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这部小说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所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威廉·戈尔丁在小说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斥着冲突和斗争的世界,并传达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和保护自然的主旨。
一、小说中所描述的善恶斗争
(一)拉尔夫和杰克在搭帐篷时发生的冲突
小说的第二章主要描写了孩子们在山上玩耍的场面。在这一章中,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为了自己的需求,完全不顾自己还要承担为社会服务的任务。他们虽然受到社会的旧有规则和道德的约束,但是却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感到极其困惑。杰克和拉尔夫的对话也体现了这二人之间充满矛盾。杰克不想和其他人一起在山上帮忙搭建帐篷,还故意以打猎为幌子逃避劳动,所以拉尔夫很生气。他认为孩子们应该齐心协力来搭帐篷,而不是毫无目的地在森林里乱逛。这时杰克说了一句“因为我们想吃肉呀”,之后二人的关系就发生了破裂,产生了重重的矛盾。
整部小说的主要矛盾就是这两人之间的善恶斗争。拉尔夫渴望公平和正义,他代表了人类的文明;而杰克渴望得到权利,使身心得到满足,所以他代表了人类的野蛮。这场口头上的冲突出现在小说的第三章中,同时也是整部小说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为接下来他们的暴力行为埋下了伏笔。拉尔夫根本不关心是否需要打猎,他只在乎如何做才能把整个集体的力量凝聚起来;而杰克是一个沉迷于杀戮的少年,他从打猎中感受到了乐趣,所以他根本就不在乎拉尔夫的想法。他们之间的冲突可以看做是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斗争。其实这里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很天真善良的,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家庭和社会的熏陶,培养了他们人性中的“善”。但是因为他们过早地脱离了社会,所以道德意识变得淡薄。整部小说中真正善良的人只有西门一个,所以他也是最后反对杰克的野蛮和残暴的关键人物。
(二)罗杰尔对孩子们的残忍
在小说的第四章中,人们对权力产生了分歧,拉尔夫、西门等人认为权力是用来保护孩子们的,所以要通过对权力的使用来维护整体的利益。这种想法也符合当时的孩子们善良天真的本性,他们崇尚和追求道德和文明。但是杰克和罗杰尔却认为权力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所以他们把别的小朋友当作玩具一样来玩耍,以从中寻找乐趣。罗杰尔作为杰克的跟班,跟杰克的天性一样,同样是个野蛮人。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罗杰尔抓了一把石子,便朝着亨利扔了过来,不过他不敢扔到亨利身上去,只敢扔在他周围的地方。因为罗杰尔可以感受到在这些孩子们的周围,处处都有父母和警察的保护,尽管自己看不见,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尽管罗杰尔是一个非常野蛮残忍的人,但是他仍然会受到法律和文明的约束,所以在罗杰尔的身上依然存在人性善的一面。杰克喜欢打猎,是因为打猎能够体现自己对外界的征服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人性恶的表现。杰克第一次打猎回来的时候那种兴奋的状态并不是因为自己为集体做出了贡献,而是因为他非常享受猎物被他围住然后拼命逃生的感觉。夺取猎物生命的快感就像大口喝酒一样畅快。
(三)西门的死亡结局从整部
小说来看,西门就像是一个超脱于大自然中的大男孩。他梦想在这个奇妙神秘的小岛上追寻大自然的秘密,渴望能够回归大自然。他对所有的人都很友好,哪怕是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们,他愿意为这个集体奉献自己的所有力量。小说的第九章主要讲了西门死亡的场景。章节中有这样几句话:“快杀掉怪兽,割了它的喉咙,放干它的血,快,杀死它!”当枪杆举起来的时候,笼子的入口还在不断地发出响声,甚至还有尖叫声。在一片混乱中,西门跪在地上,用手抱着头,还在用力呼喊山上还有一具尸体。最终他终于挣扎着逃出了圈子,然后从陡峭的悬崖边跌落了下来,摔到了水边的沙地上。这时人群很快从后边冲上来,相继从悬崖上跳了下来,扑到了西门的身上。他们一边大声尖叫,一边用手撕扯甚至用嘴咬别人。他们没有言语,只有行动,只有手和牙齿的撕扯。这个画面表现了西门死的时候场面的残忍,西门是被这些原本善良的孩子们谋杀的,所以这个小岛上最后的文明也消失了,只剩下了恶。同时小说也用西门的死来证明了在人性中存在着邪恶的一面。
(四)猪仔的死和螺号的毁灭
拉尔夫和杰克之间越来越紧张的矛盾冲突代表着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斗争、善与恶之间的斗争、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斗争,这一章节的内容也代表了小说高潮的到来。在杰克和拉尔夫斗争的过程中,到处都充斥着喧嚣,甚至还怀着仇恨的种子,所有的一切都朝着他们涌来。最后猪仔被石头砸中了脑袋,当场死亡,而螺号也顷刻间被摔得粉碎。在这一章节中,所有邪恶的力量都汇集在一起,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这一刻,文明彻底陷落,被野蛮所战胜。
(五)拉尔夫被猎杀
小说第十二章的标题是猎手的呼喊,讲的主要是拉尔夫被猎杀的事情。他一个人躲在树林里,整座树林都已经被一股邪恶的力量所笼罩。想到西门和猪仔死时候的惨状,拉尔夫感到了深深的痛苦。突然,他看到了所谓的“蝇王”,其实也就是一个野猪的头颅,它已经和孩子们之前描述的不一样了,现在只剩下了一具白色的躯壳。他把野猪的头颅捣开,然后摔碎,里面有他们以前插进去的削尖的木棍,他把木棍拿出来,作为和杰克斗争的武器。其实这一章节不仅仅是杰克和拉尔夫之间的斗争,同时也是人性的善与恶之间的斗争。
二、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性主旨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关于人性善恶的论辩,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中善的一面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威廉·戈尔丁在小说中所表达的观点和荀子的言论异曲同工。在《蝇王》中,那片本来是孩子们的乐园的岛屿最后变成了地狱。孩子们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性邪恶的一面是否就是人性的本质这一问题,在许多学者中引起了巨大争议。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坚持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人变得邪恶只是因为人性发生了扭曲。而荀子坚持人性本恶,认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都是通过后天培养的。
戈尔丁曾经评价《蝇王》的主题,说整部小说给人营造一种悲哀的气氛,这种悲哀是彻底的,无法摆脱的。戈尔丁在进行文学创作之前,曾经是一名海军军官,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他在小说中反映的并不是那次战争,而是通过对人性的表现来反思整个人类历史。他想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人性中的恶,因为他感受到了文明正在陷落。所以在他的笔下,人做坏事就像是蜜蜂酿蜜一样普遍和理所当然。
小说中人性本恶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没有被别人意识到的存在,它是人身上固有的黑暗的本能,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存在,所以那些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的想法都是愚蠢的;二是人们总是只看到了别人身上的恶,却不敢正视自己的邪恶;三是由于人性本恶,所以如果对自己的本性进行有意识的压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后果。
三、小说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蕴
在小说中出现的众多小伙伴中,有一个与《圣经》中同名的人物,他就是受难者西门。这一人物很显然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西门是众多的孩子中唯一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他能够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小说中,他总是不求回报地为所有人付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总是热心地帮助他们。有的小伙伴由于个子小够不着树上的果子,西门就替他们采摘。他喜欢一个人呆在藤蔓中,或者跑到开满了白色的花蕊的幽香的灌木丛中,高大的树木和稠密的叶子使他和外界隔离开来,一个人享受着静谧的时光。西门沉浸在这种氛围中,阳光照在树叶上,在地上呈现出一个个的斑点,就好像是看到了蜡烛的微光在跳动一样。
小说中写到当西门碰到垂下无数枝条的藤蔓时,它们就会自己颤动起来,而当他钻入灌木丛中,枝条又自动合拢了。这些垂着枝条的藤蔓是西门在大自然中最好的朋友,西门喜欢与它们交流和沟通。而小说的题目“蝇王”其实指的是野猪的头颅,是猎手们从野猪身上砍下来的,它的用途就是作为献给野兽的贡品。西门第一次看到这个头颅时,觉得这样的东西不应该是由野兽来获得的。而它之所以叫“蝇王”,并不是由于它的身份尊贵,而是因为它整个都被苍蝇所包围了。但是即使这样,西门依旧能和它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就像蝇王说的那样:“我就是你的一部分,无法摆脱。”所以只有在大自然中西门善良的本性才能表现得更彻底、更充分,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他的肉体和心灵都得到了净化。
四、结束语
《蝇王》这部小说舍弃了荒岛文学传统的创作方式,通过多重意象来揭示人性本恶这一观点。作者认为不管一个人后天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或熏陶,其邪恶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而对于人类来说,最邪恶的莫过于人类的内心,所以人类必须运用智慧来使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