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与路径探寻

分类: 工作室建设情况 |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名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示范性、凝聚性和激励性。名师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社会和学校的共同支持下,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经历“成长—成才—成功—成名”的发展阶段,逐步达成名师所需要的具体指标和水准,并保持这一较高教师标准的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名师成长是教师主体在复杂而开放的影响场下的动态发展过程。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影响名师成长的内因有很多,这里我们重点对名师成长影响较大的个性差异和教师内驱力进行分析。
1.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带有不同的行为特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具有不同的目标与信念。这些独特和不同都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选择和方向。例如,教师的志向和目标会影响教师是否会选择名师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并受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影响,容易对教师职业进行调整。同时,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要在把握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同一堂课虽然传递的知识点一样,但不同名师的教学设计、教学风格却迥然不同。
2.教师内驱力
教师内驱力影响着教师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在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内驱力强弱不同。首先,名师的内驱力体现在其人生理想上。窦桂梅、张齐华、王崧舟等名师虽然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但他们都将名师作为自身的人生理想,并不断为此付出努力,将这种勇气发展成为自身强大动力,促使自己在教师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卓越教师。其次,名师强烈的自我发展内驱力,使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维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主动调整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最终实现理想的专业发展状态。第三,名师内驱力助力自我突破发展的高原期。有些教师在获得一定的成功后,容易囿于已有的成就,故步自封。有些教师会选择继续前进,不断学习突破教师发展的高原期,进而成为名师。
名师处于社会和学校的大环境,会受到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名师成长从显性影响因素看,主要依靠教育政策的方式进行落实;从隐性影响因素看,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给予名师发展的力量。
1.教育政策驱动
教育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调节教育内外关系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教育政策直接影响名师成长的规模和速度。目前,国家先后出台了《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对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提出相关要求。在政策导向下,全国各地的“名师工程”“领雁工程”纷纷兴起。全国各地形成校级名师工程、县(区)级名师工程、市级名师工程、省级名师工程以及国家级名师工程的有梯度的规模化名师培养体系。
2.文化传统浸润
如果说教育政策是刚性、显性的影响方式,那文化传统就是柔性、隐性的协调手段。名师身处在社会共同体中,其成长发展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沉淀不同,工作生活在其中的教师所形成的文化修养也是不同的。在成都市的名师培养中,一直秉持“培训+教研”的有机融合,坚持研训一体的实践导向,落实学研结合、学用结合。作为教育文化的主体,名师在传承培训理念和深厚教研底蕴的同时,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反哺教育,实现对传统文化的重构与完善。
名师的成长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也没有固定的道路可以借鉴,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理论、实践、反思、研究(见下图),才能加快成长的步伐,才有可能成为名师。
1.终身学习,建构名师的知识体系
教师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回顾窦桂梅、张齐华、王崧舟等名师的专业发展实践,尽管每个人成功的道路不一样,但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是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有效路径。当然,在名师的成长历程中,不少教师还会遇到一些教育专家、教坛新秀、优秀同事和老前辈等“关键人物”的影响与带动,在相互研讨、取长补短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勇于实践,积累名师成长的经验智慧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因为实践才能丰富并深化他们的教学经验、检查他们的教学进展、展示他们的知识基础以及所学习的内容。”在美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看来,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往往在于其丰富的教学实践。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舞台上,教师通过过硬的教学功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才能真正成为名师。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业技能、辅导学生、写文章等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来实现专业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再从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来丰富教育理论。
3.乐于反思,形成个人教学主张与教学特色
经验对于名师成长是重要的,但如果教师不对经验进行反思,那教学只是一味地机械重复。教师要在反思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色。例如,《薛瑞萍的班级日志》是薛老师将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一点点记录下来形成的日志,是在每天的反思总结中不断完善自身,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凝练独特的教育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了普通教师向名师的嬗变。
4.勤于研究,实现教研结合
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学习和成长的一个高效途径。名师在自身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如果教师能以此为研究契机,实现教研结合,就会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功底。例如,窦桂梅老师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为题进行研究,对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新的探索,在总结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后提出“三个超越”,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打破传统教科书的障碍,将学生安排在教室外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
综上所述,名师的成长路径,可以通过“四步循环”路径来实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名师成长的基础;在实践中进行成才磨炼,这是名师成长的关键;不断反思并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以此收获成功,这是名师成长的难点;采用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至成名,这是名师成长的重点。当然,“理论—实践—反思—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更是一个彼此联系、互为依托的整体。
文章节选自《四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