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朱慈炤9
(2015-05-16 10:58:03)
标签:
文化历史红学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
解读《红楼梦》作者的准确逝世时间:
到底《红楼梦》作者卒于何年,这是红学界研究的一大难题,本人近日通过精读石头记和脂批,根据其反复给出的线索和提示,找到了书中相关的章节和文字内容,书中不仅给出了作者逝世的年份,还给出了极其精确的逝世日期和时辰(仅为一己之见,欢迎探讨)。
第二十七回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庚辰侧批: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甲戌侧批:数句大观园景倍胜省亲一回,在一园人俱得闲闲寻乐上看,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庚辰侧批:数句抵省亲一回文字,反觉闲闲有趣有味的领略。】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甲戌侧批:桃、杏、燕、莺是这样用法。】一时也道不尽。】
解读:【花神退位】,暗喻着“绛洞花王”的逝世时间为四月二十六日。
【庚辰侧批: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此句批点明这种尚古风俗其实是没有的,生造出来的,为特殊的原因。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这是在描写做白事的生动场景。
【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甲戌侧批:桃、杏、燕、莺是这样用法。】】此批实际上在说参加做白事的人们和场面让哪些变节者和清廷羞惭妒忌。
另外:第二十七回前批【庚辰:《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再此说明葬花、践花的目的。
回后总评:【幸逢知己无回避,审语歌窗怕有人。总是关心浑不了,叮咛嘱咐为轻春。】
回后总评:【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苦后,日日饮双*】
第一个批是告诉读者,大办作者葬事之日之事,因怕清廷调查故做审语。第二个批“花飞”“埋香”就说得更直白了。
第二十六回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庚辰侧批:阿呆兄所见之画也!】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甲戌侧批:奇文,奇文!】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甲戌眉批:闲事顺笔,骂死不学之纨绔。叹叹!】【庚辰眉批:闲事顺笔将骂死不学之纨绔。壬午雨窗。畸笏。】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庚辰侧批:实心人。】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解读:此段文字用一段笑话来点出了作者的逝世时辰,把这段笑话写于第二十六回也是有其深意的。庚黄、唐寅两词,合起来就是庚寅,即逢丙年或辛年的凌晨三点到五点。
另外,本回回前词【一个时才得传消息,一个是旧喜化作新歌。真真假假二事堪疑,哭向花林月底。】点出一个“时”字。
本回文中【红玉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甲戌侧批:此时写出此等言语,令人堕泪。】】此侧批再次点出一个“时”字。
本回文中【那林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开处,不知是那一个出来。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甲戌侧批:每阅此本,掩卷者十有八九,不忍下阅看完,想作者此时泪下如豆矣。】】此侧批又一次点出一个“时”字。
第七十六回
【正说间,只听笛韵悠扬起来。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兴了,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庚辰双行夹批:妙!正是吹笛之时分,认作一处之笛也。】咱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湘云道:“限何韵?”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可新鲜?”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这韵少,作排律只怕牵强不能押韵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罢了。”黛玉笑道:“倒要试试咱们谁强谁弱,只是没有纸笔记。”湘云道:“不妨,明儿再写。只怕这一点聪明还有。”】
解读:【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句话在提示读者,本回的回数与甲子年有关,按六十年为一甲子,七十六回即为六十加十六。
【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这句话是提示读者:六十加上十三为七十三,即暗示作者的逝世岁数为73岁。
结合:【蒙回前总批:此回着笔最难,不叙中元夜宴则漏,叙夜宴则与上元相犯,不叙诸人酬和则俗,叙酬和又与起社相犯,诸人在贾政面前吟诗,诸人各自为一席,又非礼,既叙夜宴再叙酬和,不漏不俗更不相犯。云行月移,水流花放,别有机括,深宜玩恭。】
解读:云行月移,水流花放,是在隐喻作者的逝世。
【蒙回末总评:只一品笛,疑有疑无,若近若远,有无限逸致。】
解读:只一品笛是提示读者,只剩下一品笛,一品即畸笏叟的官阶,疑有疑无是提示有者为畸笏叟,无者为作者(一僧一道),若近若远是提示本回回数与作者逝世岁数相差不大。
补充:第七十六回的标题为: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此此题就是在暗示读者须留意本回中作者的逝世信息。
总结:如果《红楼梦》作者确为本人所解读的明思宗第四子朱慈炤(1633年),则其应卒于1706年农历4月26日庚寅时,1706年正好符合朱慈炤73岁逝世的年份,并且1706年又确实为丙年符合庚寅时,并且1706年的四月二十六日正好是此日未时交芒种节(按照历法算相差不到30分钟,其他年份(康熙至乾隆年间)则相差很大,这是本人在网上看到的关于“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的分析)。
【补:第七十六回是提点作者逝世年龄的一回,该回开头某段插有一句很突然且无来由的脂批:
“贾母听说,笑道:“这话很是,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庚辰双行夹批: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死期也。]”
解读:此批的重点是向读者提点:“算死期”。】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09 18:41:41
@gdmmman 2014-10-08 18:34:13
《大工村有个明朝古墓原文》一文中对迦陵和尚南行有探讨,其实大觉寺就是《红楼梦》写作的大本营,迦陵和尚到此处当主持后,可能明白了有关的事情,做出了怪异之举。“父子冤仇凭谁委”寓意深刻。
-----------------------------
@kxe2001 15329楼 2014-10-09 00:05:01
谢谢分享。我想拜读的是你的文章,可否?
-----------------------------
你好。本人也是在今年八月初看到此帖后,才对《红楼梦》的研究开始有点兴趣,故没有什么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惭愧得很。
以前读《红楼梦》还是在读初中时期买了一套曹高版的《红楼梦》,才读一两遍,早已忘记部分故事,现在读脂本石头记,获益良多。不过如果对研究历史和真相没什么兴趣的人来说,还是读非脂本的好,正面看确实是一本至今为止中国最伟大的小说。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09 18:48:57
补充一下关于《红楼梦》铁槛寺暗喻为明朝秘密帝陵(高时明墓)的出处:
常华等人在<妙峰香道考察记>中写:
高时明墓
1996年10月12日,我们专程赶至大工村,对明太监高时明墓地进行实地考察。
来到大工村后,首先访问村里老人,了解到许多传说。然后由曹长友(男,62岁)老人带领,来到位于村西北的墓地旧址。
现在,墓地的宝顶已被开挖建成一座小水库,我们到达时正好赶上水库内无水贮存,地宫石门赫然显露在水库西侧内壁处,堪称奇观。
曹长友告诉我们,此水库为六十年代修建,当时修水库时仍未挖至墓底,即打上水泥盖板,有些陪葬品仍在下面,听说共有11层。有关此墓的故事,讲一天也讲不完。
水库四周仍可明显看出墓地宝顶的封土、夯土层,想见当年规模之大,难怪称“大工”。水库深约6米,长宽各约20余米,其东壁上有残破铁梯。
地宫石门高3.5米,宽2.7米,内高4.0米。石门额高0.5米,长2.3米,内刻双浅行书:“一化元宗洞主”6个字。石门两侧有石联,亦为双线行书:“仁民爱物唯国运;复口口伦衍圣传”,共计14个字。地宫石门现仅存一扇,另一扇不知去向。
在水库南侧内壁处另有一小石门,像是个大佛龛。
虽然水库内无水,但其底部仍泥泞、略有积水,下到底部仍需趟水踩泥方可到达地宫石门。我们刚刚临近石门处,忽见几只野鸽子扑棱棱地飞起,使人感到有些紧张。
地宫内为石券顶,正西侧是石棺床,长方形3米。,另有一椁,下面为须弥座。地宫内进深约五、六米,正西石缝中不断渗出泉水。据了解,此墓曾多次被盗,又沉在水库内二十余年,肯定不会再有什么东西了。
据老乡介绍,当年修水库时,仍挖出许多大木板子,还有3寸长的铁钉子。有的村民还在墓附近捡到玉石残片、瓷器等。
此墓墓址的选择颇符合风水家的理论,墓后正中为一山峰,两侧各有一小山峰,呈“凹”状,有“王气升腾”之象。据说墓主人生前曾走遍这一带青山,最终选定这里是由于“主峰高耸,叠嶂层峦,明堂端正,四势完美”。
现据明《酌中志》记载,高时明“自己选择坟地于大觉寺山场,其名曰九龙山,点穴托绍吕同王国铺修造”。绍吕者,丁绍吕,昌平州人,“为人善应对,有识见,女间(为一个字)兵略,好田猎,颇通堪舆家言”。丁绍吕领受任务后,大兴土木,日夜忙碌,墓地建成后,“制大铁钩、生铁银锭,用小车运至坟所以锢之”。至今在其地宫的床下,仍可看出当年以铁铸锭的痕迹。
另据北京地方史志记载,高时明的宅第在西直门内,其人信道教,颇好研究修身养性之功,为此,他还编撰了一部养生之书,曰《一化元宗》。而高墓地宫石门额正是:“…—化元宗洞主”,这是确定高时明为大工村(九龙山)墓葬主人的关键。
解读:“制大铁钩、生铁银锭,用小车运至坟所以锢之”。至今在其地宫的床下,仍可看出当年以铁铸锭的痕迹。此之谓铁槛寺之隐喻也。
【注】:据当地人讲此墓的工程比明十三陵的工程还要浩大(有多么大的规模各位可以想象),可见此墓的规格性质绝非高时明的身份和财力所能修造(甚至一朝皇帝的财力都难以承受,要好几代皇帝的财力才可建成,个人以为该陵寝直到崇祯死了都没有完工,这也是高时明墓前的对联“仁民爱物维国运”的原因,爱物就是在反省不应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造类似的工程),以修高时明墓为名义作掩护的可能性很大,高时明作为执掌内廷的太监首领,崇祯的心腹,也只有象他这样资格的人才会被赋以主持修造明朝秘密帝陵的权力。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09 18:51:46
《红楼梦》中所谓“凹晶馆”,也指此处,正如上文所说:此墓墓址的选择颇符合风水家的理论,墓后正中为一山峰,两侧各有一小山峰,呈“凹”状,有“王气升腾”之象。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10 11:57:00
解读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朱慈炤在反清复明斗争中的作用:(六)
其一:作者与创立洪门的关系
洪门诗篇摘录(含洪门《海底》诗)
【《近代秘密社会卷五》铜山 萧一山辑 张德文 整理】
【宝镜诗:女娲炼石补青天,留存宝镜照人间。日明水清和玉洁,能破火轮兵万千。】
解读:此诗点出了洪门与脂本《石头记》的渊源。
【补: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和宝镜(风月宝鉴)故事情节均为红楼梦一书的标志性特征】
【白扇诗:手执清风扇一枝,陰陽变化少人知。谁人识得此把扇,兄弟同来拜谢天。(编注:一本作拜神祇。)】
解读:此诗点出了洪门创立者对洪门子弟的要求,而《石头记》中恰好含有相关的内容。(注:解读畸笏叟太监身份的详情可在本人之前的回贴中寻找)。
【补:扇,即“骟”,“陰陽变化少人知”,暗示“阴阳人”(太监)之意。】
其二:郑成功与作者的关系(石头记中影射探春)
第二十七回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庚辰眉批:若无此一岔,二玉和合则成嚼蜡文字。《石头记》得力处正此。丁亥夏。畸笏叟。】宝玉道:“我这么城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撂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庚讲批:不知物理艰难,公子口气也。】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甲戌侧批:是论物?是论人?看官着眼。】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象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解读: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甲戌侧批:是论物?是论人?看官着眼。】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
此句和此批均已明确表明,探春(郑成功)在出钱,宝玉(作者)在出力帮其搜罗反清复明人士和组织。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10 12:14:28
洪门会簿(维基百科):
会簿(广东三合会的海底)
组织之秘密会册,只有组织之高层拥有。内容为组织组成之历史、现任组织名单、组成结构、入会形式、誓词、违反组织之刑法、背(隐)语、手语、在公众地方表达为组织中人之方式。隐语为“海底”,又名“金不换”。
在施琅攻台时(1683年),郑克塽将其祖父郑成功开山(金台山)立堂(明远堂)有关洪门天地会中的文件、名册、印信等装入铁箱密封,沉入海底。
三合会会簿
民国洪门中人樊松甫曾撰文说:1848年(道光28年、事隔166年后太平天国前期),永宁郭永泰开尽忠山,持有在福建渔人手内获得的《金台山实录》,所以定名为“海底”。以后之三合会会簿,由此演变出来。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10 12:31:46
@爱国不分先后上 15321楼 2014-10-08 13:00:01
唉呦玛雅!楼主回来了!这个秦可卿15号之前该见分晓了吧?那位:《大工村有个明朝古墓》段子太吓人了,搞得跟盗墓迷城似的
-----------------------------
那不是段子,应该是有事实有根据,大家可以向当地(北京)考古部门查询了解,住在北京的朋友也可以在郊游时(大觉寺)到大工村询问那里的老人,亲自了解一下有没有这样的真实故事。
【补】:大工村的故事据说说一天也说不完,非常值得考古爱好者和民间历史爱好者深入调查,寻找更多的发现和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