来实现的,就一定会出现不可控的问题。

举个例子,这种模式相当于快递的加盟制,轻资产运营,规模扩张确实很快,但是快递丢失、暴力拆解、上门不及时等问题却也很多,投诉率居高不下。

只要你选择了加盟模式,不可控的风险就始终是存在的。

又比如多年前的乳业三聚氰胺问题,就是因为公司+农户模式下,农户、收奶站为了一己私利,铤而走险。

食品安全是现阶段市场最关注的主题,一个始终将风险挂在头顶的商业模式,又如何能走得长远呢?

第二,由于分散交给不同的农户来养殖,规模化效应没法做到极致。

你知道2016年的时候,我国猪肉价格卖到20元一公斤,而大洋彼岸的美帝才12元一公斤呢!

http://p1.pstatp.com/large/594c000598541d495e77

资料来源:网络收集

凭什么,人力成本巨贵的美帝,养猪成本能够做到比我兔更低啊?

无非是单一养殖场的规模足够大罢了,通过技术将各个环节的效率提升做到了极致。

规模效应在工业上适用,在养猪业上同样适用。

秦英林正是看到了这点,以他创办的牧原股份为基地,持续推动“直营制”的一体化养殖模式,让第二轮的养猪业革命席卷中原大地。

牧原的一体化养殖模式,看下面这个图就一目了然了。

http://p9.pstatp.com/large/5b4000052c90e1fae69d

同样用快递来类比,牧原的模式类似于顺丰,直营管理,上下游统统吃掉。

起步的时候,会存在资金需求量大,发展慢的问题,但是随着技术和运营效率的改进,规模的扩大,体验好和高毛利率的优势就渐渐凸显了。

牧原也是一样的,后发制人,越来越有活力。

首先,一体化养殖模式可以让牧原建立起生猪的可追溯体系,每头猪都能追溯其育种、仔猪、和全生命期的饲料、兽药使用情况。

还有养殖污染的控制,普通农户们是一辈子都赶不上的。

你可能以为我们的养猪场还是这样的:

http://p1.pstatp.com/large/5b430002f95f4e475f79

哦,NO,实际上牧原的养殖场已经是这样的了。

http://p3.pstatp.com/large/5b3f000580ba29f69fe7

这个现代化的养猪场里,有自动的送水、送食,以及气温、湿度的调节,平均一个工人能够照料3000头猪,平摊下来的成本自然就大幅度的降低了。

下图是2017年上半年,牧原和主要对手的成本比较,可以看出牧原的成本相对是最低的。

http://p3.pstatp.com/large/594c000598523a6b8295

同时,标准化的养殖操作,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

那就是,可以做到让每一批生猪,出栏时都保持着基本相同的体重,相同的瘦肉率,就差外观脸蛋一模一样了。

这样的产品自然是受市场欢迎的,价格也可以卖得更贵一些。

看看牧原和同行的毛利率对比吧,几乎就是一骑绝尘,这还是跟行业龙头的对比呢,如果跟其他二三线的企业或者散户对比,优势不言而喻。

http://p1.pstatp.com/large/594b0005b0988ed13f9a

竞争力强大的结果,就是营收规模的一路高歌猛进,增速近两年都保持在70%以上。

http://p3.pstatp.com/large/594b0005b0990799c95f

即使在猪价下行的2017年里,利润仍然获得了25%的成长速度。

http://p3.pstatp.com/large/594c00059851c4494814

如果猪价进入了上行周期,按这样的规模扩张速度,利润的爆发力度将有多大,实在不敢想象。

3

是时候来谈谈猪周期的问题了。

传统上,养猪业是一个强周期行业,每过几年有一轮猪价的暴涨,大家数钱数到手抽筋。

然后过了几年,又会经历一轮猪价的暴跌,人人亏得内心滴血。

问题出在哪里呢?

肯定不在消费端,猪肉这东西,中国人几乎天天吃,消费是很稳定的。

主要是供应端的问题,因为我国的散养户数量实在太庞大了,而他们的行为又存在着强烈的盲目倾向。

每当猪价大涨的时候,他们就补栏,希望多赚点。

2016年,我国散养户有3000到4000万户,每户补两头猪,市场就会多出来6000万到8000万头猪。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此巨大的产能增加,将会对猪价产生多大的冲击。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散养户赚不到钱了,减少养殖,猪价又因为供不应求出现新一轮的暴涨。

过去20多年来,我国的猪价一直维持着3-5年为一个周期的猪价波动特征。

这一轮的猪价下行,是从2016年开始的,至今仍在探底的过程中。

http://p1.pstatp.com/large/5b4000052c9129ec2a22

这种周期波动或许将不会持续太久了。

虽然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的养猪业CR5仅为4.85%,但是行业龙头的规模扩张速度快啊,未来十年内提升到50%左右,都是完全可能的。

比如牧原,2015年的销售量只有200万头,2016年涨到了300万头,2017年进一步暴涨至700万头!

http://p1.pstatp.com/large/594c00059855f15fc57f

2018年,牧原的计划是将销售量做到900万头,向千万头迈进。

虽然速度已经很快了,但看看行业老大温氏,去年的销售就已经是1900万头了,差距明显。

凭借着强大的商业模式竞争力,是时候大步流星往前赶了。

尾声

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筛选、精挑细选、枯燥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过程。

我们每个工作日发布一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一篇报告就要花费我们团队里两名以上分析师一周的时间,这样耗费巨大成本的研究也仅仅是达到一个目的:

让我们能够在3500家的海量公司里,找到那些在未来一两年里具有相对较好投资机会的头部10%的公司。

十分之一的海选过程。

这些公司真的每一家都完美无瑕,闭着眼买入就能大涨吗?

显然还不是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精挑细选。

抛弃题材股,真正以优秀业绩说话的好公司,具有长期持续业绩爆发能力的好公司,这个市场上不会超过20家。

这又是一次十分之一机会的淘汰与晋级赛。

追求更强的确定性,找到那些我们认为更值得持有的长期船票。

近期,君临在成立深度研究部的基础上,再次成立了5个小组,对2018年我们认为最值得看好的5个行业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对比与跟踪。

遴选出每个方向3-5家,我们认为确定性最强的,业绩将持续超预期爆发的优秀公司。

这张清单,我们将在付费订阅专栏里发布,跟我们的付费用户们携手共进,获得更阳光、长久的收益回报。

——————

作者:君临团队.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君临【junlin_1980】,更多行业解读、证券分析尽在证券分析第一平台—君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