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而教、为学而编、为学而研

分类: 学习情况 |
一、我的教
为学而教,学教合一
1991年至2005年,我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14年间,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朴实、厚重。
平生上的第一节课,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具体的问题、环节已模糊不清,但整个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依稀记得。先是裸读文章,反复朗读,力求由浅入深地读出一个“我”来——我的理解,我的发现。然后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由文外引至文内再延到文外,由小问题、浅问题到大问题、深问题,先理解性问题再审美性问题最后探究性问题,有的直问有的曲问,梳理了近20个问题。仍没把握,于是再读《教参》,看是否有遗漏的教学内容;再翻名家教学实录,看是否有精妙的教学设计;还不放心,于是再找《水浒》研究资料,看学者的精彩解读┅┅这里加个问题,那里添个环节,最终的教学设计饱饱满满地达二三十个问题。两节课依次讲来,教学效果非常不错。由这节课发端,第一阶段大多是这样追求朴实、厚重的教学。上了一个学期,发现巧妙的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但问答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得并不主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二阶段,追求简约、创新。
阅读钱梦龙老师著作,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进行平等的‘交谈’。”(《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于是进入第二阶段的“话题式教学”(类似于湖北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教学”):每篇文本,在内容的精深处,或形式的精妙处,找出课眼,设计话题,进行教学。有的眼在标题,如《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宴游”“始得”;有的在文中,如《阿房宫赋》的“哀”“鉴”,有的在文外,如《管仲列传》以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形成话题展开教学;有的文章一个眼,如《承天寺夜游》的“闲”,有的多个眼,如《林黛玉进贾府》,“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文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忙”字“笑”字,脂砚斋“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的批注,学生“跳读”的阅读实际(服饰打扮跳读,《西江月》词跳读,荣禧堂陈设跳读),皆可形成话题┅┅“话题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问题教学”:思维空间大,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教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立体多元。这一阶段,重在追求郑板桥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所标举的简约、创新的境界。
脂砚斋评《红楼梦》
第三阶段,追求生本、学本。
顺风顺水地教了若干年,反思教学,发现问题串也好,主问题也罢,问题、话题大都是教师的。那么是否可以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展开教学呢?于是进入第三个阶段,追求生本教育、学本教学。教授刘东的《五四那天早上》,课前让学生自读作品,要求每位学生提一个有价值的语文问题。课前收集了学生的问题,按照问题的真假、大小、实虚、近远、有无教学价值等进行一度整合,形成了若干主问题。再与教师依据课标、教材、教学经验等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二度统整,形成了新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假借这些经过二度整合的问题,实施问题解决:“蔡先生阻止学生是为了保护学校,应该是正确做法,为什么其他人会帮他掩饰?”(吕屹等同学)、“作者为何先是‘大为震动’后又‘不是那样的匪夷所思’?”(朱哲等同学)、“蔡元培作为教育家有哪几项失望?”(余暑悦等同学)、“蔡元培劝阻学生真正原因是什么?”(顾腾彬等同学)、“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何用意?”(邱天等同学)、“为什么本文写蔡元培,用大部分篇幅写人,却以‘五四哪天早上’为题?”(任子彦等同学)、“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朱哲等同学)……教学时,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进行二度整合,实施问题解决,易于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关系,教紧贴着学,学与教合一。
清华大学荷花池旁朱自清雕像
第四阶段,追求自由、灵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谈教学的着重点》)第四阶段,尝试点拨教学,力求“教会学生阅读”,从而达到更为自由、灵动的教学境界。《荷塘月色》属于“百年老课文”,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深入开掘。教学时就“贴”着学生的问题,“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礼记·学记》):学生关注荷花形态美,就借鉴闻一多新诗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理论,鉴赏荷花高雅脱俗的形态美;学生关注荷塘意境美,就结合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关于意境的阐述,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学生询问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就结合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询问“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如何理解,就结合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学生探寻作品的哲学意味,于是引导他们从“自由不现实,现实不自由”的人类两难处境言说作品的终极关怀;学生探询作品的文化气息,于是引导他们在“效用—比德—畅神”的中国荷文化的视角下畅谈作品的文化韵味……
回顾14年四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历程,认识到:这四个阶段,似乎是许多成熟教师都经历过的;四种教学模式是常式,可以根据学情演化出许多变式;“教法无高下,适合才最好”,四种模式不是前低级后高级,适合文本类型、适合学生学习的才最好;通观四个阶段,我是不断地“退后些再退后些”,不断地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从控制走向解放的。
二、我的编
课程观照,多维融通
从2003年起至今,有幸参加了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有两大收获。
一是明白了“教(语文)课程”和“教(语文)课文”和的区别。很多教师满足于“教课文”:一篇接一篇,一个专题接一个专题,一个模块接一个模块;教科书教了教读本,读本教了再补充课外作品。每篇课文从背景到解题,从正音正形到结构主旨,巨细无遗,精讲精读。而教学效果常常是:学生学了很多“课文”,见了新的文本仍然不会独立解读、赏析。这就需要变“教课文”为“教课程”:注意“举一反三”,由阅读“这一篇”拓展到阅读“这一类”;注意“由此及彼”,由解读“这一类”横通到解读“那一类”;注意“留有空间”,既让学生有所懂也让学生有所不懂。在“教课程”的观念指导下,每篇作品的教学,贵在“一课一得”;作品与作品、专题与专题、模块与模块的教学,又贵在“得得相连”。
二是知晓了课程、教材、教学必须多维融通。由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存在着三重转换,第一重转换是课程目标的内容化,第二重转换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第三重转换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了解三重转换,明确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教、如何学,有利于课程视野、教材视角和教学视域的多维融通。我设计《金岳霖先生》教学,小学突出其“趣”,初中突出其“真”,高中突出其“苦”,就是力图把文本放在课程观照、多维融通的视野下进行的。
《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从2008年起到现在,又参加了5册中职语文教科书和4册高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也有诸多的启发。职业学校生源较弱,使我知道要“蹲下来”选择文本、设计教学,增加教学设计的活动性、趣味性;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中学在于渗透了职业教育,启发我在普通高中的教研中融入职业文化、职业精神的熏陶;职教语文教科书和初中语文教科书对接,同样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面对新媒体”“分享我的创业策划”“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低碳生活’主题学习活动”“‘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也可以在普通高中有机地迁移;在教研中,可以尝试“普(普高)职(中职高职)融通”教育教学,于是2014年底就组织了全市第一次“普职融通”的语文学科教研活动。这套教科书的编写,为我反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反思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005年,调入南京教研室担任高中语文教研员后,上课机会少了,但我经常坚持从教材编写者的视角去“想课”,然后观课、议课。因为,精深的预设往往包孕着精彩的生成。“21世纪头10年最佳NBA球员”科比,固然每天都有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但并不是天天比赛、频繁热身,而是较长时间在球场“想球”——想象着自己和满场队员的进退攻防。越临近重大比赛,“想球”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我每次拿到一篇课文,不管是老篇目还是新文本,总会多次朗读,然后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教,该怎么教?——这个文本在哪个模块哪个专题哪个板块,最具有语文学习价值的“点”何在?如何依据课标目标、模块目标、板块目标,形成课时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起点(心理、认知,知识、能力等)怎样,如何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前测?教学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哪些差距,怎样搭设心理、知识、思维等的“脚手架”?这个文本属于什么文类,如何依体而教、尊体而学?学习这个文类的文本需要哪些新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还有没有其他有效有趣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经常这样“想课”“聊课”,偶尔下水“上课”,似乎不比机械重复、没有想法的教师、教研员的课差,可能是多了一重教材编写者的视角吧。
三、我的研
研培结合,促进发展
调入南京教研室后,根据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宗旨,丰富教研类型,丰富研修形式,尝试教研“微创新”,以淡化指导和管理的行政色彩,突出研究和服务的专业职能。
丰富教研类型,是指借鉴余文森先生的理论,尝试从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的有机互补、融会贯通入手,进行常规教研(两周一次)“微创新”。
教学型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重在打磨“母课例”。或借鉴他人的课例,或反思自己的课例,催生“母课例”。这些“母课例”类似于“独孤九剑”,具有多合一、一驭多的特点,由个可推类,由常可衍变。大凡优秀教师,总有一些可以立体观照、常思常新的“母课例”。研发衔接课、必修课、选修课,实用文、论述文、文学文,微写作、大作文等的“母课例”,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佳径。
研究型教研是以课题为载体,着力研究“小课题”。教研员个人或团队的研究,更多推重以中观、尤其是微观为基点的行动研究。全市教研活动中,经常穿插着向教师推荐一些“小课题”:“45分钟一堂课变为40分钟后学生的思维有何变化?”“有感情地读还是读出感情来?”“怎样对待学生的插嘴现象?”“如何指导学生‘连滚带爬’地指导整本书阅读?”“怎样把整本书阅读和篇章阅读结合起来?”“议论文写作中怎样渗透公民说理?”“怎样增强试卷的信度效度、亮度温度?”等等。部分教师工作研究化,在研究型教研中感受到了研究的兴味。
学习型教研是为学生而学习,倡导“静阅读”。每学期全市教研活动都会安排诸如“我和我的书房”“带一本书去旅游”“我最近读的一本书”话题的读书漫谈。一是推荐读书,只要读就好,不妨多读点“读不懂也是收获”的书,多读点非文科的书、非教育教学的书;二是推荐读像,不妨阅读“与美同在,与爱同行”的绘本、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作品,观看《叫我第一名》《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教育影片;三是推荐读人,不妨专读一人,或孔子或朱熹,或叶圣陶或苏霍姆林斯基,与他们的精神、心灵同频共振,像他们那样当教师。
励志教育类电影《死亡诗社》海报
(1989年上映)
丰富研修形式,是指总结了实践性较强、未必具有学理的“贴”字诀、“引”字诀、“滚”字诀和“混”字诀,进行教师研修(学期中或寒暑假)“微创新”。
“贴”字诀,就是教师需要什么,就主动学习什么,就组织研修什么。课改伊始,教师课程意识不强、课程标准不熟,就邀请专家做“走进新课程”讲座;教材修订了,教师不了解教科书的内在肌理、细微变化,就开设体现教科书编写意图的研究课、约请教材编写专家谈教学建议;有课程标准而无评价标准,就组织评价研修,在全市统测中进行评价改革,高一、高二、高三三种试卷三种格局,力求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为“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贴着教师的基本要求展开研修,有利于平和教师的焦渴之情,有利于全市语文教学稳步推进。
“引”字诀,就是研修要注意适度引领,适当超越。2014年“微写作”来袭,给写作教学和评价带来重大影响,我们就约请《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作者做专家指导,组织“微写作”教学观摩,举办“微写作”教研沙龙。高中三年,高二选修教学往往走样变形,或必修化,或考点化。怎样突出高二教学的选修味?我们进行了选修研修——回顾选修历史,进行课例研究,尝试评价探索。部分高中尝试多样化办学,进行“普职融通”试点,我们就邀请中职高职课标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对口单招命题专家一起做比照课标、教材、教学、评价的研修活动。总之,依托“引”字诀,超前谋划,前瞻引领。
“滚”字诀,是说各项研修活动彼此不是随意散乱,而是注意积点为线,滚动推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难点,我每个学期都安排相当数量的常规教研和研修活动。日常教学,贴着教材组织写作教研;“微写作”滥觞,就在研修和统测中渗透;江苏高考写作由命题作文转为新材料作文,就比较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研修;小学初中高中写作在课标、教材、教学、评价上彼此重叠交错、缺漏断层,就联合小学和中学教师进行写作的贯通研修。“滚”字诀的研修,也在暗示一种“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的研究追求。
“混”字诀,是指破除二元对立思维下一刀切的研修方式,进行混合式研修。“混”字诀的“混”,一是指专家成员多元,有掌握最新动态的高校专家,有熟悉教研方式的科研人员,还有富于草根智慧的一线名师,“我们一起做研究”;二是指研修方式多样,专家讲座、学员互动、同课异构、微型讲座、工作坊、小沙龙等,只要匹配、适合,往往混合使用;三是往往采取短期研修和长期研修相结合,集中研修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研修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混合式研修,多维立体,效果较好。
做了14年语文教师,当了16年语文教研员,时常想起顾随先生的第一堂课。顾随说古诗词,第一堂课就板书了“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诸词,以大小乘为喻,阐发了觉人中自觉、利他中自利、度人中自度的崇高信念。做教师也好,当教研员也罢,体分为二,道通为一,就是为学而教、为学而编、为学而研,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支持儿童成长,这样看来,都是了不起的“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