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职校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0-02-08 13:54:44)分类: 课题研究 |
思政课是以培养学生品德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综合课程, 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选取要坚持思想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如体现品德性情的“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如彰显爱国怀乡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等。
优秀传统文化选取要坚持人文性。人文性的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 这就要求传统文化的选取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爱国家、爱社会。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可选取“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 要内外整洁”“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讲述“孝敬父母长辈”, 可选取“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程门立雪”“黄香温席”等典故。教学中通过设置主题探究的方式, 通过学生的观点争鸣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 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满足自我的精神成长需要。
优秀传统文化选取要坚持时代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特性, 超越时空, 影响深远。但不少传统文化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时代土壤和历史环境, 有着特定的意境表达, 从发展的眼光看与今天的时代生活产生了隔阂甚至歧义。如“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中华民族同根同源, 有融合有分裂, 终究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插曲。再如“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古代商品经济处于萌芽状态, 统治阶层不重视商品经济而已。因此, 传统文化的选取与借鉴, 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