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辽金巨构善化寺(上)

2024-03-04 09:31:42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十五天) 5月2日

     “大同古雁门地,北魏时号平城,自道武帝宅都于此,迄孝文帝南迁洛阳,凡九十余载,为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心之一。隋唐间稍中落。石晋天福初,地入契丹,遂为辽金二代陪都,称西京者前后二百余年,梵刹名蓝,遗留至今,有华严善化二寺,驰名遐迩”。

       寥寥几笔,概括了大同的历史及梵刹名蓝华严、善化二寺。文字出自梁思成、刘敦桢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显示了深厚的文史功底。

         我依走访的顺序先写善化寺。

 

       在寺前广场便能感受到善化寺的大气,山门(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醒目的是少见的单檐庑殿顶,如此山门规格当为寺庙之最!对过是五龙壁,从外迁入的,作为寺前广场的屏障及与区街的界线划分。

        山门次间内的明塑天王像

       台基之上的三圣殿气度不凡,面阔五间,同山门,进深却是四间,同样的单檐庑殿顶。

      飞檐似大鹏展翅,弧线很是漂亮,凝神屏息,一股愉悦感漾入心底。

       三圣殿的次间只施补间铺作一朵,用的是繁复的斜栱,斜栱可视为辽金建筑的特征之一。

        每跳出 45—60°,到第四跳出现七个并排耍头,几分炫技的感觉。“与屋顶争抢着视线”,“肃穆得让人觉得有点压抑”(梁思成语)。

         斜栱始于宋,盛于辽金,金以后衰落。

       三圣殿内的佛坛上为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以及两胁侍,均为金代彩塑。但经后世施朱,略失原貌。

        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

        形制古朴,玲珑秀气,具唐代阁楼遗韵。上世记30年代梁思成考察善化寺时,认为普贤阁是辽代遗存的建筑,但在1953年对普贤阁落架大修缮时,发现“贞元二年一行造”题记,依此断定此阁系金代重建。

 

       关于贞元二年一行造”题记,一位我非常熟悉的叫爱塔传奇的作者提出,“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贞元年号,一个是唐德宗李适使用的贞元年号,共使用21年,唐贞元二年是786年;另一个是金代海陵王完颜亮的贞元年号,共使用四年,贞元二年是1154年。两个贞元二年相差三百多年。

        然后爱塔传奇对普贤阁与唐代的梁栱结构作了比较,认为普贤阁有可能是唐代的(善化寺的始建年为唐开元年间)。文章较长,不再援引,有兴趣者自行搜索。

        不觉间文字已显长,尚未写到善化寺最重要的辽代建筑大雄宝殿,只能下篇再续。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