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受中做可为之事

标签:
斗争哲学存在就要承受客观规律 |
分类: 原创 |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是人在生存过程中形成的底层逻辑和根本理念,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态度主要分为承受和抗争两种状况,人本应该以承受为主,抗争只是在一时难以接受的情况下,针对可为之事发起的斗争,但不可反客为主。
人总是要承受一切的,这是最客观的现实,是最客观的过程,人的潜意识会自然的把其上升为态度。而检索不完美,甚至虚构问题,进行无谓抗争,人的潜意识则会把这种客观现状,这种时刻岌岌可危、排斥抗争的状态上升为态度,使人养成习惯,形成偏执认知。
这样,无形中会使得无谓抗争的态度取代承受一切的态度,并成为常态,让人步入歧途。
承受一切是人本应有的本然态度。承受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无论是斗还是不斗,无论斗到何种程度,我们都要承受,都必须承接。进行斗,只是为了获得自认为的更好结果,为了更好地承受。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从当下发起,都是以当下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和起点,一切的认识、反思、体验、思维都是为了提高认知能力和应对水平,都是为了更好应对当下服务。
物质在客观现实环境中运动演化,人的一切能动性机能围绕在客观现实世界中做可为之事进化,人只有活在当下,做些实实在在的可为之事才算遵循了生命进化规律,并能获得进展奖赏,获得更好的承受。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时候,理论在现实实践面前会显得多么的无力和荒谬。理上已经讲通了,如果在行上不把握,还是会出错。
理论贵在落实,达成知行合一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开悟,即明白事理,由正理生正信;二是悟后起修,即事必躬亲,把“理”变成生活的实践。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理论付诸实践,心灵才能体验到,在实践中才能把握到。因此,一切要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循道而行,在此基础上,才能发生我们想要的客观变化,对自我个体的生存和成长才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