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语
最近在整理相册时看到很多老照片,勾起许多回忆。对这些照片倍感亲切,总觉得每张照片都包含一些难忘的故事。每每看到这些照片,浮想联翩。
现按时间整理了一下,用心回忆,从中找出人生路上的一些感受。其用意便于在茶余饭后翻看,增加点生活乐趣,且留下点启迪。
------邓毅


上述照片是我们八二届华东政法学院函授生山东班的全体学员毕业照。毕业前去学校集中听课复习,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接着进行毕业考试。三年函授学习生活到此结束。
华东政法学院于1952年6月由当时的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在圣约翰大学旧址合并成立。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2000年,学校由司法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学院老校祉,就是圣约翰大学原校址,圣约翰大学留给华东政法学院一系列优秀老建筑,,凡是目睹过的人,都会感受世界名流建筑的神韵。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是“上海市市级建筑保护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该校座落于苏州河畔,是非常优美的花园式学校。

上述照片,就是那年我们合影(老照片)后面背景楼。此楼是当年圣约翰大学校长楼。

上述是圣约翰四合楼,后改为韬奋楼

校园中此牌楼曾坼掉过,后又重建

(该校的大门)

一些感悟
(一)
八二届华东政法学院函授生,是文革后第一次招收的在职学员。当时学院隶属国家司法部,山东函授班是在山东司法厅直接管理下,地方司法局协助。整个招收,授课,考试等有一整套管理体系,非常严禁。学院的老师直接到各省市授课,管理与考试有司法厅领导。当时山东班的班主任咸老师是省司法厅的干部,老正统,任何人都不敢作弊。应该说教学质量是第一流的。
真未想到,十年文革后,已迈入中年的人又能考进高等学院学习,在人生史上将名字记载于华东政法大学的学员档案。这也许是命运吧。在文革前,由于阴差阳错曾失去高考的机会,而后十年文革高考停止。那时上大学已是实现不了的梦想。然而命运将这个实现不了的梦想又变成现实。
人这一辈子很多事都是命决定的,诸如出身,性别,家庭,不可抗力事件等等,都只能听天由命,无法摆脱。五六十年代在农村,若家庭出身再不太好的青年人,要想离开农村是不可能的。而即便是贫下中农子女想离开农村,也只有通过考学,当兵,招工。而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容易。 十年文革教育半停顿状态,高考终止。一大批青年与大学无缘。对这部分青年说这就是命。
(二)
改革开放后,给人们带来广泛的机会或机遇,恢复高考是文化提升的机遇。在十年文革中怀有大学梦的人们,文革后考进大专院校,好像是老天的施舍。其实机会是命运又不是命运,应是时运吧。因为它不是上天施给的,是领导层人的作为带来的。虽然对人们来说是平等的,但机会却不是给所有人的。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政策给了人们大量的机遇,诸如考学,跳槽,自谋职业,下海等等。人们从宿命论的牢笼中一下解放出来。过去从农村到城市去,谈何容易。而改革开放,使大批农村人成为城市人。一大批无名人士成为企业家,一大批普通人借此机遇登上各种大舞台,而成为舞台的主角。
回顾当时八十年代中期,电大,夜大,党校文凭等等,应运而生。不可否认,这些形式总的看,确实满足了一些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是时代的进步,是纠正文革错误的需要。

(三)
人生路上碰到的机遇其实并不是很多。机遇时间性很强,人们必须靠识别机遇和争取机遇的能力。说白了这种能力就是靠努力,有时必须靠拼搏。
华东政法学院八二届函授生当时的招生考试,山东的考场在淄博市。报名的对象是在职公检法司的干部,好像不受年龄限制,共考四门课。我以283分的成绩取得录取人员的第二名。东营市三县两区共录取10名学员(其中油田政法系统是八名)。其实,当时本人已是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过着吃紧的日子的时候,但是还是咬着牙坚持长达三年的函授学习,每年要四次去外地听课与考试。我记得最后在上海呆了一个多月,真是心急火燎,考试完合影后,当天夜里便乘火车向回返。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学习以优异的考试成绩毕业。且在函授学习中曾被评为 华东函授优秀学员。记得清楚的是,那年我的哲学考试竟考取98分的成绩。几乎满分。听司法厅的咸老师讲,是函授生中的最高分,老师也有些惊讶。其实,这不是一次侥幸,因为我有哲学的基础,当时的哲学考试自己并不感到很困难。


(四)
当年考取华东政法学院的初衷,只是想园文革前的大学梦,当然也是为便于工作,那时在从业上已经选择检察院。而其它方面并未考虑。但实际后来确实带来不薄的生存资本。
虽然三年的函授学习最后取得的是大专文凭,但毕竟是进入大学门坎。就是这一小小文凭硬件,那时再加对本职工作做得精致,并在省级检察机关挂号,所辖业务部门成为全国业务系统的先进,才有资格被破格报批,评为副高工。
就是因为有这张小小文凭,自己才能在油田检察机关撤销后,有资格报名考取律师资格。从而又有了十多年律师执业。七十余岁才算完全退休,充分体验一番律师生涯的酸甜苦辣。
当时在法定职工年龄退休时,正赶上退休金改革过度期,每月退休金仅拿到一千六百余元。而正好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退休的知识分子中,正副高工另加部分退休金,这样的退休金连续长到党的十八大前。这一待遇全靠有副高工的资格证件。否则拿的退休金还要惨。在此,特别要感谢那时的院领导与政治处的同志们。同时,还要感谢当年的政策!
上述看来,知识和文凭在人生中还是非常有用的,且不可忽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