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早期根本不可能,现在很有机会,你需要有钱 希望商业航天发展一切顺利。
人类早期载人航天一直是职业宇航员、其中绝大部分又是职业军人的领地。这一切合情合理,因为宇航员(美俄等国)/航天员(中国)对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觉悟等各方面要求是远超常人的。
这在航天技术还处在验证和发展阶段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https://pic1.zhimg.com/80/v2-07ebd33fa7e4698ab93201abb26528dc_hd.jpg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同时也是顶级空军飞行员,他背后是彼时NASA神秘的超高速X-15飞机 ©NASA
但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航天服务于科学实验、理论验证、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身体素质不再是最重要的选项,一颗强有力的大脑成为核心所在。
于是,宇航员和航天员的选拔开始寻找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等科研工作者。这在美俄两国宇航员选拔历史上,包括中国即将进行的第三批航天员选拔中,都是必做的选项。
飞天的梦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可是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是不是意味着从此与航天绝缘了?
答案当然是:不!
1. 航天飞机年代:需要足够幸运
https://pic2.zhimg.com/80/v2-bbe796fec68b646890533df89ad341b9_hd.jpg
航天飞机一个乘组的自拍©NASA
航天飞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好的载人航天器具。相比较俄罗斯联盟/中国神舟飞船一次仅能容纳3位宇航员/航天员,航天飞机一次可以容纳6-8(极限)名宇航员执行任务,以至于不少情况下都超过了任务需求。由于航天飞机的特殊设计,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对身体的负担大大减少,甚至普通人经过培训也能够执行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航天飞机曾经执行过一段时间的载荷专家、任务专家等计划,甚至扩展到社会各行各业招募“志愿者”。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普通老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她从11400多名候选者被选出。
https://pic4.zhimg.com/80/v2-018e6c368edca35269dcc90c7169ce08_hd.jpg
执行任务之前的克里斯塔·麦考利夫 ©NASA
然而很不幸,她牺牲在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中,这件事情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这依然没有挡住普通人进入太空的强烈兴趣,在随后的时间里,还有老师、新闻记者等非专业宇航员相继升空。
但随着2003年哥伦比亚号再次失事,这些计划逐渐被最终搁浅。
巨大的费用都由政府/NASA等承担,然而你需要极其幸运才有可能被选中。
但是你不是美国人,就算了吧。
2.国际空间站年代:需要足够有钱
大名鼎鼎的国际空间站曾经对太空旅游开放过一段时间:当你支付了一定门票/船票后,就可以乘坐俄罗斯的联盟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并体验10-15天。期间你将经历和职业宇航员一模一样的生活工作环境。
2001-2009年,共计有7名普通乘客在支付了2000-4000万美元之后实现了这一梦想。在国际空间站进行正常人员轮换时,他们占了其中一个位置升空,轮换期间10-15天内生活在国际空间站,然后跟着下行的宇航员一起返回地球。
这里面,既有退役后从商的空军飞行员,又有微软的软件工程师,各行各业。
https://pic4.zhimg.com/80/v2-46d366728fd2e60f83a16b8727acd300_hd.jpg
查尔斯·西蒙尼是微软公司早期员工,是微软开发Office系列软件的主力,持有的原始股票也让他身价不菲。他于是花了6000万美元在2007和2009年两次进入国际空间站,显然玩一次并不能让他过瘾
这主要是俄罗斯方面组织的,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天投入骤减,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民间“众筹”方式增加收入。这笔钱主要用在俄罗斯租赁和维护拜科努尔发射场上。
这事儿其实在和平号空间站还在的年代就已经发生过几次了。
但随后由于国际空间站需要的宇航员数量增加且美国表达了不满,太空旅游占据的宝贵位置会极大影响国际空间站的工作计划。于是2009年后这个计划就被取消。
当然,代价是美国宇航员乘坐俄罗斯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价格也升高了。
在2024年前后,国际空间站将会逐渐退役,俄罗斯的部分将会保留,美国的部分也可能彻底商业化转为私人运营,或许国际空间站航天游将会重启。
3. 商业航天的年代:人人可以进入太空
进入21世纪后,商业航天发展的如日中天,自然有不少嗅觉敏感的商人提出了他们的太空旅游计划。
https://pic2.zhimg.com/80/v2-68efbd8677eb231dca699d488de32428_hd.jpg
其中,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创建了蓝色起源公司,专注于低成本的亚轨道飞行和太空旅游,成为最早从事火箭回收技术研究的公司。研发的新·谢帕德火箭第一次回收成功甚至早于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
https://pic4.zhimg.com/80/v2-8e0d91ac462355c6cff31c90e40dc9b0_hd.jpg
而同样专注于亚轨道太空旅游的维珍银河则是把飞机玩到极致:通过母船和混合式火箭将飞机带到太空中(110公里高的大气层之外),飞机开始像航天飞机再入一样极速滑翔,期间机翼甚至可以随时调整以迎合空气动力,就像鸟儿一样飞翔。
目前上商业航天最成功的一定是Space-X,不过他们目前已经接了NASA和军方众多更高利润的订单,恐怕看不上近地轨道商业航天旅游的盈利。
但是随着2018年猎鹰重型火箭的试飞,创始人伊隆马斯克也抛出了月球旅游的商业计划:猎鹰火箭可以带着你飞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全程持续1-2周。
https://pic1.zhimg.com/80/v2-95d741924398e20f2fc433dce7196f4e_hd.jpg
最近几年你只需要攒够几十万人民币就可以实现一次短暂的亚轨道太空之旅;千万级别就可能进入太空围绕地球运动;而如果你是个真正的土豪,拿出几亿人民币找Space-X预定去一次月球的机会也不遥远。
不要低估商业航天的能力,他们才是真正可能把航天带入普通人生活的重要力量,且会携带着更多公司进入这片蓝海,你所需要支付的价格也会逐渐降低。或许几十年后,人类进入太空就像今天乘坐飞机进入天空一样简单。
其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