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人笔下的小寒

(2024-01-05 11:28:04)
分类: 茶余饭后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隐几萧条戴鹖冠”,形象刻画了一位头上戴着褐色帽子的老,背靠着乌几席地而坐,颤颤巍巍将饭送到嘴里,慢慢地咀嚼着,半天也没有下咽。这位老人就是穷困潦倒、孤苦无依的杜甫。即使如此潦倒孤独,他依然忧国忧民,没有任何改变。这才是最让人难过的地方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这里的“天上坐”“雾中看”,是实际的描写,是告诉人们,即使春景再美丽,花朵再鲜艳,和我没关系,我也只能“雾中看”!这是悲剧。我还是那个杜甫,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仍然是那个“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这又是一个美丽的画面: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白鸥片片,逐流飞翔。然而,云再白,山再青,景色再美,可终究不是我的故土,是异乡啊!在杜甫的心中,这是生死相隔的距离,更是无法到达的距离。一个“愁”字,就是诗人的一辈子!

清远舟中寄耘老

北宋·苏轼

小寒初度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

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

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苕水湄。

山腰自悬苍玉佩,野马不受黄金羁。

门前车盖猎猎走,笑倚清流数鬓丝。

汀洲相见春风起,白蘋吹花覆苕水。

万里飘蓬未得归,目断沧浪泪如洗。

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

清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龟鱼。

今年玉粒贱如水,青铜欲买囊已虚。

人生百年如寄耳,七十朱颜能有几?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欲带经锄。

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隐居山林的居士清远在寒冬初访梅花岭,感叹自己离开城市后回归大自然,眼前景象万壑千岩,美不胜收。他在此游玩一段时间后,梦中堕入家乡井中,醒来后周围景象仍是湖山美景,湖波荡漾凤凰翅影,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离开都市已经有些时日。 诗人在此处落脚,在山腰建起小屋。虽云梯,无法到达更高处,但享受山水之美,不羁野马在门前奔跑,他也笑看流水,数着自己的鬓发。春风吹过汀洲,白苹花飘散在苕水上,却无法归去,沧浪之水让他心生感慨。他收到了北方雁带来的信件,可惜里面写的世间的烦恼和苦闷,他也因此忧心忡忡。他静坐十天未得到鼎的启示,曲突龟鱼依然不时光顾。今年的物价飞涨,玉粒贵如水,他已空囊一只。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如百年寄耳,七十岁也许是人生的极限。不管聪明智慧还是愚笨无知,都是年华匆匆,在逝去的岁月里,枉然带着经书破土而出,废了整整一生的读书。

蜡梅香

·喻陟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

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

揾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

问陇头人,音容万里。

待凭谁寄。

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素英如坠。

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愁生乡思。

电转光阴,须信道、飘零容易。

且频欢赏,柔芳正好,满簪同醉。

《蜡梅香》以蜡梅花为主题,通过对蜡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和坚韧的赞美。诗词开篇点明了时间和景物,爱日初长,正是园林中万木凋黄之际,而蜡梅却在这时绽放。这种别开生面的美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诗词的后半部分,作者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将蜡梅花比作佳人,并赋予其人的特质。作者想象佳人在玉楼中试穿新妆,娇艳动人。桃杏花虽然也在寻找美丽,但无法与蜡梅相比,蜡梅的清香是无法被超越的。

诗词的最后几句表达了蜡梅花的特殊性和坚韧的品质。蜡梅在寒冷的冰雪中依然绽放,仿佛瑞雪和冰霜都是为了迎接它的到来。这种坚强和独特的美丽使人联想到粉蝶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轻盈。

整首诗词以诗人的幻想和赞美之情展现了蜡梅花的美丽与特殊性。它不仅在严寒中绽放,还散发出独特的香气,给人以美的享受。蜡梅花的形象被赋予了人的特质,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通过对蜡梅的描绘,诗词传递了一种坚韧和独特之美的价值观,引发读者对美的思考与赏析。

送季平道中四绝 其一

·郑刚中

霜风落叶小寒天,去客依依马不鞭。

我最平生苦离别,可能相送不悽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季平道别的情景。他们在宿邮亭相逢,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时光。然而,天亮后,他们不得不分别离去,各自继续自己的旅程。诗人请求季平记住他们曾经牵手经过的短桥,这个细节象征着他们之间的情谊和深厚的感情。而明天的早晨,当季平回首时,这一切都仿佛只是一个初醒时的梦境,不真实而令人惊讶。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表达展现了离别的情感。宿邮亭、短桥等景物被巧妙地运用,深化了诗词的意境。诗人通过描绘诗人与季平的相聚与离别,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诗词中的明朝都似梦初惊这一句,给人以意境和感触,唤起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唤起了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具有深远的诗意和情感共鸣。

晚渡白马湖

·郭武

轻风小寒吹浪花,新柳茸茸啼乳鸦。

平湖一望几千顷,远水连天飞落霞。

斜阳忽堕澄波底,白鸟犹明山色里。

严更何处鼓冬冬,棹歌未断渔灯起。

诗以描绘晚上渡过白马湖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表现出湖水的宁静和美丽。诗人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融合,展现出明朝时代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的生活氛围。

诗的开篇以渡湖的景象为入口,介绍了微风吹拂下湖面荡起的浪花,以及新嫩的柳树和啼叫的乌鸦,为整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恬静而生动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湖面的广阔和水天相连的景象,远处的水与天空融为一体,夕阳的余晖映照下,倒映在湖面上。这些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宏伟的气势,给人以无限遐想和美的享受。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斜阳堕入湖底和白鸟在山间飞翔的形象,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同时,诗人还通过鼓声和渔灯的描写,勾勒出黄昏时分农民劳作的景象,映照出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了人文情感的描绘,展示了明代时期的乡村风光和宁静的生活场景。通过自然景物和细腻的意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意境。

咏廿四气诗 小寒十二月节

·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时节在十二月,这个节气的喜鹊开始垒筑新巢,并且在河流曲折的地方寻找食物和枯枝,然后衔着树枝围绕着树梢上下翻飞。

老鹰不畏霜雪正在向着北方而去,相对而鸣的野鸡却只能躲在茅草丛中。不要怪天气太过严寒凝冻,因为此时正是冬春转换的季节。

诗人表面在写小寒节气的物候现象,内里却充满了诗人的不畏严寒的意志,以及对奸佞小人的讽刺。最后一句写出了客观规律不容违背,严寒终将过去,春天终会来临。全诗充满了诗人不畏严寒,坚信春天终将到来的信心。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寒冷的夜里,有客人到来,于是以茶代酒,招待来客,一起围坐在火炉前,火炉的炭火刚红,水便在壶中沸腾。月光照落在窗户上,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因为有几枝梅花在窗下幽幽地绽放,于是就有了许多的不同。

这是一首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面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明月别有一番滋味,使得此时和平常有了不一样的地方。整首诗用语清新自然,意境清新隽永,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小寒节有感

·黄佐

雨霁风恬始见花,野梅含笑正横斜。

红芳此后周千里,绿树仍前荫万家。

寒日自能明蔀障,轻雷应为蛰龙蛇。

老来衰惫偏多感,时有新诗纪物华。

雨停风歇,才看见朵朵梅花,这些野梅花或横或斜正在争相绽放。此后,待春天到来,定有红花开遍漫山遍野,也会有绿树与从前一样,荫蔽千家万户。

待到寒食日时,被遮蔽的天空定能恢复清明,阵阵雷鸣,应该是为了唤醒冬眠蛰伏的龙与蛇。年老体衰容易疲惫和困乏,还有很多地方感叹和无奈,时不时地写一下一首诗,用来记录自然的变化。

这首诗除首联写小寒节之外,其他三联或写春天,或抒发情感。在小寒之日,读一首蕴含着浓浓春意的诗歌,别有一番风味。

在这首诗中,既有对百花齐放,绿树成荫美好春景的期待又有对时间飞逝,人生已老的感慨。诗人通过季节物象的变化,引出对时间易逝的感慨。

全诗对仗工整,用词优美,读来如临春景,在这寒冷的冬天给人以无穷力量。

小寒日梅放一枝

·张英

百计求闲苦太痴,烂柯聊且坐观棋。

麝脐香暖琴三叠,鹿角霜浓酒一卮。

温室帘开新月夜,瓦盆梅发小寒时。

冥鸿斥鴳无穷事,一任天公更不疑。

千方百计寻求空闲,却因为太过沉迷其中而感到无限苦楚,烂柯人尚且还可以坐下观祺,自己只能烧着麝脐香一次又一次地弹奏暖琴,喝着用鹿角霜泡制的浓酒。

把暖屋的帘子拉开可以看到外面的新月,以及不远处瓦盆中的一株腊梅在这个小寒日绽放开来。高飞的鸿雁和只能飞一尺的斥鴳都有无尽的烦恼,就这样听天由命,不在做任何怀疑了。

这首诗中,诗人写自己在小寒日烦恼无穷,千方百计地找事做,却发现啥事都没有,闲出了一身愁,烂柯人可观棋,梅花在开放,连鸿雁斥鴳都有一堆烦恼。

最后想通了,啥事都不管了,就这样听天由命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