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认识新朋友。
总觉得认识新的朋友,接触不同的领域,知晓不同的行业,就永远有说不完的新鲜话题,朋友们说着各自行业里的趣事儿,也有不同的穿衣打扮,也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其乐融融。
在这些新朋友的聚会中,会有很多启发,小到朋友朋友最近去哪里玩跟你传授一些经验技巧,大到请教一下在业界对学术颇有研究的朋友,关于行业内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数。
那样的场景,那样的聊天,那样的气氛,让人有一种对未来充满信心,是一种向前看的生机勃勃。
因为过去二十几年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儿,变成你今天的样子,包括容貌,包括谈吐,包括气质,包括你站在众人面前的样子。
所以,你也才会与眼前,这些有着相似经历,相似学识,相似生活品味的新朋友们,一见如故。
嗯,我们彼此都修炼了二十几年,才变成了如今坐在一起喝下午茶,相谈甚欢。
很多人都说,23岁以后就很难交到好朋友了,尤其工作以后,就更难认识交心的朋友了,
我并不同意。
我觉得实质是,交朋友这件事,对你个人本身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能够认识有趣的新朋友,并与之相谈甚欢,然后成为交心的密友,这是三个不同的步骤,有着不同高低的门槛。
双方都能势均力敌,棋逢对手,跨越这三道坎,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难度太大了。
所以才有了那句话,叫做英雄惜英雄。
因为我们不再是小朋友,不是那个只要你给我一根棒棒糖,我就手拉手和她是最好的朋友。
我们变成了无聊的大人,大人的世界里充满着尔虞我诈,充满着猜疑和自保,也充满着各种圈子,各种门槛。
第一个门槛叫“见到有趣的新朋友”。
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自己的社交圈那么窄,好像数来数去从小到大就是这么几个朋友。
我每次都会问他们同样的问题::这么多年来,你自己有什么变化呢?
你除了每天打游戏,就是和朋友聊一些庸俗的八卦小新闻,再或者整天闲逛与街上,无所事事。
你除了男神,从李敏镐换成了宋仲基,从古巨基换到了王凯,还有什么别的新鲜事儿吗?
每天家里公司两点一线,上着味同嚼蜡的班,被领导叫去参加行业交流会,还抱怨占据了休息时间,然后全程低头刷着手机。
这样的你们不仅无法见到有趣的人,甚至都没有可能见到人,认识陌生的人,交谈几句。更不要提,能够见到有趣的新朋友。
第二个门槛,叫做“与之相谈甚欢”。
你见到有趣的新朋友,无论是见到的是膜拜已久的行业大佬,还是向往已久的时尚达人,还是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创业大师,你凭什么让他们喜欢你,并且愿意和你做朋友呢。
一个人的气质是经过许多年沉定来的,临时抱不了佛脚。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说白了就是实力。
我第一次见到好朋友阿惠的时候,是在上学的马路上,我们俩只是打了个招呼,但她说话的语气,聊天的内容,有深度,有见解,又恰到好处,让我几分钟后,就决定想要和她做朋友。
所以,第二个门槛,能够与之相谈甚欢,关乎的是,你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
第三个门槛,叫做成为交心的密友。
增强自己的实力,修炼好内功,别人才会主动接近你,才有想要探索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冲动。
比如说,我们可以都在写作上有所造诣,都有可能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却也有可能无法成为交心的密友。
因为最后的这个门槛,关于气度。
真正优秀的人,都虚怀若谷。不恃才傲物,不孤芳自赏,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你要有最大气量,才能够交到最优秀的朋友。
那些见不得朋友闺蜜比你强的人,注定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友谊。
我并不赞同那种所谓的圈子不同,不必强融的说法。
我始终觉得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人生才刚刚起步,其实根本就还没有什么圈子。
去认识,去探究,去尝试,去发现去发现一个个圈子,是你最最基础的工作。
有位前辈老师对我说过,三十岁之前你需要最大程度地去主动认识别人,去用力靠近那个你想成为的人,而通常等到你足够牛,等到你三十岁之后,就应该是别人前仆后继地想要用力来认识你。
圈子就是一个人的未来。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其如此。
有一个词语叫做出席率,你必须走出去站在人群中,你被看见和看见别人的机会才能够增加,你才有可能至少做到第一步,见到有趣的新朋友,跨出高质量社交的第一步。
你愿意走出去,你体态大方,妆容得体,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信号,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人儿,这是拥有高质量社交所需要具备的起码素质。
所以千万别每天蜷缩在家里计较长短,却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
所以,从今天起,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喝最烈的酒,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最高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