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逆向教学设计是道德与法治落实“教一学一评”一致性要求的重要路径。循着“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规划相应学习活动”的思路,基于课标、教材内容逻辑和学情分析,循知能-理解-迁移将学业质量标准转化为预期学习结果;聚焦具体的任务设计及其表现证据,整体设计评估蓝图并开发具体的评价量表,规划单元教学结构和学习任务并提供探究支架,以单元进阶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单元概念的理解,落实素养培育目标。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逆向教学;单元整体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标)新增学业质量标准,提出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使教能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1]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学设计将评价“前置”,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明确教学“去哪里”“怎样才算到”,进而建构“怎样去”的路径。也因此,逆向教学设计成为落实“教一学一评”一致性要求的重要路径。逆向教学设计是由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的课程与单元设计框架,包含“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规划相应学习活动”三个阶段。[2]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评价,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和学习体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断激励学生向着预定的学习结果、学业目标努力,从而建构对学科的认知结构。[3]基于此,我们在“我们的守护者”(六年级上册)单元展开了逆向教学设计探索。
一、转化分解单元概念与目标,“三维”预期学习结果
在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订须以学业质量标准所明确的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水平要求为起点和依据,并实现转化,将其作为预期的学习结果。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系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逻辑,更要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对照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找到其可能的“最近发展区”,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从而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1.依概念-学情转化“标准”要求,制定单元学习目标
“我们的守护者”作为法治专册的开篇单元,属新课标第三学段法治教育主题,其主要指向“法治观念”素养培育,着重引导学生“知道宪法,感受宪法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4]。教材设置“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宪法是根本法”两课,以“生活中的法律”“最高法律——宪法”为主要内容和逻辑主线,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现实生活和法治体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认识“法律”和“法治”。[5]由此,我们提炼了本单元的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以此为教学重点统领教学内容分析,将其分解为五个子概念“法律的含义”“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宪法的重要性”“宪法的崇高性”“宪法的权威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须进一步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和评什么,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对本单元内容的表述比较简明:“能够结合个人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法律的重要性,知道宪法是国家根本法。”[6]这体现的是对学生学习的共性要求,教师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准确把握其“最近发展区”,从而将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预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法律的作用一般都有一定了解,知道宪法很重要,但是,对于法律的概念及特征,遇事可以求助哪些法律,以及宪法的重要性等则比较陌生。
基于此,我们将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基于生活中的案例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及特征,理解法律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初步了解“宪法日”和宪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崇高性和权威性;(3)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养成遵纪守法、遇事找法、宪法至上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循知能-理解-迁移分解目标,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逆向教学设计一般从三个维度确定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一是掌握知能,二是意义理解,三是学习迁移。[7]我们从这三个维度细化单元目标,设计了本单元的预期学习结果(见图1)。
其中,“掌握知能”维度的分析可将单元目标置于单元教学内容之中,横向观察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研读教材可以看到,通过第一课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法律是什么的知识,知道法律的概念和特征等;通过第二课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宪法为什么是根本法,了解“宪法日”和宪法的主要内容等知识。在技能掌握方面,学生在知识学习基础上认识了解了不同的法律门类,需要在生活中初步运用法律解决相关问题。
意义理解是引导学生实现对大概念和单元概念理解的关键路径,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法律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崇高性和权威性。据此,我们设计了三个基本问题,以此引领学生理解单元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在单元知能目标和意义理解目标实现基础上,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将逐渐形成迁移运用的能力,即在生活中具有“遇事找法”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学习迁移目标定为“学习养成遵纪守法、遇事找法、宪法至上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总体上,“掌握知能”是“意义理解”的工具,“意义理解”为“学习迁移”打下基础。三者始终围绕单元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有利于核心素养一以贯之的培育。
二、聚焦任务完成表现与证据,整体开发评估蓝图量表
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将评价置于学习活动设计之前,注重寻找“预期学习成果”是否达成的证据,并运用多种考查或评价方式,不断与教学目标相呼应并作出调整,实现以评促教促学,更好地落实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转型。围绕“我们的守护者”单元预期学习结果,我们聚焦具体的任务设计及其表现证据,整体设计评估蓝图并开发具体的评价量表。
1.聚焦证据内容,整体设计评估蓝图
多元化评估体系是一套有着内在严密逻辑关系的证据链,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其他评估”组成的多元、连续的体系。[8]逆向教学设计中的评估证据,包括指向“学习迁移”和“意义理解”的“表现性任务”,“其他评估”则指向“掌握知能”。聚焦“我们的守护者”单元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结合前述单元预期学习成果,我们以“畅游法律长廊”为单元大情境,制定了如下评估蓝图(见表1),帮助学生初步认知法律和法律体系。
我们根据预期学习成果,指向“意义理解”,设计了法律新闻台、法律故事会、宪法宣讲员等表现性任务,让学生通过法律新闻的聆听和法律故事的分享,更好地理解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通过宪法宣讲理解“宪法是我国根本法”;指向“学习迁移”,设计了模拟小法庭的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助推尊重法律、自觉守法、遇事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养成,通过随堂口答、材料搜集、学习任务单、活动手册等其他评估,了解学生的知能掌握情况,同时,“意义理解”渗透于“表现性任务”和“其他评估”之中。
课标指出,本课程要坚持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突出问题导向。[9]表现性任务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真实生活经验、知识技能、情感体验所架构的任务,是逆向教学设计中重要的评估证据,要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发现、分析、讨论、分享、碰撞,提升价值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最终达到期望的学习结果,落实素养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表现性任务是逆向教学设计的关键,对此,我们使用GRASPS
架构具体的表现性任务,其中,G指目标、R指角色、A指对象、S指情境、P指表现或产品、S指标准。[10]以表现性任务“宪法宣讲员”为例,其架构如表2所示。
这一真实情境任务设计逻辑可靠、思维清晰、简洁明了,让学生领会并乐于探索“学习目标如何到达”,有助于促进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中“意义理解”和“学习迁移”的实现。
2.关注任务表现,细化开发评估量表
逆向设计将评价设计置于学习活动设计之前,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持续性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其中,评估量表主要用于衡量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据此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估。评价始终聚焦大概念,学生在思考探究活动中实现对单元大概念的深入理解。
以“宪法宣讲员”为例(见表3),评价聚焦探究习惯、团队合作、团队成果和实践反思四个内容,围绕任务目标“制定一份宪法宣讲计划并实施”细化任务标准,包括观点表达、活动形式、活动效果等,鼓励学生关注实践成果的同时注重实践反思。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对小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通过整理和分析小组评价表,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改进教学。
三、依循教学评一体化逻辑,建构单元进阶学习活动
逆向教学设计从单元整体视角明确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开发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与方式,从而为后续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清晰指引,从而实现了教、学、评三要素的融合一体。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走出碎片化的课时教学惯性,设计进阶式单元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深化对单元概念的理解,将“教-学-评一致性”落实在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助力核心素养目标培育。
1.围绕表现任务规划进阶式教学结构
本单元两课内容“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宪法是根本法”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旨在带领学生逐步理解单元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这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先要能够感知法律对生活的意义,进而聚焦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深化理解,通过感悟和实践,初步形成法律至上的思维,体悟“宪法是根本法”。据此,我们围绕前述四大表现性任务整合教材内容,根据单元预期学习目标把握重难点,将单元教学规划为7课时(见图2)。
本单元将分为“单元开启课”“单元探究课”“单元拓展课”三大版块,使之符合预期学习目标和评估体系。基于学情,单元开启课将知能目标进行整合,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借助“法律新闻台”和“法律故事会”两个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概念及特征,理解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守护者——法律”留下初印象。在此基础上,单元探究课继续走进“法律”,借助表现性任务“宪法宣讲员”,聚焦学生的知识盲区和学习难点,深入探究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宪法是我国根本法。在“掌握知能”“意义理解”基础上,借助表现性任务“模拟小法庭”拓展单元学习,深化学生对法律作用和法律内涵的理解与运用,实现“学习迁移”。
2.基于表现证据设置进阶式学习任务
基于教学结构的划分和评估证据内容设计,我们循着“习得-应用-拓展”的思路,以“畅游法律长廊”为大情境,将每课时内容转化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进阶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探索生活世界。
例如,第二板块“走进宪法”设计了“宪法宣讲员”大任务,学生需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宪法宣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见图3)。这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要完成“初步确立宣讲内容”的子任务,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中汇报交流,了解宪法日及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在第二课时对宣讲内容进行筛选优化,确定“什么内容是最需要宣讲的”,这重在考查学生对于“宪法是法律的法律”的理解和认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树立宪法的权威;第三课时则制定宣讲计划,除宣讲内容外,学生还需要思考以何种方式宣讲,以及时间、地点等,并在班级进行模拟宣讲和反思改进。
“宪法宣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任务遵循着“认识宪法-感悟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进阶式思路,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更好地理解单元大概念。
3.指向迁移应用搭建进阶式探究支架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强调“做中学”,在迁移应用中促进知行合一。小学生思维与能力有待提升,需要教师适时提供进阶式探究支架。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多种类型的支架,如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案例进行调整,通过补充生活细节等方式使其更加真实,从而为学生提供“案例式”支架;通过提供思维导图等“图表式”支架,提示任务完成的工具与思路;借助多媒体推荐线上学习资源和生活案例,提供“媒介式”支架;还可根据情境需要,提供“道具式”支架。
例如,在“模拟小法庭”任务活动中,教师在不同的活动阶段为学生搭建了多种进阶式探究支架(见表4)。 “案例式
”支架为模拟法庭的讨论提供了更多素材资源,“道具式”支架让学生身临其境,“媒介式”支架为学生打开了更多探究思路,“图表式”支架则为海报制作提供了思考方向,进阶式探究支架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逆向教学设计让道德与法治教师成为了教学“设计师”和教学全过程的“评估员”,以“教-学-评一致性”思想将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转化落实在教学全过程,助推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参考文献:
[1][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0,45,3.
[2][7][10]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8-20,22,177-178.
[3]邵朝友.指向核心素养的逆向课程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0-78.
[4][5]王敬波.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0-21.
[8]王斌丽."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核心素养之法治观念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3(04):106.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道德与法治逆向教学路径例探
摘 要:
逆向教学设计是道德与法治落实“教一学一评”一致性要求的重要路径。循着“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规划相应学习活动”的思路,基于课标、教材内容逻辑和学情分析,循知能-理解-迁移将学业质量标准转化为预期学习结果;聚焦具体的任务设计及其表现证据,整体设计评估蓝图并开发具体的评价量表,规划单元教学结构和学习任务并提供探究支架,以单元进阶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单元概念的理解,落实素养培育目标。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逆向教学;单元整体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标)新增学业质量标准,提出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使教能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1]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学设计将评价“前置”,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明确教学“去哪里”“怎样才算到”,进而建构“怎样去”的路径。也因此,逆向教学设计成为落实“教一学一评”一致性要求的重要路径。逆向教学设计是由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的课程与单元设计框架,包含“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规划相应学习活动”三个阶段。[2]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评价,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和学习体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断激励学生向着预定的学习结果、学业目标努力,从而建构对学科的认知结构。[3]基于此,我们在“我们的守护者”(六年级上册)单元展开了逆向教学设计探索。
一、转化分解单元概念与目标,“三维”预期学习结果
在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订须以学业质量标准所明确的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水平要求为起点和依据,并实现转化,将其作为预期的学习结果。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系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逻辑,更要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对照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找到其可能的“最近发展区”,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从而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1.依概念-学情转化“标准”要求,制定单元学习目标
“我们的守护者”作为法治专册的开篇单元,属新课标第三学段法治教育主题,其主要指向“法治观念”素养培育,着重引导学生“知道宪法,感受宪法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4]。教材设置“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宪法是根本法”两课,以“生活中的法律”“最高法律——宪法”为主要内容和逻辑主线,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现实生活和法治体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认识“法律”和“法治”。[5]由此,我们提炼了本单元的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以此为教学重点统领教学内容分析,将其分解为五个子概念“法律的含义”“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宪法的重要性”“宪法的崇高性”“宪法的权威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须进一步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和评什么,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对本单元内容的表述比较简明:“能够结合个人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法律的重要性,知道宪法是国家根本法。”[6]这体现的是对学生学习的共性要求,教师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准确把握其“最近发展区”,从而将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预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法律的作用一般都有一定了解,知道宪法很重要,但是,对于法律的概念及特征,遇事可以求助哪些法律,以及宪法的重要性等则比较陌生。
基于此,我们将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基于生活中的案例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及特征,理解法律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初步了解“宪法日”和宪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崇高性和权威性;(3)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养成遵纪守法、遇事找法、宪法至上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循知能-理解-迁移分解目标,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逆向教学设计一般从三个维度确定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一是掌握知能,二是意义理解,三是学习迁移。[7]我们从这三个维度细化单元目标,设计了本单元的预期学习结果(见图1)。
其中,“掌握知能”维度的分析可将单元目标置于单元教学内容之中,横向观察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研读教材可以看到,通过第一课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法律是什么的知识,知道法律的概念和特征等;通过第二课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宪法为什么是根本法,了解“宪法日”和宪法的主要内容等知识。在技能掌握方面,学生在知识学习基础上认识了解了不同的法律门类,需要在生活中初步运用法律解决相关问题。
意义理解是引导学生实现对大概念和单元概念理解的关键路径,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法律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崇高性和权威性。据此,我们设计了三个基本问题,以此引领学生理解单元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在单元知能目标和意义理解目标实现基础上,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将逐渐形成迁移运用的能力,即在生活中具有“遇事找法”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学习迁移目标定为“学习养成遵纪守法、遇事找法、宪法至上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总体上,“掌握知能”是“意义理解”的工具,“意义理解”为“学习迁移”打下基础。三者始终围绕单元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有利于核心素养一以贯之的培育。
二、聚焦任务完成表现与证据,整体开发评估蓝图量表
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将评价置于学习活动设计之前,注重寻找“预期学习成果”是否达成的证据,并运用多种考查或评价方式,不断与教学目标相呼应并作出调整,实现以评促教促学,更好地落实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转型。围绕“我们的守护者”单元预期学习结果,我们聚焦具体的任务设计及其表现证据,整体设计评估蓝图并开发具体的评价量表。
1.聚焦证据内容,整体设计评估蓝图
多元化评估体系是一套有着内在严密逻辑关系的证据链,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其他评估”组成的多元、连续的体系。[8]逆向教学设计中的评估证据,包括指向“学习迁移”和“意义理解”的“表现性任务”,“其他评估”则指向“掌握知能”。聚焦“我们的守护者”单元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结合前述单元预期学习成果,我们以“畅游法律长廊”为单元大情境,制定了如下评估蓝图(见表1),帮助学生初步认知法律和法律体系。
我们根据预期学习成果,指向“意义理解”,设计了法律新闻台、法律故事会、宪法宣讲员等表现性任务,让学生通过法律新闻的聆听和法律故事的分享,更好地理解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通过宪法宣讲理解“宪法是我国根本法”;指向“学习迁移”,设计了模拟小法庭的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助推尊重法律、自觉守法、遇事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养成,通过随堂口答、材料搜集、学习任务单、活动手册等其他评估,了解学生的知能掌握情况,同时,“意义理解”渗透于“表现性任务”和“其他评估”之中。
课标指出,本课程要坚持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突出问题导向。[9]表现性任务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真实生活经验、知识技能、情感体验所架构的任务,是逆向教学设计中重要的评估证据,要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发现、分析、讨论、分享、碰撞,提升价值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最终达到期望的学习结果,落实素养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表现性任务是逆向教学设计的关键,对此,我们使用GRASPS 架构具体的表现性任务,其中,G指目标、R指角色、A指对象、S指情境、P指表现或产品、S指标准。[10]以表现性任务“宪法宣讲员”为例,其架构如表2所示。
这一真实情境任务设计逻辑可靠、思维清晰、简洁明了,让学生领会并乐于探索“学习目标如何到达”,有助于促进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中“意义理解”和“学习迁移”的实现。
2.关注任务表现,细化开发评估量表
逆向设计将评价设计置于学习活动设计之前,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持续性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其中,评估量表主要用于衡量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据此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估。评价始终聚焦大概念,学生在思考探究活动中实现对单元大概念的深入理解。
以“宪法宣讲员”为例(见表3),评价聚焦探究习惯、团队合作、团队成果和实践反思四个内容,围绕任务目标“制定一份宪法宣讲计划并实施”细化任务标准,包括观点表达、活动形式、活动效果等,鼓励学生关注实践成果的同时注重实践反思。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对小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通过整理和分析小组评价表,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改进教学。
三、依循教学评一体化逻辑,建构单元进阶学习活动
逆向教学设计从单元整体视角明确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开发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与方式,从而为后续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清晰指引,从而实现了教、学、评三要素的融合一体。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走出碎片化的课时教学惯性,设计进阶式单元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深化对单元概念的理解,将“教-学-评一致性”落实在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助力核心素养目标培育。
1.围绕表现任务规划进阶式教学结构
本单元两课内容“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宪法是根本法”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旨在带领学生逐步理解单元大概念“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这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先要能够感知法律对生活的意义,进而聚焦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深化理解,通过感悟和实践,初步形成法律至上的思维,体悟“宪法是根本法”。据此,我们围绕前述四大表现性任务整合教材内容,根据单元预期学习目标把握重难点,将单元教学规划为7课时(见图2)。
本单元将分为“单元开启课”“单元探究课”“单元拓展课”三大版块,使之符合预期学习目标和评估体系。基于学情,单元开启课将知能目标进行整合,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借助“法律新闻台”和“法律故事会”两个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概念及特征,理解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守护者——法律”留下初印象。在此基础上,单元探究课继续走进“法律”,借助表现性任务“宪法宣讲员”,聚焦学生的知识盲区和学习难点,深入探究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宪法是我国根本法。在“掌握知能”“意义理解”基础上,借助表现性任务“模拟小法庭”拓展单元学习,深化学生对法律作用和法律内涵的理解与运用,实现“学习迁移”。
2.基于表现证据设置进阶式学习任务
基于教学结构的划分和评估证据内容设计,我们循着“习得-应用-拓展”的思路,以“畅游法律长廊”为大情境,将每课时内容转化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进阶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探索生活世界。
例如,第二板块“走进宪法”设计了“宪法宣讲员”大任务,学生需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宪法宣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见图3)。这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要完成“初步确立宣讲内容”的子任务,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中汇报交流,了解宪法日及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在第二课时对宣讲内容进行筛选优化,确定“什么内容是最需要宣讲的”,这重在考查学生对于“宪法是法律的法律”的理解和认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树立宪法的权威;第三课时则制定宣讲计划,除宣讲内容外,学生还需要思考以何种方式宣讲,以及时间、地点等,并在班级进行模拟宣讲和反思改进。
“宪法宣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任务遵循着“认识宪法-感悟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进阶式思路,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更好地理解单元大概念。
3.指向迁移应用搭建进阶式探究支架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强调“做中学”,在迁移应用中促进知行合一。小学生思维与能力有待提升,需要教师适时提供进阶式探究支架。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多种类型的支架,如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案例进行调整,通过补充生活细节等方式使其更加真实,从而为学生提供“案例式”支架;通过提供思维导图等“图表式”支架,提示任务完成的工具与思路;借助多媒体推荐线上学习资源和生活案例,提供“媒介式”支架;还可根据情境需要,提供“道具式”支架。
例如,在“模拟小法庭”任务活动中,教师在不同的活动阶段为学生搭建了多种进阶式探究支架(见表4)。 “案例式 ”支架为模拟法庭的讨论提供了更多素材资源,“道具式”支架让学生身临其境,“媒介式”支架为学生打开了更多探究思路,“图表式”支架则为海报制作提供了思考方向,进阶式探究支架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逆向教学设计让道德与法治教师成为了教学“设计师”和教学全过程的“评估员”,以“教-学-评一致性”思想将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转化落实在教学全过程,助推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参考文献:
[1][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0,45,3.
[2][7][10]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8-20,22,177-178.
[3]邵朝友.指向核心素养的逆向课程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0-78.
[4][5]王敬波.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0-21.
[8]王斌丽."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核心素养之法治观念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3(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