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诗人笔下的小年

(2024-02-01 14:49:41)
分类: 茶余饭后

《祭灶词》

·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首诗就详细的描写了祭灶神的食物的丰富以及“男儿酌献女儿避”等民间传统。

《小年》

·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时逢小年的文天祥,因兵败而被俘虏囚禁燕国,等待的则是死亡。文天祥是一位铁铮铮的汉子,是一位爱国诗人,是一位民族英雄他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他二十岁就中了状元,本是一名丞相,生活无忧但是当元兵大举渡江后,国家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局势,为了国家,抛弃了官帽,毅然决然选择上战场。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了义军,率领军队去奔赴临安,保卫皇室。他奉命孤身前往元兵军营去谈判,不谈判失败被元军扣留,后来又冒生死危险逃亡到温州开始拥立益王赵昰,想要再复兴国家可惜天不愿,最终文天祥兵败被俘敌人想劝服他,但他不愿屈服,以诗明志,英勇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祭灶诗》

·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这首祭灶诗就是写给灶神的一首诗。吕蒙正是北宋初年著名的状元宰相。吕蒙正写这首诗时,正值战火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的乱世,再加上母亲妾,和正妻不合,因此母子二人被赶出家门,住在寒窑,贫困潦倒,过年祭灶,只能用清水一碗祭祀灶神。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这两句是说,只有一碗清水,作诗一篇,来祭祀灶神。灶神今日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我们一家一年的状况。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生活之窘迫。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这两句是说,玉皇大帝若问起人间的事情,您就回答说战乱时代文章一点都不值钱。这既是对于乱世的痛诉,也是对于怀才不遇的一种控诉。希望自己在寒窑苦读,终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事实上,经过吕蒙正的一番苦读,他后来如愿高中状元,且多次为宰相,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他的篇《寒窑赋》,后来也成激励千千万万寒门学子勤奋苦读的传世名篇。

纵览全诗,语言浅显自然,感情悲愤难平,表达了诗人对于乱世不平的控诉,也寄托了诗人对手美好未来的向往。确是一篇情真意切的祭灶诗。

《纵笔三首》 (其三)

·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同样是写岁末生活的窘迫,苏轼这首诗就乐观了很多。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和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

起句写北方船只不到,儋州米价贵了起来,有“米珠薪桂”之慨。儋州当时耕种落后,产米很少,所以“北船不到”,米价高涨是必然的。次句写在情况下,诗人半月不得醉饱,这也是实况,参看他在儋州的其他诗作便知。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的窘况,也写儋州的环境。接下来的两句写第二天是东邻祭灶之日,他们和诗人感情极好,会以祭品相饷。这两句写诗人对邻人的信赖,件小事侧面反映出诗人和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以直截之笔写真率之怀。它直写诗人的渴酒思肉,直写对邻人送酒肉的期待,毫不掩饰,毫不做作,正如纪昀所评“真”。诗写求酒肉,又写得这样真而不鄙。实在是难能可贵。

《献寿》

·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这首诗以幽默的笔调描述了小年祭灶是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诗中的描写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灶君的相貌,将灶君与神话中神兽(朱顶鹤)和动物(绿毛龟)做比较,增添了诗的趣味性。诗的后两句转移到了人们祭灶的场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诗词。这种转折营造了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庆祝的特点。

总之,这首诗以幽默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小年这天祭灶的庆典。展现了作者豁达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当然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欢笑。

《木兰花慢-送灶》

·查元鼎

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

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

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

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

这首诗前三联写的十分工整。用食物祭灶神,送他今日上天去朝见玉帝。最后一联是全诗亮点所在,希望灶神明年回来的时候,战争就已经停止了,这样就可以在西湖上迎接灶神了。

《换巢鸾凤·乙巳送灶》

清末·王闿运 

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

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

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

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

王闿运是清末著名诗人、政治家。这首送灶词写十分沧桑。又是祭灶时候,有黄羊、有酒、有年糕。想想已是第七十次祭灶了,不由生出沧桑之感。世间苦乐,早已随流年看透。只是感慨又一年过去,又要再添霜鬓了。

《庚子送灶即事》

民国·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这首诗写出了贫苦人家过小年时候因家贫而带来的窘迫。

诗的首句只是列出两件祭物,次句却有着深刻的寓意。联系上句“胶牙糖”和“只鸡”,原来俱是“典衣”而来的。既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贫困窘境;也揭示出封建迷信(敬神)与贫穷之间的尖锐矛盾。后两句的“岂独”二字,含意深沉,一方面揭示在“家中无长物”,根本办不起黄羊来祭灶;另一方面也表示不想靠祭灶来改变现状、也不可能改变现状。

全诗四句语言浅显通俗,一二句诗仅十个字结联成体,就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具有振起全诗的作用。三句对上句进一步的渲染和深化。第四句是整首的主脑,篇终见意,百姓穷甚。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看,第四句诗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耐人寻索,韵味无穷。

《祭灶与邻曲散福》

·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全诗烘托出了欢乐祥和的氛围,值得逐句品读。

首联说的是,诗人到了古稀之年,要给子孙后代说说小年祭灶这一传统习俗,请了亲朋好友一起叙旧谈天。

颔联说的是,宾主欢笑一堂,迎接小年的到来。描述场景,说明祭灶习俗的由来,充满仪式感和氛围感。

颈联说的是,诗人及老友面教导后生们要懂得尊敬,要懂得人生,什么时候都要敬老,不盆中只有饮料而感羞愧。这句诗蕴含哲理,应铭记和传承。

尾联则用问句的形式打了个比方,将人们的欢声笑语比喻成喜笑颜开看着人间美好的灶王神,更映衬出天人共度小年的欢喜,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高兴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