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篇《多莉》

(2018-09-09 19:42:40)
标签:

杂谈

第十篇 多莉 

主题:死和老年生活的变数

(在谈《多莉》之前想谈一下《洛丽塔》,《洛丽塔》没读,但总能碰到谈它的人。撇开《洛丽塔》的时代背景,我个人认为它谈到一个老年男性面对生命死亡采取的态度“性”。什么都无法阻止死亡的来临,“性”它是通往生命的一个通道。可以说纳博科夫是这样处理了老年男性面对死亡逼近的潜意识。

门罗同样面对这样的题材。门罗采用的是生活的变数和不确定。死亡是平静的。生命是起伏变化的。生活的变数、未知代表生命的存在。这是题外话)

第一部分第一段,门罗开门见山谈死亡。【富兰克林八十三岁,“我”七十一岁……没被安排的只剩下实际的死亡,那交由天意决定。】平静的叙述中暗藏险峻的内容,男女双方的年龄,未知的日子交给天意。这里暗含嘲讽,天意从不管人年龄的大小,它要变化就变化。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说明那一片地曾经被开发过……但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可能是隔了段时间重读重写门罗,读得细些。在这段景物描写中发现了门罗埋下的暗喻。那一片地——喻多莉。

关于遗言的讨论,我们发生分歧。富兰克林不想留遗言。【他没关系,但我太年轻。。等我七十五岁时我们可以再讨论。】在“我”的潜意识中,生活不会再发生任何事,不用再应对任何事。但在富兰克林的潜意识中不是这样,八十三岁的他还渴望变数。门罗的写法深入骨髓,没有人会屈服于死亡。任何人都想享受生命。(注:我只能从我的角度去解读门罗、解读文本,不排除有误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部分15段门罗介绍富兰克林是个有活力,精力充裕的老年男性。从而在小说的内在逻辑中,也说明富兰克林有变数。虽然门罗没直说,但她在描述中有交代。

强调富兰克林是个诗人。【他能感知那些他知道可能会因为某些东西而感到不适的人的情感,……关于……关于你能在这里大声说出什么或读到什么,也并非没有任何变化。】门罗强调富兰克林是个诗人,是不是说明富兰克林对待事情非常感性呢?所以即使是老至,面对多莉,他还是无法理智面对;或者说希望有诗意的生活。

第三部分门罗用很理性的词介绍“我”【多年教学生涯之后,我很高兴能够掌控全局,享受安静】在门罗的文字里你能时时感受到反讽。对于一位走向暮年的老妇人,也许已经过了婚姻中的许多坎坷,死亡即临,她是可自豪地说“掌控全局,享受安静”,难道生活还会有变数吗?也只有高龄的门罗才能洞透生命。门罗花了两部分分别介绍富兰克林和“我”,可看出门罗的匠心。交代了多莉出现的必然性。【比如下午四点左右,我想放松一下,并且有人陪伴】死亡不是即至。即使是万事俱备,只等死神来临的日子,“我”希望是愉快的、有些小波纹的生活。当然不能打破“我”生活的平静,只能是添彩。

深入阅读,你会发现门罗的叙述在内部结构上非常迷人。第四部分承接第三部分【大约就在四点,一个女人拎了一大包化妆品来到我家门前】你可说机缘巧合也可说命运的安排,反正门罗就是这样戏剧地安排了多莉在一个“我”心情高兴的时间出现。“我”对格温很感兴趣,说话很投机。如果格温不是多莉,不是富兰克林早期怀念过的恋人,很可能格温能为“我”的老年生活添加生活趣味,衬出“我”辛苦一辈子后的老年幸福。千万不要相信生活的平静,即使老之将至也如此。生活从来没有平静,如果有的话,那也是平庸。生活有的是变数。当“我”向富兰克林谈论起格温时。富兰克林觉得“我”的生活很无聊,应出去走走,申请代课工作。(作为我个人,我还是很认同富兰克林,这对老夫妇,一开始生命力就不协调。富兰克林的生命频率一直在动,而“我”是静的。那么老年生活有没有变数呢?我个人认为除了性的支配力外,对生命的不舍和眷恋,也决定了老年生活的变数。生命不断地运动,才有对世界的热度和活力,才有生命的质量。这个甚至可从男性生理结构和女性生理结构去思考。不知是文化的暗示作用还是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观照现实如富兰克林的男性很多,他们不压抑生命对世界的热度,有时用性显性表现,有时折腾生活——用变数来表现。这类男性心态看上去更年轻、更有活力。老年女性大多数表现得沉静,当她们想折腾时,往往有些愧疚的心理。她们也安于沉静。有的在沉静中快乐、温暖;有的在沉静中郁抑。(这是题外话)读门罗的小说好像从来不可在一条道上走到黑,它具有无数理解的叉路口。叉路口合情又合理。把所有的叉路口汇总,又能看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第六部分,门罗又是戏剧性地安排。看了多篇门罗小说,发现了门罗式的叙述。前面的叙述都是不慌不忙地布下阵脚,每个人物的进展都有来龙去脉的潜在交代。后面门罗开始快步推进,针脚是密密匝匝,不让主人公也不让读者有喘息的机会。

格温第二次来了。天黑了,她没法把车启动。格温只得在我家过夜。在“我”家,格温和富兰克林相认。【“哦老天爷。”格温说。“不,不是老天爷,”富兰克林说,“是我。”】对话中,富兰克林非常平静,好像他已预设过他们见面的场景。“我”为他们相逢而高兴,根本没有想过婚姻临近坟墓还有变数。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但婚姻确实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小说的第六部分——即主体部分,门罗摆出三个叉路口。一:富兰克林和多莉;二:“我”的应击反应;三:富兰克林和“我”。门罗在写小说的时候总是把人逼到绝境上,才问行不行。这个故事如果是发生了中青年的富兰克林和多莉,烦腻了平淡生活的富兰克林肯定是与多莉出走。这是门罗的一贯做法。她笔下的女性很少有像中国女性那样坚忍。但在死亡的绝壁上,面对多年后重逢的多莉,富兰克林是怎样行事呢?

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从人性和文化两方面去思考。人性上,我理解富兰克林对多莉的情感。在前几部分的铺垫中,所谓富兰克林是诗人,是特指的。他心中一直有个诗样的女子——多莉。富兰克林也多次跟“我”描述多莉。所以“我”对多莉并不陌生。和多莉相逢后,多莉是一位比“我”有活力、感性的女性。“我”静待死亡的来临,而多莉她一直在生活中,在生命里行走,不知死之味。对于一个有些能力的老年男性,面对过去所爱,所爱生活有些窘迫,他会伸出援手吗?我个人认为会。一是为生命画句号;二是怜悯自己过往的爱。从人性和生死中去看。这些行径都值得理解。

从社会伦理和文化上去看,他们的行径触怒了“我”。【我想跟在他们后面追上去,把他们砸成碎片。】门罗接下来花了大量的文字写“我”的反应。可以看出来,富兰克林并不怎么顾忌我的看法和感受。虽然我们的生活到了坟墓的边上。门罗没有交待富兰克林在婚内有没有变数,现在我们假设几十年的婚姻生活虽然磕磕碰碰,但没有大的变数。门罗前文已交待“我”在中学教数学。逻辑思维非常清晰,也非常理智。面对突发的变数,“我”头脑非常清醒。“我”知道我受了欺骗,为了维护“我”的尊严,“我”决定逃离家。【去了一所我们从来没有一起去过的小镇。】门罗对“我”的描写很细致,把“我”一波三折的心态写出来了。“我”看到的、想到的,最后还是在死亡面前原谅了富兰克林。虽然门罗在文中没提到死亡,但你不能忘记这个故事的大前提。

门罗对“我”的描写:在旅馆【我浑身发抖,站立不稳】“我”气得发疯,不能自制;睡了一觉后,“我”的情绪稳定下来,“我”开始思考这件事。(前面已说了“我”是一个很理性的女性。)【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并非不同寻常,我想。在书本里不是,在生活中也不是。应该有应对这种事的被用滥了的办法。】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最终都要得到谅解,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说服我们谅解的理由。门罗用类比联想的方式,让“我”想到生活中有很多没必要的事物,它们和富兰克林的背叛样是侮辱,也是生活多余存在的,但它就是生活。接着“我”的头脑继续清醒,想起“我”曾来过这里,是在“我”年轻当实习老师时,和一个比“我”年纪大的男老师。他有妻子。他的妻子会受到伤害。但“我”对她受伤害、心碎一点都不在乎。

通过回忆,“我”慢慢恢复理智。生活充满背叛和伤害、侮辱。好像这就是生活。“我”找到邮局把信寄出去了。【一切都结束了。】门罗的这句话是不是代表对婚姻、对背叛、对生活谅解的开始呢?

接着门罗写到【富兰克林不喜欢在外面吃饭。我喜欢。】【我想结识某个老男人……我脑子里除了富兰克林之外不可能想到任何男人】【那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孤独,那种不真实感】【我睡着了,一次也没有醒】从这几个细节描写中,可看“我”心的回归。“我”出走是因为应对迎面袭来的侮辱,维护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尊严。但在死亡——这个大前题下,我谅解了生活。

门罗设置了一场雪,一场交通事故。这些迫近死亡的自然环境使“我”挂念富兰克林。【他也可能出事。我们也许再也见不到对方了。格温在我心里只是一个挡在我们之间制造荒唐问题的人。】事实是这样吗?当“我”谅解富兰克林,自信满满地回到家,发现不是这样。门罗的小说叙述虽然平静,但骨子里却具有戏剧性,一波三折。

【他没有惊讶地或者松口气地叫出来……他从容不迫地走下台阶】门罗的叙述中富兰克林就是整个故事整个生活的掌控,对“多莉”的情感和行为;对“我”的情感和行为。“我”的出走好像在他的预料之中,但远不如他自己的生命重要。富兰克林给我解释,但解释的模样非常陶醉,这令“我”沮丧。“我”大吼大叫,发泄“我”的愤怒,又在吼叫中感到宽慰和舒畅。接着“我”发现富三克林给多莉买了一辆比她以前的车好得多的新车。多莉开了新车去了北湾。但“我”在意她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一再追问【有没有对她说他的诗。也许读了诗给她听?】富兰克林否认,但“我”认为富兰克林说谎。关于富兰克林的诗——这个意象,门罗从开篇一直贯穿到文尾。这有什么喻意?是不是代表富兰克林的生命底里——诗样的人生,富兰克林最渴望的生活呢?“我”仍为自己找谅解生活的借口。“我”认为多莉也不能评价富兰克林的诗【谁能对一个诗人做出关于他的诗的最完美的评论呢?恰如一是分,恰到好处?】所以潜意识中“我”认为多莉不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经不起吵闹了。”他说。】当他送了一辆车给多莉,回到家中,富兰克林这样说。在死亡面前,富兰克林该做的已经做,一对老年妇夫还是要在平静中迎接死亡。门罗没写“我”的感受。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夫权的存在。事起富兰克林,事息富兰克林。“我”只有接受,“我”很愤怒。

【他会照我说的去做。】这句话说明富兰克林对“我”并非漠视而不顾“我”的感受。【他愿意照我的话去做,这让我有怎样既愤怒又钦佩的复杂感受啊。这样的感受贯穿了我们共同度过的一生。】死亡来临之前依然是这样,如果还有未料的变数出现,可能他还是这样,死亡好像不能改变什么。每天即死亡。

可能这就是生活,侮辱的感受、维护尊严的抗争、妥协、谅解,在有变数的生活里活一生。读得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注:门罗的小说我不能说我读懂了,只能说我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