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笔下的秋
(2022-10-25 16:30:55)分类: 茶余饭后 |
晏殊生活在大宋的升平时期,他在词中,也伤春悲秋,但不是因家国而伤,更多是寄情山水草木,有时思考些人生问题。
在《清平乐·金风细细》中,晏殊用婉转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他的秋天: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耳边的秋风,一反人们心中寂寞凄厉的形态,而是那么平淡、幽细,让人舒服得想酣睡于深秋之中。但梦醒之后,仍旧会因斜阳照栏,被提醒日暮已至,颇有些无可奈何。
这字里行间能让人感觉到更多的是闲雅。
人到中年的柳永已是第四次落榜。第四次落第后,开始对科举之路有些心灰意冷,于是,他决定离开汴京。离开之际,深情地写下了这首与情人告别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这萧瑟冷落的秋天作别,实在难舍难分。此去一别,没有了分享的人,眼前良辰美景有何意义?这样颠沛流离的人生,直到他年过半百之际才结束。
与前面词风婉转朦胧的词人不同,范仲淹的秋天,充满着保卫祖国的豪情与血性。
宝元元年(1038年)起,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参与经略西线边防,使得宋军在多次大败后,仍能够稳住西北边防。也正是在此时,他写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之猛,猛到连对手都评价他“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而西北百姓,更是早已把“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传唱开来。
苏轼文才之高,毋庸置疑,他笔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中的达观: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如此感慨,是苏轼在回应杜甫当年的“老去悲秋强自宽”和“明年此会知谁健”。经历种种磨难之后,他依旧乐观豁达,让人敬仰。
黄庭坚是位君子官员他的心态一直都很“稳”。
在戎州时,某秋日夜里,黄庭坚同一群青年人赏月、喝酒。听到客人优美的笛声后,他便忍不住写下《念奴娇·断虹霁雨》,定格这一晚心中的快意瞬间: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一生飘泊跌宕,又如何?该吃吃,该喝喝,耳边的乐曲,依旧觉得悦耳动人。随遇而安,这便是黄庭坚的生存智慧。
秦观是个有才之人,但因党派之争造成一身才学无处可施,进退两难。困顿不安的仕途让他内心逐渐灰暗、阴郁。秦观笔下的秋天,是《满庭芳·碧水惊秋》里因旧人旧事感伤的秋天: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看到零落的秋景,秦观觉得很难过。难过到纵然身旁有花,也无心去赏;纵然手边有酒,也难解千愁。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从靖康之难开始,其人生只剩下苦中作乐。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尽她秋日里的憔悴和哀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靖康之难后的秋天,有的人如李清照一般,因国破家亡而难过;还有一些人,在投入保家卫国事业的过程中,有悲有喜。
陆游一生都想做个战士,但大半生被那群投降派排挤,不得重用。
唯一一次军旅生活经历,是他在48岁的时候,受王炎邀请来到抗金前线南郑出任幕僚。
在南郑这片土地上,陆游登高望远,望见了长安城的山脉。此时此刻,虽然战争远远没有结束,但他收复关中的热情和期待却澎湃不止,于是写下《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抒怀: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宋朝军队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是远望时的想象,也是陆游的愿望。那时,他对国家的未来仍充满着乐观的情绪。
辛弃疾是一个文能挥笔,武能参战的全才。却被懦弱的南宋给耽误了。在被劾去职的日子里,深陷于对国事无能为力的忧愁之中。在《丑奴儿·书搏山道中壁》中他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青葱少年时,总是亢奋不已,无愁硬说愁;历尽千帆后,心中愁到极点却哑口无言。
此情此景,唯有轻轻用一句“天凉好个秋”带过那些说不出口的愁苦。
刘过是陆游与辛弃疾的共同好友,是一位精神上加入了主战队伍的布衣爱国者。他也想入仕,但四次落第,心中的抗金抱负只能通过词作抒发。
某个秋日,他刚好遇见了张路分举行的军事阅兵。他写下《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叙述他眼中的宋朝军事将领和军事场面: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这样气势磅礴的军队,很难让人不沸腾。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沸腾,在那时,鲜少在真正的战场上实现。
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人称鬼才姜夔。
他与那些关心前线时局的爱国斗士不同,倒更像一位身负社会使命的记录者。
面对日渐衰颓的王朝,他鲜有怒斥,更多只是诉说他亲眼所见的离乱、凋零,聊聊自己漂泊过程中的心情。
而回到故乡更是思绪万千。当他回到家乡鄱阳,登上声名显赫的彭家世族的小楼,一波波回忆袭上心头,写下篇幅虽小却意味深长的《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登楼远眺,眼望秋风落叶,姜夔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多年飘零的孤独与辛酸,想起了能够体贴自己的知心故人。
吴文英是一位情感丰富而纤细的人,极其善于捕捉瞬间,尤其是主观瞬间那种梦幻又真实的感觉。
凉薄的秋天,睹物思人,吴文英又做梦了。读罢《解连环·暮檐凉薄》,真让人有些分不清何为虚实,但情感还是一如既往地真挚:
暮檐凉薄。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掩綀帷倦入,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银瓶恨沉断索。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梦窗的词,如梦,总是久久才能回过神来。不过,像他这样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喃喃自语,也是一种美妙的解脱吧。
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文官出身的文天祥散尽家财组织起一支武装力量,抗击元军。
他战斗到最后一刻。南宋灭亡后,有位名为王清惠的昭仪在被俘押往燕京的路上写了一首《满江红》,引起了众多文人的注意。文天祥在被押送至金陵后,也读到了这首词,他思索一番,提笔仿作一阕《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陈述灭国之痛。他拟写此词的主要目的,是扭转原词中的结尾:面对亡国,不应盼求忍辱偷生,而应坚守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那也许是大宋三百年间最坚毅的一个秋天。爱国将领文天祥在南宋灭国四年后殉国,真正为这个朝代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