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令光绪帝落泪的最穷状元

(2024-01-25 13:02:28)
分类: 茶余饭后

令光绪帝落泪的最穷状元

在清朝历史上,出了一位令光绪帝落泪的最穷状元名为骆成骧,被称为“布衣状元”。

1865年,骆成骧出生于四川资中一户贫困的农户家中,祖上世代务农为生,无人读过书,更无人为官。

然而,其父骆文廷却对他的学业十分关注,尽管自己是贫穷农夫,仍全力供养骆成骧读书。

骆成骧虽出生于贫寒之家,但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因为懂得农民的艰辛,自幼便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在骆成骧9岁时,随父亲从资中迁居到成都,进入锦江书院读书学习,并师从魏西棠学习诗赋。

17岁时,骆成骧参加资州州试,考中秀才第一名,成为“案首”,深得知州高培谷的赏识,并由其推荐至成都尊经书院深造。

骆成骧进入尊经书院后,很快便受到了山长王闿运的器重,随即拜王闿运为师,跟随其系统研习经学,进德修业。

当时,骆成骧在尊经书院有个同窗好友,名叫谢泰来,家庭状况也和骆成骧家中一样贫困,都是勤奋好学之人,因此两人十分志同道合。

一次两人在做对对联的学术探讨时,谢泰来出了一个“至穷无非讨口”的上联,学识过人的骆成骧立马做出了应对,做出了一番颇有豪气的下联:“不死终得出头”。

两人这副妙对一时间在书院传为佳话。

1893年,四川乡试,骆成骧以全省第3名中举,随后入京参加会试。次年,恩科会试,骆成骧发挥失常,只好留于京城准备下一年的科考。后来经过朋友的推荐,留在八旗官学以教书糊口。

1895年,骆成骧再次参加会试,顺利中榜,成为进士,获得参加光绪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资格。

按照科举制度的惯例,殿试一向都是以兵、农、礼、财等并结合时政命题,殿试上的策论只要写的合乎祖制就没有问题同时,书法笔迹也是一项重要的加分项。

这年的光绪帝以大学士徐桐为正考官,10名副考官做辅助,每位副考官各自阅卷三十本,然后各推荐一本,再由正考官决定出前十名顺序后,最后呈光绪来确定前十名。

在正考官徐桐已决定出前三名次序后,这时副考官李若农侍郎突然接过前三名的试卷看后,指着第三名的试卷,激动地说:“这篇该点元,这篇该点元”。

而这篇正是骆成骧所写,由于试卷都是密封着姓名的,都是以公正的态度来判定试卷的。

徐桐走上前来看到李若农推荐的试卷,直接不赞同地说:“这篇字写得不怎么样,不能点元。”

李若农也当即反驳道:“徐大人,你这眼力就不行了,这字怎么不好了,我看这名考生的字力透纸背,有着很深的功力。”

一时间,二人争论互不相下。这年康有为也参加了殿试,徐桐以为李若农以权谋私,便指责地说:“这篇难不成是你广东同乡康有为的试卷”李若农怒道:“这篇若是康有为的试卷,我愿全家处斩。”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始终没有争出结论。由于时间紧迫,其他几名副考官只好从中调解后,才将这份试卷放在第三名点探花。

次日,光绪帝临朝,正考官徐桐将前十名的试卷放在御案上,光绪帝拿起一一看了起来,在简单看完第一、二本后,始终默不作声。

但在看到第三本时,便被这篇文章开头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大字所吸引,便反复细看整篇文章,一时之间热泪盈眶。

在平复了情绪后,便抬头向徐桐问道:“朕以第三本点元,可否?”徐桐顿时有些难为情,低着头,红着脸笑道:“任便圣上。”

就这样,骆成骧便成为了这年的状元,成为了清代唯一川籍状元。

骆成骧所以能够成为状元,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的背景是分不开的。鸦片战争后,列强多次侵略中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大败后,上下齐呼改革,朝廷渴求人才,君王思贤若渴,国运维艰。

光绪皇帝不愿做亡国之君,但他始终受制于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5岁时,被抱上龙椅,已经25岁,仍然只是个傀儡。

骆成骧自幼受父亲的严格教育,目睹清朝国力日衰,外有强敌内有忧患,深感如不改革,清王朝将走向末路。

故而,在策论开头写下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大字,意思为皇帝有忧虑是因臣子没有处理好国事,是做臣子的过失;皇帝因国事被指责和攻击,是臣子没有做好,使皇帝受辱,做臣子的应以死谢罪。显而见,这八个字深深触动了光绪皇帝的心。

在策论中,骆成骧针对朝廷的种种弊端,痛陈富国强兵之计,提出了在治军、理财、倡行节俭、农事等经国大政策略,建议皇帝亲自掌握大权,能扭转国家的局势。

光绪帝从这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书法苍劲的试卷上,似乎看到了一位心忧天下、刚正谏言、切中时弊的“诤臣”给朝政带来了一丝光明。

光绪帝觉得,这是人才,这知音,这个人令他心血澎湃,热泪盈眶钦点这个人为科举状元在是名副其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