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联的节奏相应与平仄相谐

(2023-07-01 15:51:13)
分类: 茶余饭后

    对联的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密不可分,平仄相谐规则中即包含了节奏相应的概念。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中,常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

相谐相互谐调(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平仄相谐规则包括三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句内平仄交替;(三)长联句脚规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规则

历史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规则,根据当代部分学者的建议,规定下述3条:

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例:

常见的格言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交替的规则

以下3种规则,灵活掌握,允许只顾其一。

1、“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两平两仄交替,参见《马蹄韵》)。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学界对此规则争议较多,这里暂不作更多解析例证。请接着看第3条规则。

3、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规则。此规则容易掌握,且较为科学。例:

书山 有路 勤 为径 (“山、路、勤、径”交替)

学海 无涯 苦 作舟 (“海、涯、苦、舟”交替)

四面花 果然好样 (“花、样”交替即可)

一肚草 格外大声 (“草、声”交替即可)

与 有肝胆人 共事 (“与、人、事”交替)

从 无字句处 读书 (“从、处、书”交替)

此规则涵盖并拓展了第1、2种规则的内容。其一,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大部分,故大多数对联的节奏点是符合马蹄韵的。其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正是注重了节奏点上的平仄搭配。其三,“马蹄韵”规则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均无法处理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四个字的成语以及其他不宜拆分的词组入联后的平仄问题。例如上述后两个例子,只能用“节奏点规则”来解析。

关于平仄交替规则的活用问题:

什么是平仄交替的原理?要让一幅对联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应使词组末字(或节奏点字眼)平仄有所交替。

“有所交替”就是活用规则,意即“允许部分不作交替”。

试读以下例子,并结合上述3种规则作体会:

(词义搭配不当,仅作体会节奏点音律用) 

学海 无涯 苦 为 径

书山 有路 勤 作 舟

“学”字按入声来读,普通话可试读作去声

学海有路 勤 为径

书山无涯 苦 作舟

如此平仄搭配并没有失去整副对联的音韵美。其中“学”字可照普通话读为阳平,再尝试将其读作普通话去声(即按古韵处理),整体音韵更具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美感!

(三)长联句脚规则,在参考“马蹄韵”规则的基础上,可将每个分句尾字(句脚)当作节奏点,灵活处理平仄交替。

三、关于平仄相谐规则的例外

以上规则均允许有条件的例外。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特殊联格中允许例外,例如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视具体情况而定。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2、因联意需要时可以例外。例:

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上联五字连仄而具矫健之美,下联四平一仄而有清朗之风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的一联:

花开三章清平调

叶落一曲长恨歌

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升降摇曳之变化,颇富韵味;下联前二字为降调,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化更见灵动;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构成明显对比,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对于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对联有好处。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往往是在精通该类艺术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楹联艺术同样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