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太极拳溯源(一)拜谒杨露禅故居
2023-12-07 10:34:36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七天)
4月24日
第二次来广府古城了,为了两个迥然不同的兴趣。
第一次是观赏水城,漠视了它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存在。而这次来,完全冲着它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不再关心古城在观光上的价值。
想起了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以及明代的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的哲思,同样的广府古城,却由于不同的意念而被感知或漠视。
六年前第一次来到广府古城(永年城)时,在城门口停好了车,付了费,准备入城。不期然看到了一侧的景区导览图,不由思忖,我不就是来看水城吗?绕古城一圈既省时又能多角度地观察水城,于是就将刚刚缴了停车费的车子开了出来。
缓缓绕水城一周,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四面环水的古城墙和有“第二白洋淀”之称的永年洼,又去了明代的弘济桥,回来后饶有兴趣地写了《旱地水城的广府古城》一文。非是我不知道杨露禅其人,实在是对太极拳毫无兴趣,故过其门而不入。就像我以前曾走陈家沟和武当山一样,纯系泛泛游而已!
三年前,由德光学兄引入太极拳之门,我逐渐对这门既能健身又有文化内涵的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有一种趁旅行之便遍访太极拳六大名派故址的想法,以表达我的追慕之意。
由于行车路线上的不关联或冲突,本次仅选择走三处,第一处为杨氏太极拳故址——杨露禅故居。
杨露禅的生平记载不很确切,或许在当时武术家地位不那么尊崇,没什么记载。大致的经历是:“自幼习洪拳”,后去陈家沟跟陈长兴学拳,有“三下陈家沟”之说,有“偷拳”之说,等等。
实际上“偷拳”之说甚为可疑,因为招式并非一看即明、一听即懂的,若无明师的精心指导是极难得其真谛的。他后来到北京在端王府教拳,许多武术名家都远道而来和杨露禅比武,但皆非敌手,人称“杨无敌”。
“无敌”?有这么夸张?我又查看了些资料,的确如此。有光绪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龢的评价,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
“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这里已经提到了“太极”两字,但在当时人家问杨露禅打的是什么拳时,杨的回答是“绵拳”。 于志钧的《中国太极拳史》写到了杨露禅的师傅陈长兴,说陈长兴在1995年前还不被列入陈家沟的祖祠,原因是他改了陈氏祖传的炮捶,属大逆不道。所以陈家沟村的北面不准陈长兴教拳,只能在村的南面教。而他教的是“柔软的一种”,不同于炮捶的刚硬。
“老梁评说”中说到杨露禅祖孙三代在京城授拳,说杨露禅打的是小架,在子杨班侯、杨健侯这一辈改成了中架,而在孙杨澄甫这一代改成了大架,由实战型渐渐变成了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的老少咸宜的现代太极拳。现代太极拳的流行,实赖于杨露禅祖孙三代的太极拳简化之功!
现在我们来看看杨的故居,它位于广府城南门外的一二百米处。旧址已废,现在看到的乃是在原址上的复建,一座仿北方的清式四合院,有前后两个小院落,厢间、堂屋用作展览,一些石碑也都是新的。
见杨露禅故居一时人不多,缓下神来,无惭无愧地在堂前舒筋拔骨,摆弄几张照片留念,真的是,关公面前耍大刀!
故居陈列柜里摆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而杨露禅最初向人提起的拳种是“绵拳”,那么太极拳的正式命名始于何时?这又牵涉到广府古城的另一位宗师——武禹襄。
(待续)
(9)太极拳溯源(一)拜谒杨露禅故居
《华夏深处》(第七天) 4月24日
第二次来广府古城了,为了两个迥然不同的兴趣。
第一次是观赏水城,漠视了它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存在。而这次来,完全冲着它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不再关心古城在观光上的价值。
想起了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以及明代的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的哲思,同样的广府古城,却由于不同的意念而被感知或漠视。
六年前第一次来到广府古城(永年城)时,在城门口停好了车,付了费,准备入城。不期然看到了一侧的景区导览图,不由思忖,我不就是来看水城吗?绕古城一圈既省时又能多角度地观察水城,于是就将刚刚缴了停车费的车子开了出来。
缓缓绕水城一周,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四面环水的古城墙和有“第二白洋淀”之称的永年洼,又去了明代的弘济桥,回来后饶有兴趣地写了《旱地水城的广府古城》一文。非是我不知道杨露禅其人,实在是对太极拳毫无兴趣,故过其门而不入。就像我以前曾走陈家沟和武当山一样,纯系泛泛游而已!
三年前,由德光学兄引入太极拳之门,我逐渐对这门既能健身又有文化内涵的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有一种趁旅行之便遍访太极拳六大名派故址的想法,以表达我的追慕之意。
由于行车路线上的不关联或冲突,本次仅选择走三处,第一处为杨氏太极拳故址——杨露禅故居。
杨露禅的生平记载不很确切,或许在当时武术家地位不那么尊崇,没什么记载。大致的经历是:“自幼习洪拳”,后去陈家沟跟陈长兴学拳,有“三下陈家沟”之说,有“偷拳”之说,等等。
实际上“偷拳”之说甚为可疑,因为招式并非一看即明、一听即懂的,若无明师的精心指导是极难得其真谛的。他后来到北京在端王府教拳,许多武术名家都远道而来和杨露禅比武,但皆非敌手,人称“杨无敌”。
“无敌”?有这么夸张?我又查看了些资料,的确如此。有光绪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龢的评价,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
“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这里已经提到了“太极”两字,但在当时人家问杨露禅打的是什么拳时,杨的回答是“绵拳”。 于志钧的《中国太极拳史》写到了杨露禅的师傅陈长兴,说陈长兴在1995年前还不被列入陈家沟的祖祠,原因是他改了陈氏祖传的炮捶,属大逆不道。所以陈家沟村的北面不准陈长兴教拳,只能在村的南面教。而他教的是“柔软的一种”,不同于炮捶的刚硬。
“老梁评说”中说到杨露禅祖孙三代在京城授拳,说杨露禅打的是小架,在子杨班侯、杨健侯这一辈改成了中架,而在孙杨澄甫这一代改成了大架,由实战型渐渐变成了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的老少咸宜的现代太极拳。现代太极拳的流行,实赖于杨露禅祖孙三代的太极拳简化之功!
现在我们来看看杨的故居,它位于广府城南门外的一二百米处。旧址已废,现在看到的乃是在原址上的复建,一座仿北方的清式四合院,有前后两个小院落,厢间、堂屋用作展览,一些石碑也都是新的。
见杨露禅故居一时人不多,缓下神来,无惭无愧地在堂前舒筋拔骨,摆弄几张照片留念,真的是,关公面前耍大刀!
故居陈列柜里摆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而杨露禅最初向人提起的拳种是“绵拳”,那么太极拳的正式命名始于何时?这又牵涉到广府古城的另一位宗师——武禹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