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创造力从哪儿来?

(2019-06-04 10:39:27)
标签:

创造力

创新能力

教育

谷婧

创新思维是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素养之一,未来社会离不开有这种思维能力的人。为此,我们开设“创造力”主题专栏,帮助家长增强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理念,切实掌握教育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谷婧老师“创造力”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从科学角度与我们聊聊:孩子的创造力从哪儿来?

---------------------------------------------------------------------------------

作为家长,我们都想要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既然如此,不如先对自己做个测试吧。

测测家里的创造力土壤是否肥沃: 下面的问题,有多少个你能回答“是”?一个“是”计1分。(满分20分)

  • 我们家里没有许许多多的规章制度。
  • 孩子了解为什么我们家要制定这些规章制度。
  • 孩子在家里可以问任何问题,包括那些听起来很傻的问题。
  • 在家里,我们常常征询孩子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
  • 我们鼓励孩子多提问题。
  • 作为父母,我们尊重孩子的意见。
  • 作为父母,我们相信孩子。
  • 孩子不用请示就能尝试新事物。
  • 作为父母,我们鼓励孩子的创造力。
  • 我们不常监督孩子做事情。
  • 我们鼓励孩子自己把事情想明白。
  • 对于家庭重大决定,我们也考虑孩子的意见。
  • 孩子犯错误,我们不会责备或者惩罚他。
  • 我们不会总为孩子是否能成功而担忧。
  • 我们重视的是学习,而不是分数。
  • 我们鼓励孩子寻找完成日常事务的新方法。
  • 孩子在家里有许多机会从事他感兴趣的事情。
  • 我们喜欢和孩子在一起。
  • 我们相信孩子是独一无二的。
  • 我们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

以上测试选自芬兰儿童教育家、培训专家吉姆·索拉迪尔和碧雅·索拉迪尔的著作《创造力: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

孩子的创造力从哪儿来?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展示出父母对于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的支持程度。给出的肯定答案越多,越有利于你的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 如果得分低于10分,提示:你需要做很多改进才能使你的孩子生活更有创造性。
  • 如果得分在10-15分之间,提示:你已经给予孩子很多支持,但仍能做得更好。
  • 如果得分在15分以上,提示:你表现完美,希望你继续在生活的各方面保持创造性。

创造力是个厉害的角色

人工取火、四大发明、无线电通讯、互联网技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诸多表现,没有创造力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创造力,英文“creativity”,可以翻译为创造性或者创作能力等。创造力是人类能力层次中较高的一种综合本领,它是一种打破常规,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以及拥有创造力的大小,是人才区分的重要标志。

虽然创造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客观环境下,表现出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是不管对于个人、社会还是国家而言,创造力都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揭开创造力的庐山真面目

大家可能会说,那赶紧研究创造力,然后去提高每个人的创造力啊!然而,创造力却充满了神秘感,并不容易让大家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呢!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董事会董事、美国电影学院荣誉博士、著名电影制作人雪莉·兰辛(Sherry Lansing) 曾经说过:“你可以评估语法、标点和拼写,但无法评估创造力。在SAT考试中怎么给《尤利西斯》(注: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划等级?又怎么给福克纳(注:美国小说家)划等级?”

的确,对于数学或者其他科学问题,可以根据理论给它们分数,但是对于创造力的评价,多数是从心理学或者不同领域的业务角度出发,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化——这也是创造力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孩子的创造力从哪儿来?

创造力本身有着丰富的涵义,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能把握创造力的存在轨迹。研究创造力的角度很多,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甚至还有早期的神秘主义。美国耶鲁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学习心理学教授、创造力研究专家詹姆斯·C.考夫曼(James C. Kaufman)在《创造力》(Creativity)一书中,以1950年为分界线进行划分。

这之前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多数来自杰出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于创造力的思索,以及一些零散的研究论文,比如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他的文章《创造性的作家和白日梦》里,曾经对创造性作家进行了描述。

1950年随着美国心理学会的成立,在心理学会主席乔伊·保罗·吉尔福特(Joy P. Guilford)的推动下,该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加速发展。

1961年,梅尔罗德(M Rhodes)在《创造力分析》(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一文中提出了创造力的“4P”(Product,Process,Person,Place)模型,它融入了许多创造力理论,表明创造力有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经过后来的发展,这四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Product——创造性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品和产物,比如一个新模型、新产品。也可以是新方法、新概念、新思想或者新理论。
  • Process——创造过程,从认知角度进行创造过程研究的领域集中在创造性思维过程,即如何创造性地思考。
  • Person——有创造力的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关键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智力、知识、性格、动机和思维模式等。
  • Place(press/enviroment)——创造场所(环境),环境对于创造力的发展有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也包括工作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此外,关于创造力的构成要素还有许多不同角度的解释,比如强调知识、智力、人格是构成创造力的基本要素,创造力是个人、专业和领域相互作用的产物等等。

以上介绍了这么多,您可能要问:这和教育孩子以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什么关联呢?实际上创造力作为人所具有的高级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培养的。

按照考夫曼(Kaufman)和贝格托(Beghetto)共同提出的4C模型,创造力可以分为微创造力(mini-C)、日常创造力(little-C)、专业创造力(Pro-C)和杰出创造力(Big-C)。

4C模型大致可以这样来描绘一个人一生的创造力发展轨迹:具有典型创造力的人往往在他人生的早期阶段,会首先经历mini-C或者little-C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在受到老师、家长和其他导师的鼓励以后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创造力,经过反复的尝试和鼓励,从而可以进入更高级和更专业的创造力阶段——具体的高峰期每个人会有所不同。

例如,16世纪著名的雕塑、画家、建筑师、诗人米开朗基罗在13岁被送去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 Domenico Ghirlandaio)的工作室进行专业学习以前,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对于雕刻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于空间结构的超常把握能力。

所以早期的创造力培养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极端的说法认为:如果对孩子教育不当,不但不能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反而容易将孩子的创造力扼杀在萌芽状态呢!

综上所述,怎样感知到孩子的创造力,并且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挖掘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芬)吉姆·索拉迪尔,(芬)碧雅·索拉迪尔.创造力: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洪梅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2]Kaufman,J.C(2009),Creativity,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3]Kaufman,J.C,& Beghetto,R.A.(2009).Beyond big and little: The four C model of creativity.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3.1-12.

[4]Kaufman,J.C.&Sternberg,R.J.(2006).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Kozbelt,B.A.,Beghetto,R.A.& Runco,M.A.(2010).Theories of creativity.In J.C.Kaufman& R.J.Sternberg(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20-47.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Rhodes,M.(1961).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Phi DeltaKappa,42(7),305—311.


-END-
文:谷婧 | 审稿:漆雅芬 | 编辑:孟月华

*本文由谷婧老师原创,“向日葵国际教育”经授权独家发布。欢迎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向日葵管家:xhdjtjy,申请授权!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谷婧: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