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游经典诗词十首

(2023-12-13 13:51:47)
分类: 茶余饭后

     1

《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0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琬忍痛分离。多年以后的一个春天,陆游在山阴城沈家花园,与偕夫同游的唐琬邂逅相遇。此情此景让仍深爱着唐琬的陆游感触良深,便在花园园壁之上题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宋词。

2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是陆游被罢官闲居在山阴老家时所作,诗描写了山村的田园之美及村民们的古朴及善良的品德,以及对这种善良淳朴生活的向往,然而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却又极富哲理,不论前面的道路多么艰难,只要坚定信念,总会找到一条出路。

3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篇非常励志的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光阴似剑,日月如梭,只有少年时努力刻苦,在将来才有所成就,而读书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要亲身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

4

《文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文章是天然而成的,没有人为加工,而是技艺高超的人偶然所得。为了说明这个理,陆游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古代的铜器、一个是汉秦的文章变化、再一个就是在人的乐声,进行了正反论证,这种偶然是基于长期的知识积累的一种随手捻来的熟练。

5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一篇爱国诗的名篇,此诗是陆游的绝笔,此时85岁的他已经一病不起了,然而他一生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打败金人收复中原,临死前还是抱着必胜的信心,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6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与金人议和已经15年了,将士们只能空守着边疆,而朱门内外歌舞升平,饮酒作乐,谁还记得国安民危呢,将士们盼望能去收复边疆,遗民们盼着回归国土,可是又有谁关心这些呢?面对昏庸无道的南宋,陆游是有心而无力,这种爱国之志无法发挥,只能通过写诗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7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已快60的陆游已然老年人了,而他虽然隐居山野,却时刻难以忘记他有爱国之志,他有着至死不谕的爱国之志,可报国之门从来不曾打开。真是“壮志世难酬,丹桂红蕖又晚秋”。

8

《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一生立志报国,收复河山,在他年近50岁时终于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能够亲自投身到前线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抒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

9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梅花在他的笔下是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此词以梅花自况,颂咏梅花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扬梅花的精神品质又表达了对自己爱国情怀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10

《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今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的爱国之志并未因年龄的增大而消磨,反而是越挫越勇,“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警世名言,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之士的内心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佳联欣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