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成直接承受的习惯

(2023-09-19 11:09:11)
标签:

斗争哲学

存在就要承受

客观规律

分类: 原创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养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倾向,一种稳固的思维和行为定势。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程序,在潜意识状态下,不知不觉,自然为之。比如学习开车,熟练后可以一边开车,一边交谈不再需要过多地关注驾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程序

人类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生命进化出让人拥有习以为常的功能,让人工作和生活更有效率人类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习惯性的思想和行为定势习惯减少了思考的时间,简化了程序步骤,使人在做日常事务时,不必时时依靠理性思维去学习、探究尝试,而是以一种完全自动化的惯性行为方式从容应对。也正是这种从容应对,才把人类从繁冗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以便让人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一些更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出生后弱小的孩童,在无奈承受中遵循本能,养成习惯行为模式。比如,婴儿学会爬行,就已经是本能参与下,众多指令功能的协调运转的结果。人类从小就养成了直接承受的习惯出生后最基本、最客观的本能态度就是无能无奈下的承受,在此基础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断认识世界,不断学习成长。婴幼儿大脑神经发育不全,分析判断能力明显不足,而随着个体大脑和各种组织器官的发育,随着人体各种机能的配合协作,伴随着成长进步,处理日常事务能力会逐步提高

人类在成长进步中,逐渐树立信心,现实总能把我们拉回当下我们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尤其是当年老体衰时,又能像孩童那样感受了自身能力的无奈,承受着一切,本能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婴儿、老人无牙,吃起食物会是一件艰难的事,而长齐牙的人,咀嚼进食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万物在承受中发生着变化,人在承受中走完一生最后走向衰亡。当生命机能老化到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的时候,生命往往也就走到了末端。这种老病阶段是人向死亡过度的阶段,使人不再留恋人生,能够心安理得接受死亡难怪有人说:人生有两次不由自主的真正开悟:一是刚出生,二是临死前。

无能为力的、无意义的都需要我们直接承受,而无须付诸行动。直接承受了,也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没事了,没问题了。即便有问题,也承认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或问题本身的无意义,不把它当成问题去处理,仅存接受经验教训后的欣慰。何况,就是能力范围之内,有需要处理和解决问题,我们首先也要有承受的态度,而不是排斥。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最客观、最基本的本能认知:存在就要承受。在这种本能认知的主导下,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以便获得更好的承受,以便更好地存在下去。承受是第一位的,是第一态度,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发挥能动性做些事情

如果养成无谓抗争的习惯,就走到了直接承受的对立面,不但没能给人简化程序,反而平添了一种负担本该把精力用于具有挑战性的具体事物上,却用在了内耗上,让不好的内斗习惯挤占了好习惯形成的空间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习惯是潜意识作用下的思维和行为倾向,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决定着习惯的形成和改变,不同类型的行为活动不断重复,进入潜意识后,就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人的能动性发挥有正反两种习惯类型,一是做些可为之事,二是进行无谓的抗争。不要让第二种行为成为习惯,不可为的东西,本该直接承受,而不应该让能动性参与。

存在就要承受,主观上任何一丁点的不愿承受都是在违背规律当然,这种违背规律已被生命进化利用,受惩罚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刺激人通过发挥能动性来获取对自己更有利的变化。也正是这种可能性引导下的斗争,有些事情往往会使人纠结其中,难以自拔。毕竟人力有所不能及,有太多的无能为力,偏执地进行无谓的抗争,只能让人遭受更大的挫败和痛苦

对于无可奈何的虚幻问题,拿出点智慧,比如:就某一问题坐立不安,念念不忘想了很长时间,甚至寝食难安,那就说明无解,该放下了。也可在每天特定的一小段时间去想那些纠结的事,其他时间则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要么就直接承受,不可为之事就需要我们直接承受的,而无须能动性参与

不要问抗争的内容是什么,内容可以千变万化,关键是进行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本身就不应该,一开始就不应该有这种无谓的斗争方式。我们必须承受一切,不要在意一时情感上的不安,因为之前已经养成自我说服的习惯,好像不自我安抚一番就不舒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即便不安,也不要进行自我说服,而是直接承受,天长日久,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就不去关注那些无奈的事了,本能情感也不再纠结那些无谓的东西。

当你去进行无谓抗争可能会感觉有点心动新鲜和刺激,并能在承受中享受进步的喜悦。渐入佳境步入常态养成新的习惯习惯本来是好事,对于不可为之事,就该养成直接承受的习惯,从而让人有时间和精力在现实中做些实实在在的可为之事

当妄念引发焦虑不安时,我们要抱有这样的态度:它们是来考验我们的,是来成就我们的,直接承受就行了,我们正是在借助它们来成就自己直接承受的习惯。具体事件是对承受态度的练习,不去做不可为的事,时间久了,会自然养成承受一切的态度。养成直接承受的习惯,我们才会认识到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不需要排斥和对抗,而是直接承受包括“抗拒不完美,难以承受本身”也需要我们去承受。

坏情绪是阵痛,不会长久存在,阵痛来的时候,不论你做什么都会痛,那就如其所是,随他去吧,我们只去做手头的事就行了。引发不安的所谓“问题”不去管,不跟随、不排斥,而是直接承受,该干嘛干嘛,一会儿就过来了,就没有什么事了我们需要锻炼的就是这种直接承受的态度和行为,而不再是进行一番无谓的抗争后才肯放下。习以为常,把所有的问题都这样处理,才符合存在之规律(存在就要承受)和能量发用之规律(能动性不可进行无谓的抗争),会感觉轻松自在,不再有压力。

《太上老君内观经》原文:“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人世间总会有不完美,人世间所有的事都会有不完美的一面,对不完美不是排斥完了,不是自我说服了,而是直接承受允许了,这才是本应有的、正常的态度习惯。

 

养成直接承受的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