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看过一篇很有名的宋代散文:韩元吉写的《武夷精舍记》文章写得很精彩,使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文中首先写了武夷山风景的幽美,接着写朱熹独得山水之乐和他建舍的经过,最后围绕建舍一事,发了一番圣人不废游息的议论。
我这次来到武夷山,首先就是寻访武夷精舍,旧址也行。
这里要先说说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人。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宋高宗(赵构)时考中进士,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官,具有一定的爱国思想。
朱熹的学说将儒学思想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其本身成为了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道德为本体的人文主义哲学,它确立了以道德为主体的独立性,执著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对培养人的气节情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丰富强化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武夷书院”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南宋末年称紫阳书院,明代改为朱文公祠,后又改称“武夷书院”至今。最早称为“武夷精舍”。精舍其实不精,占地三亩,土木结构,但其精在所处的位置,精在朱熹匠心独运,“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布局极尽山水微妙之极;精在朱熹自力更生,亲率弟子“具畚锹,集瓦木”,艰苦而又精细营建。
http://s15/bmiddle/00655Wpxzy76h5qhHKCae&690
http://s1/bmiddle/00655Wpxzy76h5tjTBmc0&690
http://s16/bmiddle/00655Wpxzy76h5tLj2Lef&690
http://s10/bmiddle/00655Wpxzy76h5yw6Apa9&690
http://s9/bmiddle/00655Wpxzy76h5COUcg48&690
http://s13/bmiddle/00655Wpxzy76h5DgBe48c&690
http://s9/bmiddle/00655Wpxzy76h5HG6Tu88&690
http://s2/bmiddle/00655Wpxzy76h5Ia5sR21&690
http://s9/bmiddle/00655Wpxzy76h5NuL5Se8&690
http://s6/bmiddle/00655Wpxzy76h5OfjeZ35&690
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武夷书院是朱熹创建的一所重要的书院,在我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夷书院原名武夷精舍,地处风光优美的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建成于淳熙十年(1183)四月。当时,南方各省负笈求学都纷至沓来,迄今有姓名可考的弟子尚有数百人。
从淳熙十年到绍熙元年(1183—1190)八年中,朱熹主要是在书院授徒讲学和从事学术活动。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朱熹学派的中坚人物。朱熹在此完成了《易经启蒙》、《孝经刊误》、《小学》、《诗集传》等一大批论著。他的重要著作《四书集注》也在这一时期完成。武夷书院的学术和教育实践,标志着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由宋至清,书院历经八百年的历史沧桑,曾多次重修。公元2000年10月,时值朱熹逝世八百周年,在书院原址破土重建,2002年12月竣工,这是朱子理学文化景观的历史再现。
诗曰:
朱子理学四海传,直追孔孟摩其巅。
屏峰九曲寻精舍,才见武夷不解缘。
祸结兵连世气亏,武夷山下悟真髓。
揉合伦理儒释道,不信人心唤不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