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山西行落幕,最后的一处唐构

2025-03-25 07:18:16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三十一天) 5月18日

       本次行程,在走罢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后,就目前公认的国内3座半唐代木构建筑而言,悉数走遍,完美收官。

       广仁王庙,这名儿有点拗口,老百姓称它五龙庙。庙前原有五龙泉,泉水从庙基前沿涌出,泉水充盈。唐代的地方官为此兴修了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并建了庙,因水神青龙的封号是“广仁王”,故名广仁王庙

       走上高台,看到的是一个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打造的外观,打乱了古建筑的中轴线格局,引入了庭院式构架。这是房地产商万科的杰作,不由人心生不伦不类的感觉。

       昔日的蓬头垢面穷愁潦倒模样,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广仁王庙终于在无人问津日渐残破的荒废中换了新颜,但沧桑感也因之而失。

       广仁王庙大殿的体量不大,面阔五间,但只与常规的三开间相当,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颇合乡野小庙的身份。

       柱头(砌入砖内)上施两跳五铺作双抄斗拱,皆偷心造,无补间铺作,也无普拍枋,阑额之上直接放置铺作,这些都是宋前的建筑特征。

       出檐较浅,有椽无飞,灰瓦,脊兽都不是唐代的样子。

      万幸的是,斗拱和梁架仍为唐构不变,有些特点甚至是仅存的。

       殿内的塑像均为新塑,给人以“违和感”。从文物的角度上看,似乎削弱了应具的“氛围”。60年代广仁王庙曾改作小学,大殿中的壁画、塑像早已损毁殆尽

        清乾隆十年(1745年)的维修题字。但最重要的是下面的两通碑记,它直接标明了广仁王庙的唐代身份,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

            唐元和三年(808年)《广仁王龙泉记》

       唐大和六年(832年)刻立的《龙泉记》方碣。这两通碑记原是嵌立在大殿墙里的,大修时被取了出去。

       广仁王庙大殿对面是一座清代戏台,略看一眼就过了,两侧原有厢房,早就坍塌化外乌有了。

       站在广仁王庙前,心情有点复杂。作为一座唐代木构建筑的遗存,它的历史价值毋庸置疑,但或许是其它因素,使得它略低于我的预期。

       下午4点,我驱车从风陵渡离晋入陕,持续18天的山西行终于落幕。

      “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山西境内,我终于凑齐了古建筑中的“八大辽构”,已有定论的4座五代木构,加上3座半唐代木构建筑,可以说是踌躇满志远超预期了。为此,我陆续写了42篇有关山西境内文物的游记,紧扣《华夏深处》这一主题。

       进入陕西省境内了,我将车开到华山脚下的一座酒店,这是我第二次来华山。以下行程,我的旅行内容将因地域变化而变化,古建比例有所下降。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