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元文明的交汇点莫高窟
2025-06-12 10:06:20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四十六天)
6月2日
终于轮到要写莫高窟了,这个题目有点大,下笔费神。
有些地方是必须游的,譬如莫高窟,否则在人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旅游爱好者。当然去游还要看路线的延伸范围,要顺其自然。
莫高窟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不过我们的普通门票只允许看其中的8个窟,占比微乎其微。但作为非专业的观光客,或许也够了。
莫高窟前面的几近干涸的河流叫大泉河,它滋养着周边植被,对维持石窟生态极其重要。据记载,僧人乐僔就是在大泉河谷的崖壁上看到“佛光”,因而开凿了莫高窟首个洞窟的。
上图俗称九层楼,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有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为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时就被称为“北大像”。
莫高窟像榆林窟、西千佛洞诸窟一样,如果没有一张窟内图片的话,论述将失之空泛。为弥补这一点不得不引用图像资料,其实这些图像我们在窟内也没看到,我们看到的仅为冰山一角。
从图片上看,敦煌文化带有强烈的异域风格,融入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印度以及中国西域的元素,展现了文化的多元性,揭示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基因。
莫高窟的壮观,在于密如蜂巢般镶嵌于灰黄色崖壁上的洞窟,南北绵延1.6公里,现存4.5万平方米壁画和2400余尊彩塑,涵盖十朝艺术风格,形成了沙漠绿洲边缘的巨型艺术矩阵,展示出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令人惊叹不已!
1900年5月26日(清光绪二十六年),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甬道积沙时,发现北壁壁画出现裂缝,凿开后露出隐藏的密室(今编号第17窟),洞内堆满自西晋至北宋的5万余件经卷、文书、绢画等文物。王道士曾将部分经卷分赠敦煌县的各级官员,试图引起官方重视。结果清廷以“运费无措”为由拒绝接收,仅令王道士原地保管,错失了保护时机。
-
随后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闻风而至,藏经洞内大批遗书和文物被洗掠,石窟壁画也遭劫掠。这是“中国文化史四次大发现”之一,也是敦煌之殇!
不过话又反过来说,我们自己能保管好吗?我们不会用堂而皇之的理由将之推倒砸碎,就像以前曾经发生的?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是季羡林先生提出的意味深长的话。早在1930年,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先生编的《敦煌劫余录》所作的序中,概括了“敦煌学”的概念。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敦煌学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我比较欣赏周有光先生的一段话,“...,这个现在看起来如此荒野的地方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文化呢?历史上,敦煌是从巴米扬开始一直延伸过来的犍陀罗文化带(注:印度佛教文化和古代希腊文化的混合),绝大部分都被伊斯兰教毁掉了,只剩下东面头上敦煌这一段,而且不是这个文化带里水平最高的。”
在敦煌博物馆里看地图,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经过一系列的行走和文物寻访,莫高窟应该是我紧贴《华夏深处》主题旅行的高峰并渐至结尾。
这一天的时间也很巧合,是出行的46天,(包括第47天),我这趟旅行共走了92天,正好是一半行程。这就形成了自然分割线,上半程以文物为主,下半程以自然风光为主。想想也蛮有意思,与上次去阿里的时间一样,往返时间的对折线恰在阿里的中心狮泉河镇。
(90)多元文明的交汇点莫高窟
《华夏深处》(第四十六天) 6月2日
终于轮到要写莫高窟了,这个题目有点大,下笔费神。
有些地方是必须游的,譬如莫高窟,否则在人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旅游爱好者。当然去游还要看路线的延伸范围,要顺其自然。
莫高窟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不过我们的普通门票只允许看其中的8个窟,占比微乎其微。但作为非专业的观光客,或许也够了。
莫高窟前面的几近干涸的河流叫大泉河,它滋养着周边植被,对维持石窟生态极其重要。据记载,僧人乐僔就是在大泉河谷的崖壁上看到“佛光”,因而开凿了莫高窟首个洞窟的。
上图俗称九层楼,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有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为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时就被称为“北大像”。
莫高窟像榆林窟、西千佛洞诸窟一样,如果没有一张窟内图片的话,论述将失之空泛。为弥补这一点不得不引用图像资料,其实这些图像我们在窟内也没看到,我们看到的仅为冰山一角。
从图片上看,敦煌文化带有强烈的异域风格,融入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印度以及中国西域的元素,展现了文化的多元性,揭示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基因。
莫高窟的壮观,在于密如蜂巢般镶嵌于灰黄色崖壁上的洞窟,南北绵延1.6公里,现存4.5万平方米壁画和2400余尊彩塑,涵盖十朝艺术风格,形成了沙漠绿洲边缘的巨型艺术矩阵,展示出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令人惊叹不已!
1900年5月26日(清光绪二十六年),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甬道积沙时,发现北壁壁画出现裂缝,凿开后露出隐藏的密室(今编号第17窟),洞内堆满自西晋至北宋的5万余件经卷、文书、绢画等文物。王道士曾将部分经卷分赠敦煌县的各级官员,试图引起官方重视。结果清廷以“运费无措”为由拒绝接收,仅令王道士原地保管,错失了保护时机。
不过话又反过来说,我们自己能保管好吗?我们不会用堂而皇之的理由将之推倒砸碎,就像以前曾经发生的?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是季羡林先生提出的意味深长的话。早在1930年,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先生编的《敦煌劫余录》所作的序中,概括了“敦煌学”的概念。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敦煌学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我比较欣赏周有光先生的一段话,“...,这个现在看起来如此荒野的地方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文化呢?历史上,敦煌是从巴米扬开始一直延伸过来的犍陀罗文化带(注:印度佛教文化和古代希腊文化的混合),绝大部分都被伊斯兰教毁掉了,只剩下东面头上敦煌这一段,而且不是这个文化带里水平最高的。”
在敦煌博物馆里看地图,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经过一系列的行走和文物寻访,莫高窟应该是我紧贴《华夏深处》主题旅行的高峰并渐至结尾。
这一天的时间也很巧合,是出行的46天,(包括第47天),我这趟旅行共走了92天,正好是一半行程。这就形成了自然分割线,上半程以文物为主,下半程以自然风光为主。想想也蛮有意思,与上次去阿里的时间一样,往返时间的对折线恰在阿里的中心狮泉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