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话月饼
(2022-09-08 17:42:11)分类: 民俗文化 |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
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节的时节食品。在古时候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水果等祭品。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每到中秋节,人们就会在香案上摆上象征丰收的圆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古代少女们都要拜月,是祈求住在月宫的天仙嫦娥能保佑自己,面如皓月、貌美如花。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此即中国月饼的“始祖”。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月饼内馅多采用植物性原料种子,如核桃仁、杏仁、芝麻仁、瓜子、山楂、莲蓉、红小豆、枣泥等,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月饼可以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提高免疫力。
传统月饼就是中国本土传统意义下的月饼,按产地、销量和特色来分主要有四大派别:广式月饼、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潮式月饼。
非传统月饼是新出来的月饼品类,与传统月饼相区别。较之传统月饼,非传统月饼的油脂及糖分较低,注重月饼食材的营养及月饼制作工艺的创新。
非传统月饼在外形上热衷新意,追求新颖独特,同时在口感上不断创新,相对传统月饼一成不变的味道,非传统月饼在口感上更加香醇、也更美味,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对美食与时俱进的追求。吃腻了传统口味的月饼,当代人特别是年轻群体对非传统月饼的口感、工艺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013年9月17日,合肥某房地产项目开盘,为吸引市民眼球,该房产商特意定制了半吨重的大月饼请市民品尝。
2013年9月17日,一款带有“嫦娥奔月”图案,重达1200斤的巨型月饼亮相长春一家商场内,吸引大量市民参观。
2014年9月8日,甘肃兰州为沿袭中秋佳节赏月、吃月饼的传统习俗,共同揭开了“世界最大的百合月饼”,整个月饼为圆形,外形轮廓设计为百合形,月饼直径2.123米,厚度0.133米、总重量约900斤。
月饼油多、糖多,是高热量食品,“三高”人群、肥胖者及老年人均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