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口古道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 |
此山口,位于作者故乡肥东县阚集与巢湖市清涧之间,曾是合肥东乡与柘皋、巢县、南京间的一条要道。山口西北有伏羲山,又名庙山,因其巅北宋曾建有寺庙,与南八里号称“北九华”的桴槎山甘露寺相望,传毁于“长毛”之手。正北遥望太子山,相传金兀术与牛皋鏖战此山,兀术败,落下水旱马槽各一;再往北远方是八斗岭,传与曹植有关,他随曹操到濡须前线,若不走小岘山口,则必走北山口。山旁“十八包”,是包公出生地。以西有王城、大陈墩等上古遗址;再西是古镇石塘桥,传因几口大塘得名,一说为西楚霸王别虞姬之地。山口西北方山峰处曾建有尼姑庵,俗称“巢县庵”,小学春游时,记得庵旁有两颗古银杏树,粗如簸箕,可惜皆毁于人祸。山口之南,飞来一片方正巨石,落在几根石柱上,如山上一天然石桌,传为南北星君对弈的“棋盘石”。
山口西麓3里许,便是阚集。沿途有黄堰塘、合子凤、杨进官塘、大草贝、将军塘等大水塘,70年代在旁边修了伏羲水库,稍北更早于57年还修了黑洼水库,现库边山坡成了不少城市青年的周末烧烤、帐篷营地。这些塘库形成的水系,源头都可回溯到山口两边的植被和山涧、山泉,它们滋润着石塘以东的土地。阚集旁的朱博士村,是著名旅美词人阚家蓂的故乡;西边阚中份村,是抗日民族英烈阚维雍将军的祖居地。
北山口最为人称道的,是曾有过的十里石板古路。这是昔时乡贤富户出资修建的。石板经岁月磨砺,色亮质细,铺成约六尺宽的山道,依山坡蜿蜒升腾,似青龙过山、气势不凡。据说,从前山口两旁皆为茂密松柏,一路青石清涧、茶亭庙宇。时光倒回一百年,该是一幅多么清新淳厚的古道风景!在旧有产权下,这些山道、山场、水塘等资源,尚能修建维护,发挥基本的公益功能,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值得今人研究。
现在,庙宇亭台和古树都不见了,但北山口依然保留着质朴的自然美。春夏时节,鸟鸣山空、壑静云游,山涧两旁的坡上、厚密草丛里,无人关注的黄的、紫的、红色的细小野花,随山涧清风婆娑摇曳;山蛙、蚂蚱、蜥蜴等多种生物活动其间,孕育着生命的顽强与从容。秋冬时,草黄水蓝、艳阳孤悬,潺潺涧流闪烁着光点。它四季都是一个散心释怀的好去处。
小时候,虽然常结伴上山,采摘些蕨子苔、山楂和一种土名叫“百瓣”的野草莓,但不大敢去北山口。大人说山口有狼。山道边还卧着一块灰黑色大石头,长约7尺,被称为“杀人石”,说是过去土匪拦路劫财,常在此石上害命,石上的红色纹理是血迹渗透而成。因而村童们一看到此石头就害怕。山口两端的人,虽一山之隔,口音有异、风俗不同,常因草木山场械斗,互有戒备。每年中秋,两边有些青年依古俗燃起火把,到田里“摸秋”,到山口奔走、赛火把,相遇时一言不合,就会演变为火星翻飞的真正武斗。这给北山口平添了一份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