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秋天是一幅幅心灵的画卷
(2024-10-28 13:19:54)分类: 茶余饭后 |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一篇《岳阳楼记》既奠定了他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形象深入人心。而他在词坛上的地位,也不容忽视。
他的这首秋词《苏幕遮》用多彩的笔墨,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的秋景图。元代散曲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便直接引用了“碧云天,黄叶地”,成为送别中的千古绝唱。
碧空如洗,黄叶轻舞,秋色与粼粼波光相接,勾勒出一幅寒烟翠色的水墨长卷。远山含黛,斜阳洒落,天际与水面交织成一线。芳草萋萋,却不解人间离愁,兀自蔓延至斜阳也无法触及的远方。
游子思乡之情,如影随形,唯有夜深人静之时,方能暂时忘记。然而,梦醒时分,依旧是明月高悬,楼阁孤影,劝君莫独倚危栏,因那清冷月光,最易勾起心中无限寂寥。即使酒入愁肠,也未能解忧,反而化作了滴滴清泪,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2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写秋天的宋词里,这首《渔家傲》是辉煌宋词的开篇。它一扫自五代以来词“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调调,以唐代边塞诗的恢宏大气之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其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后来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都有影响。
词中描写的是一幅壮阔而又苍凉的边疆秋景图。
秋意浓时,塞外风光别样凄迷,衡阳之雁匆匆南飞,不留一丝眷恋之迹。四面八方的边塞之声,伴着号角悠扬,交织成一首苍凉的战地交响曲。千重山峦,长烟袅袅;落日余晖,孤城紧锁;仿佛历史的重门,静默地诉说着无尽的沧桑。
手捧一杯浊酒,思绪万里迢迢飘向远方的家,但燕然山未收,归期更未定。羌笛之声,悠悠扬扬,穿透了寒霜铺满的大地,每一缕音符都似乎在诉说着孤独与哀愁。夜色深沉,难以入眠,月光下,将军的白发和征夫们的眼泪,才是秋夜最感人的一幕。
那是边塞风光的真实写照,也是铁血男儿柔情似水的另一面,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心生敬意。
3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是北宋的文学家,与其说他是一位诗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他推行的新法,虽然成了苏轼仕途中的一大阻碍,却也不得不让后人对这位政治家刮目相看。
作为一个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秋词便是很好的体现。词中不仅写了登临所见的金陵秋景,更是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驻足峰巅,远眺苍穹,恰逢故国晚秋之际,天际初显肃穆之色。千里江面,宛如一匹白练横卧,波光粼粼,翠峰耸立,层峦叠嶂。夕阳余晖中,归航之帆与离港之棹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西风轻拂,酒旗斜摇,云卷云舒,彩舟悠然,星河璀璨,白鹭翩飞,此景之美,纵是丹青妙手,亦难尽万一。
回首往昔,繁华如梦,竞相追逐,归于尘土。门外楼头,悲欢离合,爱恨交织,在心头回荡。站在这千古不变的高处,不禁感慨万千,六朝旧事,已随流水远去;唯余寒烟袅袅,衰草凄凄。时至今日,那秦淮河畔的歌女,仍旧吟唱着那首《后庭花》的遗曲。
4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笔下的词既有女子的婉约,更有不让须眉的豪气,比如著名的《夏日绝句》中写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多少男儿读来拍案叫绝。
这首《声声慢》则是她婉约词的代表。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亡国之恨,丧夫之哀,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人生无常的苦楚,在一个萧索的秋天,她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李清照以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秋日黄昏中孤独无依的女子形象。秋风萧瑟,落叶满径,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秋凉?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旧日相识不在。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沥沥,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得够?
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无尽的哀愁与寂寞,让人仿佛能听见那细碎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庭院中回响,似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哀歌。
5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位列唐宋八大家,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伯乐,文坛巨匠苏轼便是他提携的。苏轼写过怀念欧阳修的词作,比如《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就写了: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可见欧阳修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这首词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是欧阳修早期的作品,也是秋词中极为优秀的作品,把一个闺中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刻画得淋漓尽致。现代文史学家唐圭璋曾评价说:“此首写别恨......分别是一恨。无书是一恨。夜闻风竹,又揽起一番离恨。而梦中难寻,恨更深矣。层次深入,句句沉着。”
别离之后,踪迹渐渺如烟,满目所及,皆是凄凉之景,心中愁闷难遣,宛如深秋落叶,层层叠叠,无以计数。步履虽行,心却随君渐行渐远,直至书信断绝,音讯全无,欲寻无处,问讯无门。
夜幕低垂,凉风习习,穿过竹林,每一叶轻响,每一声低吟,都化作了无尽的幽怨与相思。万籁俱寂中,唯余这声声哀愁,交织成网,笼罩心间。独倚孤枕,在梦中寻觅那熟悉的身影,然而,梦里也难寻,唯留一孤灯,在无尽的夜色中缓缓熄灭。
6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仕途不顺,但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广泛,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说,他也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这首《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秋天的一曲离愁,千回百转,仿佛细雨轻拂古桥,淋湿了岁月的痕迹,也润透了旅人的心扉。这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深情厚意,每一划都勾勒出别离的哀婉。
长亭古道,夕阳如血,秋后的蝉叫得那样凄凉而急促,雨虽停,而离愁更浓。纵然美酒佳肴满桌,也难掩心中那份无绪的愁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两人执手相看,泪眼婆娑,千言万语,化作无声的凝噎。想到这次回南方,遥遥千里,一片烟波,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在杨柳岸边,孤对晨风和残月。这一去离去,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7
《思远人》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晏几道是北宋的诗人,他虽是晏殊的第七子,其命运却不如父亲那般一路坦途。中年时家道中落,加上他不受世俗约束、孤傲的性格,从不利用父亲的势力或者是借助父亲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条件谋取功名,故而晏几道的一生仕途很不得意,只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
但他在词文的成就却高于其父晏殊,留下的《小山词》,既揉合了晏殊词中的典雅富贵、又有柳永词的旖旎流俗;因而让既雅又俗的宋词登上大雅之堂。这是他对宋词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首《思远人》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写秋天的名作。整首词好似一幅淡雅水墨,缓缓铺展于岁月的长卷之上,细腻地勾勒出诗人心中那份跨越时空的深切思念。字里行间流淌着如细水长流般的情感,不急不缓,却字字锥心,句句泣血。
红叶与黄花的斑斓之中,藏着季节更迭的哀愁,而这份哀愁,恰是诗人对远方行人的无尽挂念。天边流云匆匆掠过,那归雁虽至,却无只言片语带来远方的消息。试问这苍茫天地间,何处能寄一封书信,将思念送达?
情至深处,泪如泉涌,临窗而泣,那滴滴清泪,化作点点墨香,融入笔下的每一个字句,书写着对远方行人的无尽眷恋与不舍。笔锋的流转,情感愈发浓烈,直至写到离别后的种种情愫,那原本鲜艳的红笺,竟似被这份深情所浸透,渐渐失去了颜色。
8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南宋诗人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年少一战成名,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金戈铁马,上阵杀敌,收复失地,只可惜造化弄人——他的一生战绩终止于二十多岁时。自而立之年开始,他饱尝了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苦楚,满腔热情唯有化为笔端的诗词,留下无尽的嗟叹。
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正是他闲赋在稼轩居时所写。这个秋天,诗人尝尽了人间的起伏,终于明白何为“愁”,何为“秋凉”。此词非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岁月的低吟,更以独特的艺术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情感交织的景致,让人在品味之余,感慨万千。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单纯地爱着那份登高望远的自由与辽阔,即便内心尚未真正品尝过愁苦的滋味,也要为了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
岁月流转,历经沧桑识得人生百味后,那份曾经急于言说的愁绪,想说却最终没有说,随后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将满腔愁绪轻轻放下,转而以一句“天凉好个秋”淡然而出。
这是饱经风霜的老者,对人生境遇的一种深刻领悟。在秋日的凉意中,找到了内心的片刻宁静与释然,仿佛一切过往的纷扰,都随着这凉爽的秋风,轻轻飘散,只留下心灵的澄净与超脱。
9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周紫芝是南宋的一位词人,是一位勤学苦读的典范,据记载,他年轻时家里贫穷,但发奋读书,勤学不辍,终于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考中进士。
他以诗著称,诗中无典故堆砌,自然顺畅。同时他还擅长填词,风格也与其诗相近,清丽婉曲,无刻意雕琢的痕迹,给人一种情深意切之感。这首《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收录于《全宋词》,是秋思中的名作。
独自守着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了。天乍凉,凉薄的秋意溢满了每一寸屏帷,轻拂心弦。三更时分,梧桐树下,细雨绵绵,轻敲叶尖,每一声,每一响,都化作了离愁别绪的低吟浅唱,缠绵悱恻,不绝如缕。
昔日里,我轻抚宝瑟,拨动金猊炉边袅袅升起的云烟,与君共吟那鹧鸪天里的情深意长,字字句句,皆是缱绻与温柔。而今,风雨交加之夜,独守西楼,万千思绪随风起舞,耳畔再无那熟悉的清歌缭绕,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湿润了衣襟,模糊了视线。
此景此情,恍若隔世,唯有那梧桐细雨,依旧不解人间悲欢,自顾自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叶叶声声,皆是过往云烟,却又字字锥心,让人在这秋夜的凉风中,更添几分凄清与孤寂。
10
《唐多令·惜别》
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是南宋的词人,他的一生并未留下传记,也没有任何重大的政治活动可言,游历范围也大致局限于江、浙两地,之所以能在南宋驰声传名,皆因他那些哀艳动人的词篇。
他是一位高产的诗人,留下的《梦窗词》存词三百余首,在南宋词人中仅次于辛弃疾。他的词“一是协律;二是求雅;三是琢字炼文,含蓄不露;四是力求柔婉,反对狂放”,这也奠定了他在南宋婉约词派中的王者地位。
这首《唐多令·惜别》是写秋日离愁的名篇,是一首羁旅怀人词,词中将“愁”字拆解成“心上秋”历来为人称颂,可谓是一语双关!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是芭蕉叶下,无雨也自带着飕飕凉意,仿佛心间难以言喻的凄清。世人皆道晚凉天清气爽,然明月高悬之夜,却怯于登楼,只怕那轮圆月,映照出孤身远行的寂寞身影。
岁月悠悠,往昔如梦,轻轻一抚,便在指尖悄然溜走。花开花落,终成空幻,唯余烟水茫茫,潺潺流淌,带不走那满腔的惆怅。燕子归巢,声声啼鸣似在诉说离别的哀愁,而旅人却仍滞留异乡,归期遥遥。
垂柳依依,本想以它轻柔的枝条挽留那渐行渐远的裙裾,却无奈,最终只能无力地垂下,默默系住那即将远航的行舟。这漫长的牵绊,如同心中无尽的思念,随着流水,悠悠远去,却又永远萦绕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