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抚摸历史的年轮(四)

标签:
365历史收藏文化春秋战国 |
分类: 幽燕拾珠文物欣赏 |
春秋 秦公簋
民族大融合是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前提。春秋时期华夏中原地区以外的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不断内迁或内侵中原,使中原地区形成了“诸夏”和蛮、夷、戎、狄交相杂处的局面,然而,战争和政治联系也是民族交往的形式之一,而且是最为激烈的形式,各民族通过交战和政治往来达到互相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必经之路。另一条民族融合的渠道就是通婚。当时夷夏通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血统的融合,对民族融合是一个大促进。春秋后期,在黄河、淮河、长江流域与诸夏交往杂处的各族,不是被分化就是已经同化,不少都加入了华夏的版图。春秋以后形成的中原三晋、东方齐鲁、南方楚、西方秦、北方燕几个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无不以华夏为核心融合了一些少数民族及其经济、文化因素,因此,在华夏民族已经成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上实现天下一统,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战国秦昭王 鎏金银盘
http://s14/bmiddle/00657S21zy7oxCMjAfz3d&690
战国楚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通过剧烈的战争由诸侯割据走向统一的巨变时期。战国的百家争鸣,虽然常常是各引一端,互相难辨,但各家思想的宗旨大都着眼于国家的统一,都是为即将出现的大一统封建国家出谋划策。他们或鼓吹王道,或者称颂霸道,或主张以仁义致王,或主张以霸道统一,或主张王、霸并用,或主张“合纵”、“连横”,以及垄断商业以富国等等。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没有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所以,百家争鸣从整体上说是一股促进君主专制主义和大一统的洪流,成为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舆论先导。这样一个动荡而又繁荣的时代,文化作品也一定是独具魅力的,所以春秋战国又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时代。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孔门后学辑录的一部记载孔子言行的书,为语录体散文。书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文字虽短,但语言洗练,言简意深,有一种徐缓含蓄的风格。这些语录,用鲜明的、人们常见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人生哲理,句式上使用并列排比的语句,层层推进,阐明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给人以启示。值得一提的是,《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也能用简洁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人物的举止神情,把老师的风趣幽默、学生的笃信师说、以及师生间的亲密之情写得委婉细腻。通过简短的几句对话就将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堪称大师水平。而后世的《红楼梦》也是靠写对话来描写人物、交代各种关系与结构的翘楚之作。
与孔子温文典雅的风格不同,《孟子》文章仍属对话体,但不像《论语》那样简洁含蓄,而是长篇大论,词锋犀利,气势磅礴,富于辩论性。《孟子》的文章据理驳斥,写得理直气壮,层层推进,非常有说服力,那些一连串的排比反问句,具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各种辩论场合都是以驳倒对方而告结束的。《孟子》不仅文风犀利,而且善设机毂,欲擒故纵,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和幽默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明自己的思想,带有百家争鸣激烈竞争中的辩士特色。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是不是很过瘾?相较于鲁迅的尖酸味道、说话刻薄有余而气度不足,也许更多一些不容置疑的批判与驳斥的大气。《孟子》的文章对中国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文章不仅气势充沛,而且语气也极为逼真,有很多接近口语,自然流畅,非常生活化,说明《孟子》散文也在脱离语录体上迈出了很大的步伐。
《庄子》的散文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后来的散体辞赋相类是它独有的特色。《庄子》散文构思宏伟,想象奇妙,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汇也丰富多彩。如著名的《逍遥游》,根据神话传说,以夸张的手法极写鲲鹏之大以及它展翅于天海之间的壮阔景象,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极具画面感。而《秋水》,则用拟人的手法写河伯从“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一波三折,说明宇宙是广阔无垠的,而一个人所了解的东西是有限的。既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又具有开阔深远的意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范增先生近乎白描的笔法,颇能为我们展现这种意境。《庄子》散文多用韵,读起来和谐而有节奏感,这种朗朗上口的文章,结合着隽永的味道,读之如嚼橄榄,沁人心脾。
提到现实主义与浪漫激情的完美结合,也许非《国风》与《楚辞》莫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国风》就是《诗经》的第一部分。“风”的意思是风土民谣,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雅”是正声雅乐,即用于宴会典礼的正统宫廷乐歌;“颂”则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之用。如果《国风》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那么,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则用他所创作的富于楚文化色彩的骚体诗歌,以充沛的感情、奇诡的想象以及华美的语言开拓了长篇抒情诗歌之路,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艺术的基础。
《楚辞》本意为楚地的歌辞,实际上是骚体类诗歌的总集,西汉刘向编辑,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共计16篇。提起《楚辞》,人们的自然联想就是浪漫,它想象奇特,感情汹涌澎湃,仿佛被一种抑制不住的力量推动而向外奔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屈原在《离骚》中借诉说离别的忧愁,自叙平生遭遇,并以奇诡的想象抒发自己坚贞不阿的精神和爱国情感;而《天问》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悴,因此指天说地,评古论今,一口气洋洋洒洒地向老天提了17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中的有些至今都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不断地被后人感悟与思考。特别浪漫的是,屈原以奇幻优美的笔调写出他幻想着去寻访女神,向宓妃求爱,以及他寻爱不得的痛苦甚至是那梦交幽媾的蛛丝马迹,这种奇艳的想象被现代人称为“意淫”。其实,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作者想表达自己对理想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理想始终不渝的追求和坚持。后辈诗人都继承了这一手法,表面在写爱情,内核却与政治形势、个人命运以及对仕途的期望密切相关,无题诗即是其中的代表作。无题诗几乎都是爱情诗,诗句都写得极其婉转深沉、清丽典雅,都很有画面感,都带有那种咫尺天涯、求之不得却又欲罢不能的隐痛,对于中国文人百转千回的九曲之肠来说,这种形式也许最和他们的胃口,又想表白,又要隐晦,那么就只能依靠浪漫了。难怪老百姓常爱说他们假装风魔了。
风起云涌的战国七雄争霸,最后的结果,商鞅变法奠定了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基础,经济制度的改革导致了秦国国力的增强,而他的连做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法,甚至调动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使集权制进一步强化并使秦国拥有“虎狼之师”的强大兵力,迅速崛起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有专家说,是以商鞅、李斯为代表的法家把秦推上统一中国的舞台,由秦消灭六国而完成“千古一帝”的伟业;读《史记》专家王立群老师则说是因为秦国的六代明君,重用人才,几代图强且能抓住时机又没犯错误,而六国则国君昏庸,又总犯错误,国内人才流失又贻误诸多机会,恰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小杜紧跟着又来了一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深刻,辩证,历史的总结。
《阿房宫赋》是我除《长恨歌》之外最喜爱朗读、背诵的篇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河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念着这样的句子,口中仿佛嚼着一枚橄榄。然而那迤逦三百里的繁华胜境,转瞬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随着杜牧的一声“嗟夫”,他发出了对世人的警叹:“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有点绕口的文辞,在中学的课堂上,被学子们朗朗诵读,听上去是那样的悦耳,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历史的余音缭绕,杳然知其所之也。
轻轻抚摸历史的年轮,从夏王朝迈入国家的脚步开始,到西周的制礼做乐所确立的封建制度及其具体内容,进而到春秋战国为华夏大一统所做的铺垫,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无数浪漫之作,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清历史的年轮,让这么美丽的年轮不断扩展开去,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追寻真正可以用“前赴后继”四个字来形容与概括。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多学科大兵团作战的组织形式,为考古学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多的历史遗案将昭告于天下,对于历史会有更加深入、层次与角度都更加丰富的认知。然而,面对如此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全民意识中对祖宗遗产保护责任的认知和自觉性到底达到何种程度呢?周公在礼乐制度中所倡导的“德”的核心,在现代人的价值观中占到几许地位呢?让我们永远只是轻轻抚摸历史的年轮,不要惊扰它,更不要伤害它,让它的年轮永远清晰,始终能为我们讲述那一串串隽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