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掠影云冈石窟(下)
2024-04-12 11:20:41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十六天)
5月3日
从第5、6窟开始,至早期的“昙曜五窟”(16-20窟)之前,为云冈石窟的中期窟。洞窟的形制大致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柱廊,面阔三间,后室中央立塔柱或大尊佛像。
壁面雕刻上下分层不等,窟顶雕凿平棋。大龛小龛,佛像飞仙密布,各种雕饰充塞空间,少留空白。好像只要有了空白,供养人就会提醒,“师傅,你看这里是不是应该雕个什么呢?”
云冈石窟的窟号不是依开窟的早迟来划定的,早期的“昙曜五窟”窟号排列却在16-20窟,位于石窟的中部偏西,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五个窟吧!
最为显眼的是昙曜五窟之一的第20窟,也称大像窟。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又称露天大佛。
大佛高约14米,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广额丰颐,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神态慈祥泰然。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
第20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为云冈石窟的象征。窟为椭圆形平面,草庐形的穹窿顶。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内面积的大部分,其余几窟形制相似。
以上四图均为昙曜五窟中的主佛,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时,也分别对应北魏某皇帝个人。这种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它佛教地区从未出现过,显示了中国皇权在宗教上的参与力度,也为“中国式”佛教的开创端倪!
昙曜五窟比中期窟简略,造像宏大,气势不凡,显示出北魏的彪悍和粗犷的底色。
昙曜五窟以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大部分残毁难以辨认。
我稍加浏览后,只拍了第39窟内的五层阁楼式塔柱,它为中国木塔的主要形式。近来颇留心日本古建筑,发现日本的五重塔与之相近,古朴而优雅,应该是向中国学习的结果。
敦煌有敦煌学,未闻有云冈学一词。其实云冈石窟同样地博大精深。不过作为游客的我,记而不考,记而不详,能留点浮光掠影的印象就相当满足了。
(36)掠影云冈石窟(下)
《华夏深处》(第十六天) 5月3日
从第5、6窟开始,至早期的“昙曜五窟”(16-20窟)之前,为云冈石窟的中期窟。洞窟的形制大致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柱廊,面阔三间,后室中央立塔柱或大尊佛像。
壁面雕刻上下分层不等,窟顶雕凿平棋。大龛小龛,佛像飞仙密布,各种雕饰充塞空间,少留空白。好像只要有了空白,供养人就会提醒,“师傅,你看这里是不是应该雕个什么呢?”
云冈石窟的窟号不是依开窟的早迟来划定的,早期的“昙曜五窟”窟号排列却在16-20窟,位于石窟的中部偏西,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五个窟吧!
最为显眼的是昙曜五窟之一的第20窟,也称大像窟。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又称露天大佛。
大佛高约14米,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广额丰颐,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神态慈祥泰然。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
第20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为云冈石窟的象征。窟为椭圆形平面,草庐形的穹窿顶。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内面积的大部分,其余几窟形制相似。
以上四图均为昙曜五窟中的主佛,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时,也分别对应北魏某皇帝个人。这种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它佛教地区从未出现过,显示了中国皇权在宗教上的参与力度,也为“中国式”佛教的开创端倪!
昙曜五窟比中期窟简略,造像宏大,气势不凡,显示出北魏的彪悍和粗犷的底色。
昙曜五窟以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大部分残毁难以辨认。
我稍加浏览后,只拍了第39窟内的五层阁楼式塔柱,它为中国木塔的主要形式。近来颇留心日本古建筑,发现日本的五重塔与之相近,古朴而优雅,应该是向中国学习的结果。
敦煌有敦煌学,未闻有云冈学一词。其实云冈石窟同样地博大精深。不过作为游客的我,记而不考,记而不详,能留点浮光掠影的印象就相当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