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中条山上的血色记忆

2025-03-19 11:22:18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三十一天) 5月18日

       你知道抗战中的中条山战役吗?你知道800名宁死不降黄河的陕西“冷娃”吗?

        这一悲壮的故事最早出现在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中,陕西大作家陈忠实给此书作了序。闻此后我非常震撼,借此旅行之际决定进入中条山,看能否找到那座心念已久的黄河纪念碑。

         根据网络上的提示,我找到了位于中条山的“圣天湖”景区。

           无人状态,没见一辆车停泊,也没见一位游客,莫非景区关闭了?

       心有不甘地在门口张望,希望能看到一个人,以便打听纪念碑是否在里面,以及如何才能前去瞻仰一番?

        还好,在景区的侧门口看到了一位保安,于是我向他表达了来意。他说纪念碑就在景区内,不过他要请示上级。说着拨通了电话,听了电话那头的回话后,告诉我俩可以进去了。大喜过望,正要步行进去,保安忙制止,说这里到纪念碑有3公里路,你要把车子开进去,顺着这条路开然后左拐,纪念碑旁边有我们的两个同事。

        车子在无人的景区内开,心里不知有多感激那位好心的保安。

       静静的圣天湖傍依着刀削似的中条山,空寂而神秘,其意境无疑是空灵和亘古的。不过我无心欣赏,一心想早点看到纪念碑。八年的抗战中,还有什么比800壮士宁死不降勇跳黄河更为悲壮的事迹呢?那悲壮的场景,现已熔铸成一座纪念碑,它就在前面。

         时间回到了1939年6月6日,日军对中条山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突破黄河防线,入侵西北地区。中条山是黄河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当时,由孙蔚如将军率领的第4集团军(主要由陕西籍士兵组成,被称为“陕西冷娃”)在此驻守,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战役中,177师新兵团的800多名年轻士兵(年龄大多在16至18岁之间)被日军逼至黄河岸边的悬崖上。面对日军的包围和威逼,这些士兵宁死不降,选择集体跳入黄河殉国。据记载,他们在跳河前,面朝西北方向(家乡的方向)磕了三个头,高呼“宁跳黄河死,不做亡国奴”,随后毅然跳入滚滚黄河。                              

                (引自资料)

 

         以前有关国军抗战的记叙是忌讳如深的,仅限于小范围的研究,现在已逐渐开放了。但由于时间过长,一些知情人的过世也使得这段历史蒙上了迷雾。

        在一篇题目叫《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之中条山八百勇士跳黄河殉国的历史往事》的文章中,我大致得知了建碑的一些情况。建碑是由长年旅居在美国的美籍华人胡余锦明女士首倡的,她捐了5万美元(她的经济状况一般),她主动地联系了设计者冯钦铎老师和田海林教授,这两位曾经是国内知名旅游规划设计大家,曾共同设计、打造了中华黄河坛、中华黄河楼、大禹文化园等历史文化景观。当他俩接到胡余锦明女士的电话后,二话不说免费设计了纪念碑。

        2011年4月清明节期间,当地政府、胡余锦明女士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这座纪念碑举行了揭幕仪式,冯老师也受邀参加。

        据传800名士兵集体投河前先跪天,再跪爹娘,高吼秦腔,扑向滚滚黄河。那一幕被山里的几位村民看见了,说“在大部分战士都跳河后,悬崖上只剩下最后一个战士,好像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但他仍然双手高举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我至今都没有忘记,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随后跳入黄河”。

        跳河后,黄河河面上漂浮着大量遗体,持续了三天之久。后来也有种说法,不止800,而是3000壮士。

 


      我俩停留的时间不长,两位保安还在远处等着。回望纪念碑,远离喧嚣,一片沉寂,高耸而孤单。我明白,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这段历史将更陌生,纪念碑也将愈发显得孤立无援,但由于它的存在,仍不时会唤醒沉睡的记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