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点思考(戴冬亮 科学组)
(2016-01-14 15:04:07)分类: 教师经验交流 |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点思考
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时期
很多专家都呼吁我们教师要从“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教师”发展。
教师的发展一般经历:这四个阶段。PPT
有人把教师发展的两个条件形象地比喻为鸟飞翔的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一个翅膀则是投身教育学习的实践。教师离开这两个“翅膀”,就难以展翅“飞翔了”。
我想,“教书匠”与“专家学者型教师”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如何认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去上好每一节课、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现在的培训很多,我们要充分利用培训的机会,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原理,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开展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二、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素
(一)科学情结与热爱是信念
科学教师首先要一种坚定的信念,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对人、对生活、对社会的重要性,要有一种情结,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学科。只有内心认可了,喜爱了,才会用心去对待这门学科,我认为这是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底气
1、贵在自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有很高的要求。对小学科学而言,既需要老师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能从小学生的角度去解释和演示这些看似简单而严谨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如果一个科学老师在学生面前,经常性地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甚至是简单的科学问题,那么,这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慢慢发生变化,学生对他的喜爱程度也会大大降低。因此,科学老师的自学就很有必要了。
2、潜心阅读
阅读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另一条途径,也是科学教师的底气所在。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见识的增广,教学案例的学习等等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除了看一些优秀的书籍之外,还可以订阅《科学课》、《少年发明与创造》等杂志。还有电视上的《探索与发现》,《科技博览》,《传奇》,《动物世界》等栏目,网站上的《浙江小学科学论坛》、《浙江小学科学网》,手机上的《《浙江小学科学网》、《温州小学科学》公众号,都能够极大的扩大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3、苦练技能
施昌魏老师经常说:“音乐老师精通唱歌跳舞、美术老师精通画画,我们科学老师要会动手制作,实验操作技能要特别强,这可能也是科学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地方。小学科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实验、操作、制作、实践等活动,学生要参与其中,教师必须掌握其要领。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一定是一位动手能力非常强的教师,是一位魔术师,实验员、制作家,发明家……。
(三)教学磨砺与打拼是专长
课堂是教师展示专长的主要场所,几乎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要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在课堂,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落脚点也应该在课堂上。教学是在磨砺与打拼中成长、成熟的,教学最终应成为教师的一项专长。
1、多上公开课
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公开课中会不断提高,课也是在研究、磨砺中走向成功的,所以我们要多上公开课。
我们上的公开课包括教研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片区公开课、区级公开课、市级公开课。
我回顾了我的公开课经历,教研组内公开课十几次,校级公开课2次,区级公开课2次,市级还没参加过,水平有限。虽然不算多,但是我发现:每次的公开课都是一次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因为要上公开课了,我们都会认真研读教材,设计预案,准备器材,请教别人,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等,再进行试课、磨课、修改,最后公开展示,评课,反思。这样经历一次公开课,使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公开课的级别越高,自己提高的空间越大,因为你开课的级别越高,帮你一起磨课的人越多,也越厉害,大的方向上的把握也越准确,指点得也越到位。
怎样上好公开课呢?一些专家提供的建议:
1、入分析一节课,像解剖麻雀一样
2、学习优秀的课例,分析课例的优点,请教他人;
3、汲取精华,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请其他科学老师听课、评课;
4、根据同事的建议和学生的特点修改再试教;
5、模仿是一条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但是模仿也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模仿要内化)
2、多上竞赛课
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获奖的竞赛课都是经过无数次失败才出来的。任何一位科学名师都是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获得名师这一光环的。科学教师需要一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屡战必胜。
经开区组织了2次优质课评比,我都参加了。去年上的是《做一个小开关》二等奖,评委的点评是教学设计不够开放,没有让学生真正制作一个小开关。今年本来没机会参加了,机缘巧合,其他2位科学老师都生孩子请假了,给我留了机会。科学优质课评比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和实验操作,各占20%;第二部分是上课,占60%。理论和实验操作要看平时的积累了,平时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上课占了大比例,优质课和公开课的准备大致相同,但还是有区别的。公开课还可以是研讨课,拖堂、上课不到位等都影响不大,但是优质课更注重课堂的效果,每一环节都要设计到位。
这次能参加温州市课堂教学评比,真是意外的惊喜,但也很担心。因为按照之前的状态,想在市里取得理想的成绩几乎不可能,怕给区里丢脸。市里的评比也是两部分,但是课题没有这么早出来,只提前了三天时间。接下来,讲一下那三天的磨课经历:
跟区里一样,采用微信摇骰子的方式抽定上课顺序,再摇一次抽定上课节次,周五晚上六点多微信通知摇色子。PPT
下周三上课的,周五晚上9点多公布课题,下周四上课的,周六下午1点公布课题。我摇到六,是最后一个上课的,也就是周四下午第二节。课题还没出来前,先准备理论和实验,可能性大的实验都亲自做一做。还有,不能等课题,必须主动准备,排除不可能的课题,精心备课可能性大的课题,特别是材料,该创新,该买的要趁早买。就这样,我一边准备理论和实验,一边备课,直到课题出来。期间,陈锋老师为了让我适应尽快适应评比的节奏,给我安排了一次借班上课,到沙城二小上《电和磁》一课,当时我采用的是自我介绍的方式,效果不好,以至于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状态。
借班上课是上课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和对课堂驾驭能力的体现。借班上课怎样才能上的好呢?
(1)要跟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激发学生
课前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学生已经知道哪些,还不知道哪些,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比如,我们这次区里的课堂教学评比是10月10日发出通知,10月16日评比。这里有6天时间给我们准备。这6天我们用来干嘛呢?我在家里备课,在自己学校试课?忙得团团转,效果却不明显。因为,我只备了教材,备了自己学校的学生,没有备我要上课的那个班级的学生,而这一点确是最关键的。我上次上的是《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是第二单元第六课,前面5课学生学了没有呢?学得怎么样呢?我一点也不知道。上完课之后,我记得评委林老师说了一句话:课题公布到上课还有这么多时间,你完全可以到你要上的那个班级去上课,把前面没上过的几课让自己上了。我现在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有很多好处:1、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消除陌生感;2、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知道哪些学生发言积极,哪些组实验做得好,哪些组记录完整,哪些组还需要多指导等等。3、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兴奋起来,积极回答问题,教师自己上课要有激情、感情要投入,而且还要让学生感到亲切。
(2)积极发言并不等于积极思考。
许多教师以为要想把课讲得成功,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是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科学课,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真正卷入。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认真倾听,能追问的要及时追问,不能追问的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是有讲究的,不能只有那几句:“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聪明”。
(3)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更多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学生是一种课程资源。我们找的是资源,绝不是答案。PPT
再回到我的磨课经历。课题出来后,就进入紧张的备课阶段了。第一步:马上将课题告诉陈锋老师,告诉区里的科学老师,告诉一起培训的同学们,让大家集思广益。第二步:自己立刻进入备课模式。我抽到的课题是《声音的传播》,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节课上过公开课的很少。第三步:写好第一稿教案后,向专家求指点,我想到了林孝亮老师和名师工作室的朱小雪老师。我马上将教案一起发给他们,请他们看看,提提建议。我主要通过微信联系,反而他们还打电话给我,有时候一讲就是十几分钟,所以我们不要怕专家很忙,没空,大胆打电话过去咨询。当天晚上,陈锋老师就微信我,说了很多他的想法和建议。我修改了第1稿,周日中午将改好的教案再发给陈锋老师。陈锋老师比我想得远,他问今天有没有新消息?前几课学生教过了没?还亲自帮我问施老师。然后安排我周一早上第四节试教,第一节课大家集体备课,显然我自己写的第2稿还不行。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只教了2课,这是第5课。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准备了土话筒,十字棉线、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音箱,想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后来又想到用手机录音,能让学生看到录音里的声波图像。还查阅了美国的教材。另一头,从名师工作室微信群培训的同学那里知道《声音的传播》前几天刚好温州实验小学的陈侃上过,赶紧找冯晓帆老师要了听课笔记。PPT
周一早上,陈锋老师马上打电话给陈侃老师,向他要了教案和课件。但是,我们的目标不是抄袭他的教案,只是借鉴一下,他的材料都是特制的,这么短时间,我们也不可能做出来。我们继续找我们需要的材料,想到实验室里有木尺,要是有一样长短粗细的钢条和塑料条就好了。于是,我去卖钢铁的店里买来了钢条,再去广告店里买了雪弗板,试了试,发现钢条太重,而且三种材料对声音的传播能力区分度不大,于是放弃了这三种材料,试了用电动牙刷、剃须刀、空盒子、放水的盒子、放沙的盒子对比,效果都不明显。周一下午,陈锋、晓艳、素芬、王霞陪我一起一直研究教案和材料。晚上回家,按照白天的讨论结果进行再次备课。朱小雪老师晚上8点多打电话给我,说看了我的教案,第一个实验放进去会时间不够,建议我重点做好第二个实验。陈锋老师叫我明天试了再说,关键是思路理清楚,又跟我微信到快11点,教案修改到第5稿。
周二早上第一节试课,再集体点评、交流、修改,材料又换成棉线、建筑线、铜线,土话筒。赶在中午吃饭前,又将课前调查问卷改好,又是忙碌的一天。
下午要与学生见面,陈锋老师提醒我做好三点:1、前概念调查、2、班级里好学生的名字、发言比较好的小组;3、让学生喜欢自己。下午2点,施老师把我们集中起来,与班级学生见面,讲了注意事项,见面时间为10分钟。我进教室与学生套近乎,了解了全班分组情况,组长名单,然后鼓励他们,发言积极的同学都有奖品,最后将事先准备好的课前调查问卷给他们填好,当场收回。整个过程用了20分钟,多抢了10分钟,这20分钟是非常有用的。
2点半开始实验操作比赛,半个小时3个题目:做一个框架、用A4纸折一只小船能承受尽量多的垫圈、做一个小电动机。3点半,开始理论考试,半个小时两面试卷,都是简答题和论述题,主要考你的思想,不用太理论。
周三一直在修改教案和改进器材,王霞老师和几个学生一起帮我做器材,素芬老师帮我打印,陈锋老师帮我叫广告公司做了贴在黑板上的汇总表写真,并且一边在私立学校听课,一边把前线最新的消息发微信给我,和晓艳一起指导我改进器材,最终确定用铜线、塑料线、棉线一端连音叉,一端连两个纸杯,纸杯要不同颜色的。我们还通过微信一起分析了学生填的课前调查问卷,找出了学生思维盲点。最后,陈锋老师叮嘱我对教案一定要既能倒背如流,又能随机应变,再准备表扬的一些话。鼓励我,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背后有经开区所有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听了这么多人的意见后,我要有所筛选,博采众长,有自己的想法。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
周四早上第二节试课,他们都去听课了,只有王霞听课,还帮我整理材料,组织学生。试课下来效果还是不好,更糟的是昨天辛辛苦苦准备好的材料,今天上完课后全毁了,一直整理到11点多才把材料重新整理好。这时时间很紧了,2点10分就轮到我了,正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们好几个老师过来帮我准备材料,帮我倒水,让我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重新回顾了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整理了思路,最后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虽然有点小遗憾,得了二等一,但总体还是比较满意。在此,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参加温州市课堂教学评比真是一次深刻的体验,从中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有可能对你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质的飞跃。下次的机会在等着你们。
3、多课后反思:
写教后记(说课反思录、教后反思录)
写教育叙事(公开课体会、培训交流体会、典型事件)
案例追踪(教学案例、说课案例、评课案例)
反思是专业成长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成为一个优秀科学教师的途径
目标要高——坚定信念
信心要足——练足底气
功底要厚——扎实专长
机会要多——巧用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