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玉门汉垒尚存,唐关静卧碧波
2025-06-24 11:09:06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四十六天)
6月2日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何等的豪迈壮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道尽了塞外风光的苍凉。真的是关以诗名,诗以关扬!
我们现在看到的玉门关叫小方盘城,位于敦煌西北80公里许,曾出土“玉门都尉”汉简,许多学者认为该城即汉玉门关,敦煌汉长城沿线烽燧遗址所出的简牍也证明了这一点。
小方盘城关城用黄土夯筑而成,长宽各20多米,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残高10余米,开西、北两门,设有内外女墙。
要明白,这里是汉代玉门关,与隋唐时的玉门关不是一回事。隋唐时的玉门关已由敦煌西北迁址至敦煌以东的锁阳城北30公里许(今安西双塔堡一带),那里山势险峻,碧水中流。东临绿洲,西接荒漠,俨然天然关隘。据有关专家考证,唐代玉门关就设在那里。
唐慧立彦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西行求经,于贞观三年(629年)九、十月间抵达瓜州晋昌城(今甘肃瓜州县锁阳城),在当地询问西行路径,有人告知:北行五十余里有一葫芦河,“下广上狭,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导,于半夜三更到达河边,遥见玉门关。“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
那么,唐玉门关能不能找到呢?现在基本确定那座千古名关已静静地躺在碧波荡漾的双塔水库里,去了也看不到。百度写的很明确:“关址于1958年修建双塔水库时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时可露出水面。关墙已坍,夯筑,残宽3.5—4米,残高0.3—0.75米,南北160米,东西155米,开东、西二门,四周环以护城河。关墙内外散落大量素面灰陶片、碎砖块、花岗岩石条、残石磨等,均系隋唐时期遗物。”
只能说,很可惜,但还有机会。
到了玉门关,可以说走到了河西走廊的尽头,这里是历史地理的时空界碑!
以下的行程,正如敦煌遗书《西天路竟》中所写的,“出玉门,向西域,心随驼影入苍茫”。
(93)玉门汉垒尚存,唐关静卧碧波
《华夏深处》(第四十六天) 6月2日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何等的豪迈壮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道尽了塞外风光的苍凉。真的是关以诗名,诗以关扬!
我们现在看到的玉门关叫小方盘城,位于敦煌西北80公里许,曾出土“玉门都尉”汉简,许多学者认为该城即汉玉门关,敦煌汉长城沿线烽燧遗址所出的简牍也证明了这一点。
小方盘城关城用黄土夯筑而成,长宽各20多米,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残高10余米,开西、北两门,设有内外女墙。
要明白,这里是汉代玉门关,与隋唐时的玉门关不是一回事。隋唐时的玉门关已由敦煌西北迁址至敦煌以东的锁阳城北30公里许(今安西双塔堡一带),那里山势险峻,碧水中流。东临绿洲,西接荒漠,俨然天然关隘。据有关专家考证,唐代玉门关就设在那里。
唐慧立彦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西行求经,于贞观三年(629年)九、十月间抵达瓜州晋昌城(今甘肃瓜州县锁阳城),在当地询问西行路径,有人告知:北行五十余里有一葫芦河,“下广上狭,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导,于半夜三更到达河边,遥见玉门关。“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
那么,唐玉门关能不能找到呢?现在基本确定那座千古名关已静静地躺在碧波荡漾的双塔水库里,去了也看不到。百度写的很明确:“关址于1958年修建双塔水库时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时可露出水面。关墙已坍,夯筑,残宽3.5—4米,残高0.3—0.75米,南北160米,东西155米,开东、西二门,四周环以护城河。关墙内外散落大量素面灰陶片、碎砖块、花岗岩石条、残石磨等,均系隋唐时期遗物。”
只能说,很可惜,但还有机会。
到了玉门关,可以说走到了河西走廊的尽头,这里是历史地理的时空界碑!
以下的行程,正如敦煌遗书《西天路竟》中所写的,“出玉门,向西域,心随驼影入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