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波慢板-诗意说出生活的“碎片”

(2018-10-21 09:05:03)
标签:

365

人生

人物

文化

分类: 绿波慢板生命碎片

人生,总由许许多多记住的或是淡忘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不一定到了晚年,才会忆起。往往在生活途中,因一个景致,一阕诗词,一幅画面,一个音符,或是一个无由的触动,皆会引来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对于过往的记忆。这记忆,不一定有什么深刻的蕴涵,不一定有多少普世的共性,但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烁烁亮点或亮斑。于其人生,这却是一个值得叙说或抒发的胸臆。记住也好,写下也罢,这些有亮光闪烁的“碎片”,确有一定的重量。这重量不一定装满了哲学或文化,但一定是注满了真实的情感。如此,才会有打动人的因子,也才会引起共鸣。

对碎片的记录正是在“共鸣”中产生的。

第一个“共鸣”是生活中的景境,触发了人生记忆的“碎片”。这是原创作者自身多年执笔于此题旨的一个重要缘由。这位作者叙说了这个景与人“共鸣”的源脉——

第一次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被里面江波荡漾以及令人迷幻的月影、月色所感动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样的画面就像门德尔松的音乐,广阔无边,优美恬静,又充满了富贵的忧伤情绪,那极富旋律感的句子,如一波一波的江潮,推动着、荡漾着人心,将内心的情感潮水与张若虚笔下的江水融为一体,鼓荡着,又闪出粼粼的思绪波光。这波光,便是最初的“碎片”。

接着,作者又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被诗中的那些问句所迷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跨越了千年时空之后,与屈原发出的相同的天问!我们只见到年年相似的江月,却不知道最早的见月之人是谁,更不知道江水是否也有着自己的等待。人生代代所发出的感慨是一样的,总是回归到“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我们的生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无法拆解的情缘。

于是,这些闪光的记忆“碎片”,构成了优美的文字。从中,可以读出从景到事,从事到情,从情到理。虽说“碎片”尽碎,但却勾连出了一个线索,那就是组成我们人生的基本元素:事、情、理。摆在那里的这些“碎片”,无论是多是少,无论是深是浅,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价值的判定,也就是要有人去读与喜读。于是,有人读了。另一位作者有感而发的参与了碎片的联缀。

彼作者的记忆“碎片”,在其心中击起了涟漪。作为一生与大江大河有不解之缘的电视纪录片编导,他自然地也是必然地想到了自己的生涯;又作为一个专业音乐出身的艺术人士,虽其职业与音乐无关,但大自然中的神圣之水却与音乐相关;虽其专业与职业无关,但那些尽抒人之情愫的声响却浸入了他的身外的工作与自身的灵魂。

于是,一个怪也不怪的现象出现了。原创的那些景情交融,情理互介的文字,在他的心中引起了“共鸣”。“碎片”化的记忆,也相继迸溅出来。但,其言不离其宗,即从“水与音乐”这个非他莫属的视角,涌出了为数不多的文字。这便是事实上的第二个“共鸣”,也是集碎片大成的一个加入与催发。

他认为,“水”是神圣的液体。她,融化了人的情感,载上了社会的风云,成为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的,与岁月同行的逝川。从社会与民族大视野上看,“水”是载着历史行进的诗行;从个体的人的小视角来看,“水”是助力一个人成长的滋润与推动,是一个人悲喜迭出的泪水。“水”有温度,也有深度。他不是自觉地从哲学的高度去体味出“水”所意味着的一切,而是从一个接触到了“水”的普通人的角度,以诗情的感官道出了“碎片”化的却并不亚于哲学深度的对于“水”的感悟。

而本已经写了多篇“绿波”曼妙之水的原创作者,面对共鸣者,也有自己的认知与感受。她认为:广及社会,那些拍“水”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将长江、运河,将伏尔加这些养育民族的母亲之河一次又一次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既是波澜壮阔的史诗,又是舟船荡漾、水上人家的亲切之情;细到个人,江河水畔那些城市带给我们的温暖,大运河水畔的温暖亲情,夜晤西湖的迷醉及与“水”结缘的电视编导事业,所有这一切都是一种启蒙,令我们深刻感受到流水之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所经历过的那些江河湖海,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感受到“水”之于人生命的意义。从远古人类的逐水而居到江河湖畔的移民与开发,沿海、沿江及各大三角洲高度发达的经济与生活,处处彰显出“水”对于人类文明的滋养与推动作用。而除了历史的、理性的认知之外,“水”还带给我们无尽的浪漫与温情,也许只有在“水”的柔曼之中,我们的心才能静下来,有水的洗涤与过滤,思想才能变得清明,思绪也能像水波纹那样一圈一圈荡漾开来,越飘越远……

当关于“水”的诗意描画与抒发融汇成“绿波慢板”四个字时,“水”又不能不让那位从音乐中走出来的电视人,将融化在他灵魂中音乐幡然亮了出来。

在文字中,这不仅仅是一种触景生情式的联想,也不仅仅是那种声画谐适的技巧式的“镶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水与音乐”的“搭调”。当然,外在看来,“绿波”就是“水”,“慢板”就是“音乐”。“绿波”,是对于水的诗意化描画;“慢板”,本就是最柔情最深沉的一种音乐速度。在如此诗意的命题中,书中文字所叙说的,不是嫁接,不是联想,而是一种交融,是“水与音乐”的交融。“水与音乐”,实际上就是一体化了的自然与音乐的“共鸣”。碎片中写到了与“水”相关的或由“水”生发的一些西方古典音乐经典名作,作者感性与理性相融地作出了一部文字上的“水的交响”!

于是,这一派绿波慢板,以人世间透明的也是神圣的液体——“水”,作为主述的对象,运用了“绿波”这个诗一般的语言,叙说了两位作者的人生或远或近的记忆“碎片”。其间,从水之景,到人之忆,到心之情,到思之理,到阅之“共鸣”,形成了一本由两位作者撰写的,有独立篇章又有对答互动的散文书籍。

“水”的主题,衍生了音乐联动;不同界域的浸透,生发跨界式的广阔文思。这是慢慢道来的“慢板”文字,却跃动着多层次的关于“水”的描画与思索;这是款款淌动的“绿波”诗句,却荡漾着饱满的关于人生的忆念与回放。于是,《绿波慢板》便有了一个与其他散文结集的“不一样”,那就是:两个作者以自身不同的感知差异、语境差别,造就了碎片的丰富性与多元感;两个作者又以相互交融的散点视角、美学视野,形成了文字的交汇性和统一感。

回望“绿波慢板”,一个多么美的题材啊。

作者用各自独立的视角与相知相通的感觉记录了水边那些我们曾经到访过的、生活过的、熟悉的、热爱的城市;绿波慢板,又是一种朦胧的意境,充满着我们对于“水”的情愫。吴冠中先生笔下的江南总是烟雨迷蒙,他说这不是实在的江南,而是梦中的江南,正如庄周梦蝶,不知是谁跌入谁的梦中一般。这种追梦式的境界,使氤氲的水面透出一种刻骨的缠绵,这也许就是“水”的特殊味道。“水”之于生命也有这样的作用,它使生命变得朦胧,不断出入于现实与梦幻之中,既有人间烟火袅袅,又有超凡的清波荡漾,歌吟阵阵。生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该多么美好,这样由水与音乐而生发的一段缘起,这样的水漾年华难道不值得去描绘吗?

这就是:诗意说出自己生活的闪光“碎片”!这就是:《绿波慢板》的题旨!

                                           2016 2 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