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6-12-12 19:14:27)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实验的兴趣、意识和能力,学会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款,它的利息将使人终生受益;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怎么还也还不清,将使人终生受害,甚至逼人走向歧途!”
小学科学课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课。科学课的实验一般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但实际上在实验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一、一部分学生拿到实验器材后就迫不及待的动起手来,根本没心思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不明白为什么实验,怎样实验,不关心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只图动手快乐;一部分学生把实验器材当玩具,偷偷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有的学生干脆频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别的小组“助阵”;另一部分同学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看别人做,也懒得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二、传统教育模式的科学实验探究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实验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忽视对学生实验探究的培养。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实验探究学习的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去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正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改变现状,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教学路子?因此,我们决定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科学实验习惯的探究”的实验研究,使科学实验探究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小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探究》的目标:
2、构建科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形成科学教育的模式。
探索在科学实验课中合作学习的方法体系。转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3、通过实验研究,对上述各项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让教师和学生了解掌握,以便自觉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2、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实验合作学习的方案。
3、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
4、测验法:定期对学习所学知识进行测试,及时查漏补缺。
5、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形成经验文章。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3月1日——2016年6月30日)
本阶段进行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制定课题方案。本阶段主要调查各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家庭的情况,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明确研究任务,根据实际适当改变教学方法,结合部分实验课探索激发学生动手实验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初步训练。
2、实施阶段(2016年7月1日——2016年10月31日)
本阶段进行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理论体系对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方法以及要点进行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动手实验的研究。这一阶段,各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科学创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主要开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作针对性的训练,师生共同探索科学实验动手能力的新方法。
3、总结评价阶段(2016年11月1日——2016年12月30日)
(1)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结题论文,研究成果展示。
(2)准备结题汇报活动。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认识成果
1、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构建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互动平台。
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全体学生都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2、我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求他们动手之前先动脑即先想再做,或一边想一边做。有“动脑”为先导,就可以有效避免“动手”的盲目性,使“动手”的目的性、条理性都会增强,进而“动手”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技术性成果。
实验课中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在实验与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继承实验中的成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找到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在科学实验习惯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