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的祖师爷
(2023-12-14 12:28:00)分类: 茶余饭后 |
1
教育之祖——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第一个开创私学的人。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2
制药之祖——孙思邈
孙思邈,据说出生于西魏大统年间,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活了141岁。孙思邈由于小时候体弱多病,时常受到病痛困扰,总是要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因此他从18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医生。隋炀帝时孙思邈为了避开战乱,来到了杳无人烟的太白山隐居,白天孙思邈就去去山里采药,晚上带着草药回到家中认真地研究药方并制成药剂。他写作的《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临床实验的医学百科全书,于是后世的制药行业尊孙思邈为行业祖师爷。
3
建筑之祖——鲁班
鲁班,本名公输班,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参加了很多土木建筑工程,掌握了丰富的劳动技能,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实践经验。相传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这些木匠工具都是他发明的,另外还有很多的工具虽然不是鲁班发明和创造的,但是后世出于对他的崇拜,将那些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生产和制造工具也都安在他的身上了。鲁班著有《鲁班经》,这是一部内容非常广泛的书,不仅包含了工具的制造还有很多奇怪的手法,被后世统治者列为禁书。
4
商业之祖——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太湖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自号“陶朱公”。范蠡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
5
博家之祖——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其擅长诗词,是宋词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有才,人所共知,但她好赌还写了赌术专著,就鲜为人知了。
李清照好赌,有其根源。早年的李清照并无此嗜好,后来连遭国破、家亡、夫死等苦难,长期过着流亡生活,兼以晚年无子无女,感情无所寄托,只能寄托于山水之间和赌桌之上。“赌博”就成了李清照排遣苦痛的一种方式。
李清照在她写的《打马图经》中列了二十多种赌博游戏方式。她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人们知道,“命辞打马”这种赌博游戏,是她李清照开创的。看来李清照还以此为荣!
李清照还写了《打马赋》,在此赋中,记载的多是历史上那些好赌的人和事,包括东晋的谢安、陶侃、桓温、南朝宋武帝刘裕等人豪赌雅赌之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向往之情。
李清照好赌,且精于此道,赌术高超。她在《打马图序》中说,我赌了一辈子,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赌,不论赌多赌少,从未失手,究其原因,精通而已。可见,李清照的赌技不凡。
《古今女史》一书尊封李清照为“博家之祖”,还真不是冤枉她!
6
厨师之祖——易牙
易牙,齐国的宫廷厨师,齐桓公近臣,历史上第一个运用调和之法烹饪的庖厨,后世厨师称其为祖师。
易牙本是顶尖的厨子,又遇到了爱美食胜过权力的齐桓公,便竭尽所能去讨好桓公。
有一次齐桓公说:我从来没吃过人肉,不知道味道如何。齐桓公也就是随口一说,谁知易牙却将这话记在了心里。为了拍好齐桓公的马屁,易牙狠心将自己年仅4岁的儿子杀了,做了一碗肉汤给齐桓公,齐桓公品尝后说非常美味,问他是什么肉?
易牙一边抹眼泪一边悲伤地说,这是自己儿子的肉。齐桓公被易牙杀子为己烹食的行为所感动,从此桓公更加宠信易牙。
管仲死前告诫齐桓公说,易牙“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用。”桓公听了管仲的话,就将易牙赶出了王宫,但没过多久就馋虫发作,将易牙接了回来。
管仲死后两年,齐桓公也病重了。易牙马上开始选择下一任靠山,他看上的是齐桓公的庶出公子无亏,并联合无亏将齐桓公囚禁在寝宫之中。齐桓公最终饿死,直到尸虫爬出了窗户,才被人发现。
齐桓公去世后,无亏没快活几天就被杀了。易牙也躲在彭城之中重操烹调旧业。因为他是第一个运用调和之法烹饪的人,还为鲁菜奠定了基础,又是第一个开设私人菜馆的厨子,所以被后世厨师尊为祖师爷。
7
乞丐之祖——伍子胥
春秋时期,楚人伍子胥之父被诬谋反,一家人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只好流亡生活。他想逃出昭关,但昭关上挂着他的画像,楚兵又严密盘查,伍子胥难以过关,一夜之间愁得须发全白,面目全非,这才因祸得福混出昭关。
这时的伍子胥身无分文,只带着一把箫,只好吹箫乞食。恰巧吴国公子光经过,见一个鹤发童颜、气度不凡的人在闹市中行乞,心想此人来历必定不凡,便将伍子胥带进王府。
二人交谈甚为投契,伍子胥详述冤仇,公子光大为震动,更赏识伍子胥的非凡才能,便将其留下委以重任。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公子光成为吴王,就是阖闾,他命伍子胥带领吴兵大败楚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了大仇。
吴王阖闾去世后,夫差继位,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告诉部下:“我死后若国家遭了饥荒,你们就把城墙扒掉,百姓便可得救。”
伍子胥自杀后,吴国日渐衰落。越国便乘机进攻,兵临苏州城,城中粮食眼看要吃完了。这时,部下想起伍子胥的话,于是扒了城墙,掘地三尺,发现城墙底下的砖竟是由糯米做成。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修筑城墙时故意做的手脚,乃所谓“积粮防急”之计。苏州人奔走相告,纷纷前来捡“砖”,一人抱几个,回家煮熟充饥。就这样,苏州的老百姓渡过了饥荒。人们传说,伍子胥在苏州要过饭,这是报苏州人的恩呢。后来苏州一带的叫花子便把伍子胥的像供奉起来,称他为祖师爷。再后来,全国的乞丐都知道了这一传奇故事,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8
盗墓之祖——曹操
盗墓历史悠久,无论是发丘派还是摸金派,都公认曹操是祖师爷。据说盗墓者在外出“工作”前,都会点上香烛,祭拜曹操。
曹操之所以能成为盗墓者的始祖,一是因为他挖的墓非同寻常,另外也与陈琳的大力宣传有关。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讨伐曹操写了一篇檄文,檄文中说:“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
檄文中的梁孝王就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汉景帝刘启的同母弟刘武。刘武深受刘启的宠爱,不仅被授予最富裕的梁国,还得了无数的赏赐,他的珠宝玉器甚至比刘启还多。史载,曹操从梁孝王墓中盗取的金银总计有十几万斤。十几年来,他用这些宝藏供养了几十万的士兵。
同时,陈琳在檄文中还透漏,曹操为了专司盗墓取财,创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所以经陈琳的宣传,在世人的眼中,曹操就成了盗墓之祖。
9
笔业之祖——蒙恬
蒙恬是秦朝大将,曾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秦二世篡位后,被赵高矫诏杀害。
蒙恬不仅是位出色的将领,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相传毛笔就是他发明的。
在毛笔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都是用刀刻的。因为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边关战情变化很快,文书往来非常频繁,用刀刻速度缓慢,很耽误事。情急之下,蒙恬从兵士的头盔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颜色就写起来。结果书写的速度很快,省时又省力。从此,蒙恬如法炮制,做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们常打狼,剥皮后,将狼毛制成笔头。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成了制笔的工具。这就是后来的狼毫毛笔和羊毫毛笔。
自此以后,毛笔被广泛使用,蒙恬也被历代的制笔行业尊奉为祖师爷。
10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出生于南宋孝宗年间的福建建阳,祖父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的宋璟,父亲宋巩曾在广州地区掌管刑狱。
宋慈自小聪颖,10岁就拜朱熹弟子吴稚为师;19岁时进入太学学习,得到朱熹另一弟子真德秀的赏识。32岁考中进士,然而其父却在同年去世。已经入仕的宋慈只得回乡守孝。
在此期间,宋慈翻出了父亲的遗物——三本断案书:《疑狱集》、《折狱龟鉴》、《棠阴比事》,反复研读,为他日后的法医之路,做好了知识储备。
后来,41岁的宋慈在恩师真德秀的举荐下,成了名臣陈韡的幕僚,然后一步步提拔为提点刑狱官,成为一省的最高法官。这时,他已经53岁了。
此后,宋慈历任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四省提点刑狱官。在广州当任时,他曾用8个月的时间,解决了历任积压的两百多起案件,被当地百姓赞为“青天”。
宋慈发现,很多冤假错案就是人祸。于是,他下决心写一本供同僚和后人参考的专业书籍。史载,宋慈60岁时,花了3年时间,收集前人仵作的记载,再结合自己的断案经验,写出了6卷《洗冤集录》。
《洗冤集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尸体检验的法医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书中记述了人体解剖、勘察现场以及各种毒物的急救、解毒方法。特别是其中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它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等都很合乎科学道理。
所以《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也被“仵作”行业视为必读经典,清朝官方甚至直接把它作为培养仵作的教科书。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出过一本《法医学史及法医检验》,把宋慈的画像印在卷首,尊他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11
相声之祖——东方朔
东方朔,西汉著名文学家,与司马相如同时,以辞赋著称。
东方朔滑稽狂放,诙谐多能,应对敏捷,所以深得汉武帝欢心,但他的诙谐滑稽,绝不是毫无目的的为诙谐而诙谐。纵观他的一生,其滑稽诙谐的目的,前期在于取宠求仕;后期在于让汉武帝支持他的言论和主张,采纳他的谏言。
所以,当相声这门行业诞生,需要找一位祖师爷时,就想到了这位诙谐幽默、知名度又高的智慧长者。于是的相声界就把他奉为祖师爷。
12
梨园之祖——李隆基
众所周知,戏曲行当又叫“梨园行”,戏曲演员又称“梨园子弟”,而“梨园”这个名称的来历就与唐明皇李隆基有关。
史载,“(李隆基)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意思就是李隆基亲自挑选了最优秀的乐师三百人,又从宫女中挑选了能歌善舞者几百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皇家歌舞团,在梨园排练,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了,他马上就可以听出并加以纠正,这就是梨园活动的开端。
李隆基不仅是个好听众、好指挥,还是个好演员、好鼓手。史料记载,当梨园子弟排戏时,李隆基看得兴起,经常会亲自下场击鼓(他最擅长的是打羯鼓),有时甚至会换戏衣,参加表演。
有这块招牌,不用白不用。后来梨园便奉李隆基为本行业的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