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人皆忘张鉴邦

(2019-11-01 09:48:3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在淮海路的一家旧书刊的店里觅得几本杂志,应该是《大世界》,还有南京出版的刊物《江苏戏曲》,其中不乏介绍评弹的文章或者小知识。看到介绍张鉴庭张鉴国双档的文章有提到张家曾经有张鉴庭张鉴邦张鉴国三个档的时期,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还是不对,因为当事人都已经过世,而老年听客知道历史的也已经所剩不多,再说了,听书是老耳朵不等于对评弹历史有研究,所以很多故事我们只能是将信将疑,不要去全部相信菜好。我还是比较相信张双档曾经有两个,那就是早期的张双档是张鉴庭和他的大兄弟张鉴邦的合作,时间大约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后期的张双档则是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名望瀑瀑的张鉴庭张鉴国双档,他们的合作在上海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张调的形成应该在那个时期,于是小张先生则有了“琶王”的美誉。

张鉴庭十七岁的时候在湖州拜王绶卿(清末民初三大卿之首)之徒朱咏春为师,弹唱《珍珠塔》和《倭袍》两部书,所以黄静芬管张鉴庭叫师兄的,这是我在上个世纪听书最旺的时期西园他们杨浦评弹团会书的时候黄老太太加唱自我介绍开篇时得知的,才知道上海除了人民团之外藏龙卧虎的人才多了去了,也对很多“在野”的评弹艺人,尤其是过去的响档名家有了收集资料的兴趣,造就了自己听书笔记洋洋200万字的积累。张鉴邦和老兄张鉴庭合作说书的时候带唱滑稽,就是人们所言的“小热昏”,很能哗众取宠的,也会聚集不少听众趋之若鹜,据陈希安介绍他拜师学艺的往事,提到张鉴庭张鉴邦兄弟档来常熟和其他名家响档一样大受欢迎的盛况,按时间推出算们应该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陈希安拜沈俭安学说书的那一年,恰巧是张鉴庭和张鉴邦拆档提携小兄弟张鉴国的那一年,也就是1941年。

网上有人提到张鉴国救过张鉴庭的命,什么童子尿之类的应该是无稽之谈,因为张鉴国救了张鉴庭的命张鉴庭才和张鉴邦拆档和张鉴国拼档,弟兄之间也就是太功利了。我知道的情况则是张鉴国长成之后也吃这口饭,张鉴邦和张鉴庭拆档让大哥提携小兄弟,自己则另谋生计。再说了,张鉴国的乐器、主要是琵琶都还是张鉴邦教的,弟兄之间感情很好的,我们现在知道的那些宣传都是因为后期张双档是上海团的名人,属于官家的人,而张鉴邦参加的则是江南评弹团,当年上海除了国营的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简称人民团)之外们还有长征团,江南团,先锋团等不少集体性质的团体。张鉴邦在和长兄张鉴庭拆档让完全是提携小弟弟张鉴国的善举,造就了今人只知张双档乃张鉴庭张鉴国而忘了前期打下基础的张鉴庭张鉴邦双档。

人们耳熟能详的张双档七进上海终于在第七次的沧州书场打开了局面成为名极一时的响档名家,如果具体注意历史的话,张双档在上海站住脚的年代是1938年的8月,那个时候距张鉴国出道早了三年,也就是说人们误以为张鉴庭张鉴国的所谓张双档七进上海的壮举其实是张鉴庭张鉴邦双档的误读。张鉴庭张鉴邦拆档造就了张鉴国的名望骤起,在张建邦看来都是自家的兄弟,本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和老兄拆档之后,小弟张鉴国随老兄混饭吃,自己也有一份不错生的生意,之后的张鉴邦曾分别和其子张君舫、其妻瞿美冰(弹唱《七美缘》的老牌名家瞿逸蟾之女,瞿剑英之妹)短暂合作双档之外,基本上都是放单档,弹唱的书目以《倭袍》为主,也弹唱他们张家书目,如《十美图》等。其子张君舫的一部《三戏龙潭》就是《十美图》的一部分,主要描述曾荣之弟曾贵的故事,现在由黄芷强在弹唱。人们不识张鉴邦,主要是国家的宣传资源自然不会为非国营团体的艺人作浪费,这就是实情,至于张鉴邦的所谓嗜好,在描王夏荷生就是可惜,在张建邦则不能原谅,也是评弹界一贯的作风。我读周良先生的文章提到“评弹皇后”范雪君的养父范玉山的劣迹,这在旗帜的蒋月泉身上更多,然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文革中除了上海市人民评弹团还保存之外,基本上兜在1972年左右解散了,包括名家荟萃的长征团,文革之后虽然长征团新艺团东方团相继恢复,不过也是好景不长,基本上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张鉴邦在1978年初去世,自然不再评弹艺人的行列,也不会有人关注,很多过去有名头的名家响档,在上海世纪七八十年代走的时候都悄然无声。好在张鉴邦的儿子张君舫在文革之后以个体艺人登记,继续弹唱张家《十美图》中的一部分《三戏龙潭》,估计所谓正宗的张派传人都不会这部书,都集中在后期张鉴庭张鉴国双档传授的《闹严府》一段了。人们手头一定有张君舫和沙莉英两位弹唱的《三戏龙潭》的录音和无锡电视台请他俩录制的该书的视频。据莎莉英的回忆她和张君舫合作了近三十年,直到张君舫去世。我曾撰文说起过江文兰是官方的“超级下手”,而沙莉英则是民间的“超级下手”,听过不少沙莉英和各种上手(包括女上手)的弹唱,她的适应性也是有目共睹的。

张鉴庭一生坎坷,张调唱腔则是老听客最喜爱的流派唱腔之一,它的感染力甚至超过蒋调,尤其是在现场更甚。张调的形成自然脱不开张鉴国的琵琶,但是流派的形成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想说张鉴国坐享其成,毕竟他的琵琶不是盖的。不过全盘否认张鉴邦在张调流派形成过程所做出的贡献派也是有失偏颇的。张鉴国的盛名也算是时代的产物,不敢说那个时代的造孽。坎坷一生的张鉴庭参加了国家剧团却带了厄运,五十年代的右派帽子让这位听众喜爱的响档失去的名字,海报上只能写“张双档”或者是“张鉴国双档”等等现在看来很荒唐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却是家常便饭,这也把张双档仅仅定格在张鉴庭张鉴国两兄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称赞张鉴国的美德,就是他在上海团的级别被定得很低,这样一个老资格的艺人,其实我还真不想说,当年的所谓四大响档或者是七煞裆中弹词的下手,除了陈希安灵活一点,其他都不怎么样,没了上手的锋芒,一个个都会被漂!

 

2019/11/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