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中的巅峰之作赏析

(2024-01-24 21:41:20)
分类: 茶余饭后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非凡的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抒发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皆因其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诗人俯仰古今,在茫茫空间与无穷时间中,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此诗句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朗朗上口;意境苍茫遒劲韵味极强艺术感染力极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此诗形式整齐,平仄协调,对仗工稳。首联写景,描绘送别时的环境;次联点题,突出诗人自己与杜少府的共同点;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鼓励友人乐观对待人生,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尾联继续劝勉朋友,壮其行色,鼓其勇气。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全诗开合张弛,意脉流通,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格浑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时节,细雨如烟,纷纷扬扬,打湿花草树木,也打湿多少人的心绪。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受这种“断魂”气氛的感染,诗人突然想找个卖酒的地方喝上几杯,解解春寒。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到此,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起许多暖意!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片深挚的情谊,诗人高超地运用了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文学语言的情感美——这正是此诗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诗人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写出了新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为后面开出很好的思路,让三、四句水到渠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野火烧不尽”,营造出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将大片枯草烧得精光。毁灭的痛苦,也是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烈火的凌虐。那时的“离离原上草”,便是绿色的胜利旗帜。五、六句的“远芳”“晴翠”虽然也在写草,却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更切。草的滋生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愈显得生气勃勃。

可见,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草”而写古原草,而是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让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既令人惆怅,又那么富于诗意。萋萋芳草烘托出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全诗到此点明“送别”,结尾意味深长,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浑然一片,意境极妙。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工整,虽是命题诗作,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深挚的母爱,时刻沐浴着儿女。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慈母为即将分别的儿子缝衣的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两个词组,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上。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刻画母子的骨肉之情。儿子行前,母亲的“密密缝”是怕儿子“迟迟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有的只是母爱的深情。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没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更真切感人。最后两句则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道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加以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写出的。此时的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尤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足以唤起全天下儿女们对母爱的深挚忆念。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歌咏了早春嫩柳的迷人风姿,赞颂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柳树的形象美在于它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里诗人用“碧玉”来比柳,人们自然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也就是这柳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自然会与下面的“细叶”“二月春风”联系起来。

有了上句的铺垫,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变成了美人的裙带,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联系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虽然没有“杨柳”和“腰肢”字样,却将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给写活了。

每一片树叶都造型别致,纹理细腻,仿佛都是精心裁剪而出。诗人由于惊叹不禁发问:这满树的细叶到底出自哪位高明的裁缝之手?啊——原来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手持二月春风的大剪刀裁出了满树春色。“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新巧的比喻,把视之无形又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化地描绘出来。这比喻既新奇,又能唤起人们的联想。

这首诗立意高远,比喻巧妙,先从大处着眼,然后分部描述,越写越细,把柳树的形神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题目是咏柳,但更是咏春,歌咏自然造化。全诗由“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又引出了“谁裁出”,最后,将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出来。从“碧玉妆成”到“剪刀”,可以看出诗人一系列艺术构思的过程。诗歌里的一连串的美妙比喻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条精妙的艺术链。

《题北谢碑》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题北榭碑》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被流放途中,路径游黄鹤楼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全诗四句,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诗人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还“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长安万里迢迢,望而不见,不免惆怅。听到黄鹤楼上的笛声,更感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让读者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这首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面对“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面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