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河书简之漂来的北京城—京城水系怀古

(2018-10-22 08:31:52)
标签:

365

大运河

图片

文化

分类: 绿波慢板生命碎片

 大哥你好。别来无恙?

    20146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圆梦多哈,成为了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是小妹着手准备去淮安苏北运河之际。欣喜之余,又把《话说运河》拿出来重温了一遍。这部电视纪录片,大哥不仅是音乐编导,而且还是《漂来的北京城》这集的编导,它也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与媒体的见面片。大哥还记得当年是怎么讲述这段历史的吗?

    《漂来的北京城》一开始便是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故宫大殿金色的琉璃瓦,观象台指向星空的浑天仪,伴和着悠悠的吟唱,解说词向我们诗意地诉说着这段历史:

   http://s15/bmiddle/00657S21zy7oAGVybvw0e&690

琉璃瓦、汉白玉栏杆,青铜的蛟龙把历史永远凝固在这儿了。可水色波光,光色间的倒影儿,又荡漾着活泼的时代的神采。水该是北京的眼睛,谁能想象要是没了昆明湖、什刹海、太液池,也没了金水桥下的御河水,要是让万寿山的佛香阁,让海子沿岸的垂杨柳,让琼华岛的吉祥如意白塔,让紫禁城头的那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挑脊角楼子,都一个个的弄没了自己的倒影儿,这北京城会不会像老辈子说的:丢了魂了?其实,这儿的湖海池河,可不光是为这古城增色,老年间就留下这么句俗语,北京城是漂来的。”

    水就是北京城的魂啊!而北京城是漂来的,这句话正是对京城水系发展沿革及最终成就了北京这座都城的概括之笔。

    金朝是北京城建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笔。北京自从金贞元元年(1153年)年建都以来,已经走过了860多年的历程,社会更替、文化繁衍,是什么样的命脉支持、养育着这座历代名城?毫无疑问,水利是一座城市的命脉。那么京城水系是怎样一个繁衍过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带领着我们从莲花池到后门桥询看这一条历史地理的轨迹。

    http://s2/bmiddle/00657S21zy7oAH7ISnT51&690

侯仁之老先生向我们讲述道,莲花池这个地方很重要,追根溯源,它和北京城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北京城最初在蓟丘和莲花池附近成长起来,莲花池虽然是比较小的水源地,可是这个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因为它处于南北交通的重要地段,南北交通往来的关系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自新石器以来,随着气候变暖,人离开山地进入平原的发展过程,就是因为南北交通的关系,随着形势的发展,最早的蓟城开始成长起来。

    北京城成为统治中心是在金朝,金在此建立中都,就是在原来辽南京城的城址上向东、南、西三面加以扩大。中都城扩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把以莲花池为水源的莲花河包入城中。莲花河流出的地方,就是金代南城墙下的水关遗址,位于现在的丰台区右安门外的玉林小区,这就说明,老北京城的成长和莲花池的关系至为密切。不仅如此,把河的下游包进城里后,又引河水建造了皇家的御园——同乐园,而且还进一步把同乐园的水引进了宫城里面,形成一个小湖泊叫做鱼藻池,就是现在宣武区的青年湖。

    现在的西二环路自北而南正好穿过金宫城的中心。所以在兴建西二环路的时候,金代宫城内大安殿的遗址被发现了,大安殿相当于现在故宫的太和殿,建在全城的中轴线上,旁边就是鱼藻池。这就使我们想到,由于莲花池的存在,影响到一个古代城市一步步成长,最后扩建为金朝的中都城。这就是北京建都的开始。因此可以说北京城的成长和莲花池的关系至关重要。

    回顾了历史上的莲花池,再来看今天的后门桥,这就涉及到历史上北京城址的重大转移。

    金朝之后,又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中原,蒙古成吉思汗的骑兵,于公元1215年从南口下来,占据了中都城,兵争的战火中,宫殿区毁坏殆尽。又过了45年,忽必烈才来到这里,到底是恢复旧城还是另建新城?金朝的中都城,成为全国性的统治中心之后,漕运的问题没办法解决,经济基础得不到巩固,所以大都城必须迁移。

    http://s14/bmiddle/00657S21zy7oAH5a9VXcd&690

现在提到元大都,常会见到这样的说法:将儒家对于城市建设的理想付诸实施。然而《周礼》并没有涉及城市的河湖水系问题,也就是说《周礼》中的城建是一个基于礼制的纯理想化的方案。忽必烈手下的两员干将刘秉忠与郭守敬师徒二人,特别是刘秉忠不仅继承了儒家的思想,还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城市规划上,既考虑到人的要求,又考虑到自然条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一次体现在都城的建设上,就是元大都。

   http://s4/bmiddle/00657S21zy7oAHaRpab73&690

做为统治中心,漕运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旧中国,帝都之所在,中央的消费,都要靠漕粮的供应,从远方征集粮食,通过河上的运输一直运到都城。金朝扩建中都城,力求开辟新水源,一直没有成功。莲花池水供护城河和园林用水有余,供漕运用水则不足,必须另外开辟新水源。漕运及都城的建设都有赖于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的参与,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该从那里开始?

    下面的故事,就是《漂来的北京城》中所讲的,郭守敬找到了白浮泉,他决定把白浮泉的水引到大都城,他通过瓮山泊开通的渠道,连通高粱河上游水源,在今天西直门以北进入现在的什刹海,解决了水源问题。

    http://s5/bmiddle/00657S21zy7oAHdBPneb4&690


http://s4/bmiddle/00657S21zy7oAHdQzwD43&690

当时的什刹海叫积水潭,俗称海子,是一片宽广的水面,水从后门桥下流过,桥的西侧有澄清闸控制流量。下流再经过皇城的北墙和东墙之外,直接向南流出城外,转向大运河的北端通州,这样就形成了漕运水系。但是北京地区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为了能使从通州来的粮船上溯到城内,郭守敬设计了一条闸河,沿河建造了24座水闸,通过上下闸的互相启闭来调节水位,使货船可以由低向高行驶,从通州直达积水潭码头。这样就解决了南方及沿岸各地粮食物产由水路运到通州后卸船,再由人力畜力运到大都城这一十分艰苦的问题。积水潭上接白浮瓮山泉,下接漕运系统,是元大都水陆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元世祖忽必烈亲临巡视时,见到积水潭船货云集的盛况,十分高兴,赐从通州到积水潭的这条闸河为“通惠河”。

    所有这一切,都在《漂来的北京城》中画出了一条直观的路线,展示出京城水系发展的过程。侯仁之先生指出,大都城规划的起点,严格地讲就是后门桥,正式名称叫万宁桥,它决定了全城的中轴线;而从莲花池到后门桥,演绎了一座都城水系的兴建过程,进而完成了北京城市供水主水源从莲花池水系到高粱河水系的转移。无论是莲花池还是后门桥,都是北京城“生命的印记”,北京城从此立住了脚,延续着它历代皇城的辉煌,演绎着多姿多彩的都城文化。

   http://s13/bmiddle/00657S21zy7oAHhbSos1c&690

http://s13/bmiddle/00657S21zy7oAHhqjgM3c&690

在大运河沿岸,散布着众多能体现北京都城文化的风景与遗迹。紧邻金中都水关遗址的南滨河,已被修缮整理成北京城内的一条观光带,跨河而过的廊桥上,红灯摇曳,吸引着路过的人们驻足拍照;北滨河映照着城市的倒影,临河的写字楼峭拔挺立。当年舳舻蔽水的积水潭,已成为北京拥水的小资地段,站在西岸的酒吧街上,可隔海眺望那静静伫立的钟楼、鼓楼,而站在银锭桥上向西向北望去,尽管有高楼林立,但在朗晴白日之下,仍可见到那西山的影子。银锭仍可观山啊!紫竹院长河更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有着江南水乡的韵味,坐落在它旁边的首都图书馆,给这里的江南水韵又增添了一些书卷气。而在京西蜿蜒而过的京密引水渠,竟与七百年前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进京的旧道大体一致。深秋时节的京密引水渠,岸畔被红得有些发紫的落叶铺满,清澈的渠水被逆射的阳光映照的波光粼粼,发黄的柳条柔软地垂在水面。来到昆明湖最南端的玉带桥了,穿过桥便进入当年的瓮山泊,现在的昆明湖。这一池碧水啊,与西湖有着相同的韵味,雪中、雨中的昆明湖是最美的。披着白雪的铜牛,雪霁初晴的佛香阁,以及雨中佛香阁下的花雨伞,引起人们多少诗绪啊!

    大哥,第一次看《漂来的北京城》,我曾主观的认定这一定是工科出身的人作的,因为清晰的脉络与严整的逻辑性,是受过工科基础训练的人的特点,然而大哥却是学音乐理论的。这看上去好像很不搭界,实际上这二者之间是有着很强的通感的。音乐与历史都具有叙事性,所谓音乐史诗,就是音乐与历史的通感与融汇;而音乐的韵律,它的起承转合也是一种逻辑关系,它可以把叙事及抒情串联起来,向人们讲述一个故事,一种风景,一份心情,讲述阔大与唯美,带给人精神的享受。水也有着这样的作用,它把城市风景串接起来,并赋予它们韵律感,这北京城内的绿波慢板,就这样摇曳着,吟唱着······

http://s11/bmiddle/00657S21zy7oAHknMV4ba&690

我记得大哥说过:“音乐拙于具象描绘和刻画,其特征和优势是个体情感的抒发。面对历史,体现人类拯救世界的最伟大担当,这种宏大精神境界只有通过作曲家自身情感的涌流,唤起普世共鸣,才可彰显音乐的本质本真。”大哥是学音乐理论的,追求的当然是音乐的本质本真,大哥写的有关音乐的文章给人以厚重感,就是一直在找音乐与历史之间的通感以及可以带给人的共鸣。大哥说你这辈子是“泡”在水里的,是说你一直在拍水,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大哥喜欢用大散文式的风格来叙事,也许就是大哥泡在水里三十年而被水养出来的一种风格吧?《话说长江》主题曲是波澜壮阔的,有着雄浑的历史感;而《话说运河》主题曲带给我们的是舟船荡漾,水上人家的感觉,这种舟船荡漾,带给我们一个“漂”来的北京城。工科出身的小妹在给大哥的这封信中,按照侯仁之先生历史地理学的观点,又重温了一遍京城水系的发展脉络,那大哥就来讲讲水与你的渊源,讲讲水带给你的音乐灵感以及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印记吧!

                                                                                                                                                    小妹

2015.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