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晋祠)" />
晋祠的三宝之二是“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始建于北宋时期,与“圣母殿”为同期建筑,距今1500多年。鱼沼是晋水的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建筑是方形,水中游鱼甚多,故名鱼沼。沼上建有十字形石桥,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主要通道。而南北桥面下斜,与地面相平,造型如鸟的两翼翩翩欲飞,故又称“飞梁”。沼中
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这种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非常罕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例,洵为可贵。据说此桥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
晋祠的三宝还有“献殿”。“献殿”位于”圣母殿“和鱼沼飞梁“的前面,建于金大定八年,是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其梁架最有特色,梁思成先生在描述”献殿“时写道:“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殿的四周都是开放式的,建有宽厚的栏墙,上面有栅栏围护,形似凉亭。“献殿”在八百多年期间,只于1594年和1955年维修过两次。大殿的房梁上标着维修的时间。在大殿四隅分别立有石碑,都是明代遗物,有重修献殿的碑记,也有皇帝的诰文祝词。大殿西侧的月台上有一对铁狮,铸于北宋政和八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铸狮子。铁狮造型生动,神态勇猛。由此可见,我国的铸造技术在宋代已经相当成熟了。http://s5/mw690/00656mFZzy7d85urcNe04&690(六、晋祠)" TITLE="三贤故里,晋善晋美 (六、晋祠)" />
“难老泉”位于“圣母殿”西侧,与“周柏”、“宋代侍女彩塑”并列为“晋祠三绝”。晋水共有三个源泉,即难老泉、善利泉、鱼沼泉,其中“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源源不断,长年不息。据简介牌介绍,泉水的温度不论春夏秋冬均保持在17度,每秒的流量是1.8立方米。展现在眼前的“难老泉”不仅是一个泉眼,而是一组建筑。高大的凉亭,木质结构,亭子四周红漆木柱,亭顶呈尖形,亭内顶棚漆红色,椽檩结合部位为尖形或圆形造型,刷金色,并刻有花纹,棚底部四周雕花。亭顶端一块四边雕花竖匾,蓝底金字,写着“难老”两个字。下方悬一白底红字横匾,写着“晋阳第一泉”。亭子中间即是“难老泉”,地面上砌了高高的石围栏,看上去好似一口大大的深井,游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我们好不容易挤进去,只看到汩汩流水,却看不清介绍上说的七孔八眼的泉眼。不管怎样,上千年的泉眼至今不枯竭,被称为晋阳第一泉也算当之无愧。之前在济南曾经见过的“趵突泉”已基本干枯,去年到镇江的金山寺,也见过“天下第一泉”,但只是个方池盛满水,却不见水从何处来。相比之下,晋人行事还真是低调。回来后在资料上看到,原来,“难老泉”在十几年前也曾断流,省政府于2006年启动汾河流域治理工程,难老泉的水位在不断上涨,十年间,水位回升20多米,预计到2018年全面恢复。另外,亭子中“难老”的匾额,又是“晋祠”的三匾之一,为明清时期的三晋名人傅山所书,笔锋苍劲有力,被誉为神来之笔。晋祠的三宝、三绝、三匾都在晋祠的中轴末端,比较集中,“难老泉”是”绝“、”匾“双料,其“献殿”和“鱼沼飞梁”也是“圣母殿”的辅助建筑。由此看出,晋祠重要的历史遗物,大都是宋代的,历史比较久远。”善利泉“在”圣母殿“的另一侧,造型和”难老泉“类似,泉亭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亭内”善利“一匾,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http://s7/mw690/00656mFZzy7d85hGx70d6&690(六、晋祠)" TITLE="三贤故里,晋善晋美 (六、晋祠)" />
“难老泉”上方是“水母楼”,建造于明嘉靖四十二年。楼下有三窟石洞,“水母“像铜制金装,端坐瓮形座上,神态自若。楼上供奉水母神像和侍女像共9尊。其中侍女像既像美女,又似游鱼,故有东方美人鱼之称。围绕水母也有一段美丽传说。据说水母姓柳,曾住在晋祠附近村庄,美貌善良,但遭婆婆虐待,每日去很远地方挑水,婆婆为防其休息,把水桶底削成尖形。后一仙人送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告诉她只要将马鞭放进瓮中,水即满瓮。秘密被婆婆发现后,将马鞭从瓮中取出,顿时大水涌出,不仅淹死恶婆婆,也即将全村淹没,柳女赶回,奋不顾身坐到翁上,水势止住,但柳女再也没能离开水瓮。后人为纪念柳女,称其为”水母“,并为其修建庙宇。”台骀庙“,建于明嘉靖年间,1956年重建。大殿中央供奉明代的木刻台骀像,左侧供奉土地神,右侧供奉五道神。相传台骀是黄帝的后代,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简称”水神“。网上也有台骀为张氏祖先一说。"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第五子挥为弓长,始制弓矢,子孙赐张姓“。想到自己的祖先原来竟这样辉煌,就记下一笔。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六、晋祠)" TITLE="三贤故里,晋善晋美
(六、晋祠)" />
”松水亭“位于八角莲池和苗裔堂之间,为清乾隆末年所建。松水之名,取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该亭为长方形四角亭,四面宽阔,北绕善利泉,南荫长寿松。亭前上方悬一白底蓝字匾额,上书”松水亭“,亭柱上一副蓝底金字楹联: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旁边是”八角莲池“,池中种植睡莲,红白两色莲花,配上翠绿莲叶,宛如一幅图画。想象夏日坐于亭中,听泉观莲,该是何等惬意!晋祠建筑不仅有山西大气恢弘的特点,也融入了江南建筑如诗如画的意境,博采众长的典范。
http://s14/mw690/00656mFZzy7d85Lmgzjed&690(六、晋祠)" TITLE="三贤故里,晋善晋美
(六、晋祠)" />
”唐叔虞祠“位于“献殿”北侧,真正的”晋王祠“所在地。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三十六年重建的,其主殿则为元代建筑。祠庙为两进式院落,外院有碑廊,陈列着《华严经》石刻,正殿两旁是元代的乐伎彩塑,每列7尊,共14尊。乐伎手持不同乐器,有琵琶、笙箫等,有些乐器太古典了,我叫不出名字。内院大殿正中的神龛里供奉着唐叔虞像,左右两旁立有两个小童。塑像身穿蟒袍,双手捧着其兄周成王御赐的玉圭,修眉美髯,慈祥温和,端庄儒雅。如果塑像是根据原型所塑,唐叔虞应当是位美男子。关于唐叔虞手中的玉圭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即成语”剪桐封弟“。据说当年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随手用桐树叶子剪成玉圭,赠给唐叔虞,并说:兄将晋地分封与你。此事被史官记录
,后成王以玩笑为由,预不兑现,史官则以”君无戏言“说服成王,将晋地分封与叔虞。大殿前廊两侧各立一块石碑,分别是元至元四年所刻的《汾东王庙记》碑,和清乾隆三十七年刻的《重修唐叔虞记》碑。整个祠庙和”圣母殿“相比从规模至装潢都无法比拟。
晋祠的“唐碑”虽未被列为三绝三宝,但也是极珍贵的历史文物。“唐碑”全称为“晋祠之铭并序御制御书碑”。公元646年正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返回时途经晋祠,触景生情,由西周先人建国创业的丰功伟绩回想到自己戎马一生,建立唐王朝的艰辛,再憧憬大唐的千秋伟业,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并将其刻在石碑上。唐碑共有1203个字,碑文赞扬了唐叔虞的治国方略,褒扬了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王朝的丰功伟绩。记录了本人的文治武功,赞扬了晋祠的秀丽风光。唐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也是唐太宗唯一的存世作品,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我们去的时候已是下午,“唐碑”被安放在一座殿堂里,红漆镂空格子门窗,屋顶单檐,悬挂一块蓝底金字匾额,上书“贞观翰宝”四个大字,右边上的小字是日期“乾隆壬辰仲夏”,左边是作者名字“仁和周宽题”。大门两旁一副楹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屋子正中的红色围栏里放置着两座一模一样的”唐碑“。碑加底座有3米多高,宽也有1米多,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两座”唐碑“,一座碑面光滑洁净,字迹清楚,,另一座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还有明显伤痕。以前在央视”国宝档案“节目中看过关于”唐碑“的报道,说到两座”唐碑“一座是李世民的真迹,另一座是清代书法家杨二酉找顶级工匠复制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宝,使其流传百世。站在碑前,真迹、赝品一看便知。碑刻的唐太宗书法刚劲有力,飘逸洒脱,以前只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文公武略,旷世之才,却不知道其书法也是炉火纯青,有相当造诣。http://s8/mw690/00656mFZzy7d867bqgD47&690(六、晋祠)" TITLE="三贤故里,晋善晋美 (六、晋祠)" />
一路南行,来到
”晋溪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为明代四代功臣王琼所建,原名晋溪园,为其私人别墅,后人改名为“晋溪书院”,成为讲文习武之地。青砖围墙,红漆大门,门楼重檐翘脚,两层屋檐顶端都雕有狮子,大门中间上方悬挂“晋溪书院”匾额,两旁楹联:门前鸥鹭寻常客,镜里菱荷次第花。往里面走,院子内一座“太原堂”,在大门匾额两边分别悬挂黑底金字匾额,一块写着“祖德之光”,另一侧是“岳峙川海”。正厅大门两边有一副篆字楹联:祖德宗功泽争寰海,高门望族仰止太原。最后一个院落正厅五间,厅门上方悬挂黑底金字”子乔祠“匾额,门楣上一块红底金字匾额”万派同源“。系王氏宗亲总会、全体裔孙敬献。前廊木柱蓝底金字楹联:子晋导仁风千秋训迪壅川谏;河汾绵德泽百世繁昌役缕家。廊内黑底金字楹联:衍派姬帮吹笙早登神仙府,朝宗晋水德泽远润湄南疆。东西配殿均有匾额和楹联。都是颂扬祖宗贤德内容的。在王家大院曾见过”子乔祠“,只是这里的规模更大。看来太原王氏应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始祖。才看到张氏祖先的来历,又在这看到王氏鼻祖,我和老伴感觉自己像是来寻根问祖似的。不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在这里找到自己姓氏的根源,也不足为奇。http://s4/mw690/00656mFZzy7d86d6NOj53&690(六、晋祠)" TITLE="三贤故里,晋善晋美 (六、晋祠)" />
http://s10/mw690/00656mFZzy7d8bxA5lf49&690(六、晋祠)" TITLE="三贤故里,晋善晋美 (六、晋祠)" />
最后一个景点来到”十方奉圣禅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元代重建。原为开国功臣尉迟恭的别墅,后来其受佛教影响,感到自己虽辅佐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毕竟杀戮过重,于是幡然悔悟,遂将别墅改建为梵刹。唐高祖李渊亲赐匾额”十方奉圣禅寺“。整个寺庙为三进式院落。寺庙大门的前廊上方悬挂一蓝底金字匾额”十方奉圣禅寺“,两边门柱上一副楹联: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前院有”晋祠藏风峪华严石经“,又称”华严经碑廊“。武则天于唐圣历年间,亲令镌刻此经。是唐译八十卷《华严经》石刻祖本,保存了武周新造字和大量风格迥异的初唐小楷,是隋唐时期的佛教文物遗珍和重要石刻文物。往里面走,看到的”二郎庙“和”大雄宝殿“,都是八十年代从附近村落,搬迁过来重建的。北角上有一座院落,红墙青瓦,月亮门上端嵌着白底绿字匾额,写着”语屠院“三个字,院内矗立着”舍利生生塔“,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年间重建。塔高38米,属楼阁式砖塔。七级八角,每级顶端绿色琉璃单檐,四个面都有门,每级正面上方有石匾,写有”慧日腾光“、”人天瞻仰“等。从晋祠出来,已是傍晚时分,整整一天时间,感觉还有好多景点没游到,好多还是走马观花。晋祠的景点实在太多,而且每个景点都有一段历史,都有好多故事,都值得大书特书,一天的时间远远不够。http://s4/mw690/00656mFZzy7d86vqTfR93&690(六、晋祠)" TITLE="三贤故里,晋善晋美 (六、晋祠)" />
http://s5/mw690/00656mFZzy7d86zA0Xq34&690(六、晋祠)" TITLE="三贤故里,晋善晋美 (六、晋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