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笔下的端午节
(2024-06-09 13:38:14)分类: 茶余饭后 |
1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无疑是宋词里写端午最惊艳、最生动的一阕绝唱。
这是一首民俗词,写端午习俗。这一天,女子们忙着包粽子、浴芳兰、缠玉臂、挂云鬟。这些记录,都成为我们研究民俗的珍贵资料。
全词运用了“透”、“浴”、“涨”、“缠”、“挂”、“见”六个动词,很好地再现了民间女子过端午的美好形象。尤其最后一句。此处佳人既可虚指白色的“粽子”,宛如佳人一般,又可虚指广大的劳动妇女,因劳动而美丽。
2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是唐代诗人文秀的一首端午七绝。
这首诗与《清明》一样,可谓是写端午的七绝压卷之作。二者的风格也大抵相似,皆颇为沉郁雄浑,“路上行人欲断魂”,与“万古传闻为屈原”情感上都较为沉郁。而“借问酒家何处有”,与“堪笑楚江空渺渺”,一问一笑之间,都将壮丽的空间背景拉大了。一句引入烟雨江南天,一句则引入渺渺楚江上。如此雄浑阔大的背景,一为杜牧背书,一为屈原背书,从而使得整首诗融“小我”于“大我”之中,化个人悲痛为所有人的悲痛。诗中一个“洗”字,表达了诗人渴望,汹涌澎湃的汨罗江水能够洗尽冤屈,还屈原一生清白啊!
千百年来,悼念屈原的诗作不计其数,然这首诗却能脱颖而出,正在于它的通俗易懂,感情真挚,融悲愤与同情,大气与磅礴于一体,故而千百年来难与匹敌,无出其右。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
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
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
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
与说重华旧德音。
这首诗的作者是
这是一首送别诗。而这首诗与大多数送别诗不同,其色彩鲜明,视野开阔,把送朋友的不舍之情融化在美丽的端午节风物之日,感情基调是比较明朗开怀的。
作者没有直接浓墨重彩写愁绪,让人感受到的是淡淡的愁绪,这恰恰是“君子之交”的体现。接下来又通过端午节赛龙舟、女子出游这些热闹场面的描写,进一步冲淡了离愁,呈现了一幅端午节的动人图画。在这样的情景下离别,自然不会悲悲戚戚,而是相当洒脱潇洒。诗的最后,还提起了舜和湘妃的典故。这是因为朋友要去“郴连”之地,便自然地联想到了“重华”。
古往今来,乐趣同一,鼓而此诗余味悠长,令人觉得非常巧妙。
4
贺新郎·端午
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
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
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5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清·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古人将初夏时的东南风,称为薰风。
当薰风吹满殿阁时,正是樱桃成熟的时节,屋内的燃着的薰香,驱散了暑气,微微摇着小扇,夏日悠悠而漫长。
在悠悠的夏日中,词人惊喜的发现,菊花开了,可如今才五月呀。
属于秋季的菊花,夏日开放,怎能不让人欢喜呢!看到花儿的那一刻,诗人觉得暑气也半消了吧!
生活,总有不期而遇的惊喜。愿这个夏天可以被偏爱,日子清澈灿烂,美好定会不期而遇。
6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节这天,诗人殷尧藩面对热闹的节日场面,发出人生易老,年华易逝的感叹。小时候很喜欢过节,长大后却害怕过节。现在老了,已经没有心思去感慨万千了。是啊,每一个节日,无不在提示着时光的逝去,老了的人,最怕的就是时光流逝了。
所以,这一个端午节,诗人连艾草都懒得挂,只喝一杯酒,祈盼人生太平。
在岁月面前,不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不过瞬息即逝,谁又能留名青史呢?既如此,又何必伤感?
若把这些想明白了,即使年老,依然能感受到许多人生乐趣。肯于放下,心方愉悦。
7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陆游创作这首诗时,年已71岁,隐居家乡绍兴,告别“万里觅封侯”的豪情壮志,融入了欢乐的节日氛围中。
端午节的山村真热闹,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包了两只角的粽子,高高的帽子上也插着艾草,用以祛病保康健。
按照传统习惯,储存一些药材,因为身体羸弱,也涂上一点红丹,祈求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做完这些事,已到太阳下山时分,面对家人备好的酒菜,开心地举杯畅饮,享受美好的时光。
这是一首富有浓郁乡村风情的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闲惬意之感。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1081年,苏轼到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他的心情平静了许多。
他与友人徐君猷同赏五月的风光,饮酒开怀,写下此词。
黄州的端午节一片升平气象,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有美酒有歌舞,最令人欣喜的是,这里一片清平,监狱里的草都长得好高了,公堂里寂静无人,大家不妨多多喝酒宴饮吧。
苏轼真是一个知趣的好友,与友人共赏五月风光,还夸赞友人治理有方,一片升平气象。
对自己温柔一点,对别人也温柔一点,你会收获更多美好。
9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公元757年四月,杜甫从叛军中脱身,逃到凤翔,获封左拾遗一职。这年端午节,杜甫收到皇上赐给的官服,心中欢喜。
这件香罗官服,是用上等的葛丝精心纺制而成,柔软得能够随风飘起,轻盈得就像雪花叠在一起。官服的长短肥瘦,都恰到好处,非常合心意,
来自皇上的恩赐,犹如天降雨露,即便在炎炎夏日,身着这件官服,也会感到非常的凉爽。皇上的恩情厚重如山,杜老先生将永远铭记于心。
10
南乡子·端午
宋·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端午节,有热闹,也有孤独。
黄昏时分,细雨轻轻洒落,湿润了整个世界。端午佳节如期而至,词人却寂寥地独自关上门扉。
看着窗外巢中的燕子带着雏鸟全都离去,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试图在梁间寻找燕子往日栖息的痕迹,但终究只是徒劳。
身处的客舍就好像乡野山村,即使有好事发生,也没有人共饮一杯,分享这份喜悦。
唯有那黄莺婉转啼鸣,仿佛知晓人的心意,频频送来殷勤的问候,就好像美好时光与梦中听到的一样。
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抒发出作者心中的孤寂和落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