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状元的诗词
(2024-06-11 15:05:33)分类: 茶余饭后 |
贺知章: 武周证圣元年(695)乙未科状元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唐代诗人。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这首《咏柳》是他的名作,希望所有学子像柳树一样,永远青春。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歌咏了早春嫩柳的迷人风姿,赞颂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此诗立意高远,比喻巧妙,先从大处着眼,然后分部描述,越写越细,把柳树的形神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题目是咏柳,但又不仅仅是咏柳,更是咏春,歌咏自然造化。全诗由“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可以看出诗人一系列艺术构思的过程。
2
王维: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是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艺术被赞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
其绘画被推崇为“南宋绘画之祖”,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则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
这首《汉江临泛》是王维游览汉江时所作,祝愿所有考生如王维临汉江一样潇洒、飘逸,平常心,发挥最好的水平。
此诗是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诗人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挥笔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若非“临泛”,绝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3
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武举状元
《广运舞》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
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静谧,车书混同。
虔恭孝飨,穆穆玄风。
郭子仪,唐代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历七朝,功高主不疑,权重人不忌,为唐代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诗作《广运舞》是一首对皇祖和皇帝的赞歌,赞美了皇祖和皇帝的品德和功绩。前四句表达了对皇祖和皇帝的尊敬与赞美,赞美了皇帝既有文治之才,又有武功之勋。后四句描述了皇帝治理下的国家安定,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景象,描绘了国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镜像,表达了对皇帝的赞美之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皇祖与皇帝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定、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4
张九龄:武周长安二年(702)癸卯科状元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是唐代贤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这首诗以比兴手法,寓意于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芬芳出于自然,不是为了博取别人欣赏。
从字面来看,这首诗句句都在写春兰与秋桂,没有一处是在写人的,但实则在写自己。他把自己比拟为春兰、秋桂,不求别人赏识自己,只求保持“本心”。含蓄地道出了自己不求“美人”的赏识、荐举。“美人”在这里是比喻君王或权贵。
5
贾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乙亥科状元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贾至,唐代文学家。天宝初以校书郎为单父尉,与高适、独孤及等交游。
天宝末任中书舍人。乾元元年(758年)春,出为汝州刺史,后贬岳州司马,与李白相遇,有诗酬唱。
这组诗表达的愁恨,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诗人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然而,这种深愁苦恨,又不能直白地写出,于是作者便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尤为强烈。
这组诗以春立意,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创遣出新的观念和意境。诗人巧妙地拟用了反衬的艺术方法,即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以乐景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作者以东风、春日这些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又没忽视综合分析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真正用艺术形象说话,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这样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
常衮: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乙未科状元
《赴京旅次感怀》
万里云烟绕画楼,客居无事转深愁。
秋风翠阁看初动,玉露金茎望欲流。
廿载承恩谁报主,一生僚属且封侯。
明朝努力长安道,不为晴川恋旧游。
常衮,状元登第后由太子正字授补阙起居郎,永泰元年(765年)授中书舍人。
常衮十分有原则,宦官专宠时,群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道:这些都是从老百姓的手里搜刮来的,老百姓十分怨恨,请都还给老百姓。
他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他的性格清高孤傲,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腐败。常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华与品德为后世所传颂。
因此唐代宗十分嘉许他。
7
张孝祥: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状元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
剪烛看吴钩。
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
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张孝祥是南宋词人,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其词风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对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首词起句描绘了战争胜利的景象,以白雪衬托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让读者感受战斗的激情和壮志豪情。下阙回顾了古代英雄人物俊美的容貌和骄人的战功,引起人们对英雄的哀思,寄托了诗人期望恢复国势,击败敌人的决心。
全词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8
陈亮: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状元
《梅花》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陈亮的这首梅花诗既写出了美丽动人的梅花,又借梅花的品格,表达自己对抗金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玉笛凄清地演奏的《梅花落》,也阻挡不了梅花在春天里茁壮成长。诗人用梅花的坚强怒放来反击那些投降派,表现了强烈抗战以及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9
文天祥: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
《赴阙》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叹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千百年来,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赴阙》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概括了一年来国家面临的险恶形势,既以曲笔说明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又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是《指南录》激越、愤慨的序曲之作。
此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沉郁而又激昂,生动的表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赴阙的复杂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10
杨慎: 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状元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是明代诗人,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
《临江仙》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心头平添万千感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产生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从而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展示了诗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的长江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不由自主地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