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认知产生于客观实践

标签:
斗争哲学存在就要承受改变内耗习惯客观规律 |
分类: 原创 |
认知是人的本能对认识和感知到的一切的认定和认可,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信念、观点,影响着对事件的看法,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感受,指引着人的行为活动。认知的形成可以减少复杂程序,使人想当然地认为“事实本就如此”,从而使人在认知的指引下更好地融入和应对,提高成效。
经历不同的斗争模式,人能相应产生不同的认知。人在客观现实世界中生存,人的认知本应建立在客观现实之上,这样才能使人客观地理解现实世界,指导人客观地进行行为活动。客观现实世界是客观规律主导下的运动变化,只要遵循规律,我们的行为结果基本上就是确定的东西,这也是宇宙的“因果”律法则,而正是这种“因果”律主导下的确定性和必然性,才使得人类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进化、发展、生存,并进化出更有利于应对的“认知”功能,可以说,也只有现实生活实践中才有实实在在的进展奖赏,唯有融入其中,才能获得客观积极的认知。
一切变化都是当下现实基础上的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当然,没有规律可循的行为活动,也能使人产生相应的认知体验。这里举一个打麻将的例子,因为相较于技术水平而言,起手牌、上牌、吃碰等造成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胜算中占比太重,可以说,输赢牌局里的认知都是不真实的,尽管这种认知也能影响甚至主导人的精神情感和行为活动。但这种认知毕竟不是建立在绝对的且可被人为控制的成因基础之上,打麻将不像下象棋、下围棋,麻将游戏的规律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并不是人为可把控的方面能决定胜负的,有时甚至还会歪打正着,打错牌反而能赢,而决定象棋、围棋胜负的主导因素则是棋手的能力和水平,偶然因素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打麻将的过程中,点子兴时,上牌快、听牌快、赢牌快,就像开挂一样,顺风顺水,能轻易取胜,此时的认知感觉是:很好玩,我水平很高,从而自信满满,洋洋自得。点子背时,孬牌不上牌,好牌不听牌,听牌不能赢,牌局艰涩,如一潭死水,这种情况下的认知感觉是:大脑思维封闭僵化,行为机械麻木,神情木呆变形,丧失赢牌的信心和信念,丧失斗志。
不客观的认知给人提供的是不利于有效斗争,不利于个体进行客观认知和应对的错误导向。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大脑总是通过想象虚假搞内耗,经常进行无谓的抗争,毫无进展奖赏,势必会使人焦虑痛苦,从而产生消极而偏执的认知,总被焦虑不安缠绕,整日岌岌自危。
打麻将确实存在弊点、兴点的不确定因素,使人难以把握,这也是其刺激性和引人入胜之处,这里不多谈。我们主要说的是,弊点、兴点两种不同的状态能给人以截然相反的认知,虽然弊点情况下,事实并不是打麻将的水平低,只是相对于技术而言,不确定因素有时占比太大,甚至能完全左右牌局。但是,这种弊点状态下形成的认知,确是我们切实能感受到的,并自认为“事实即如此”,认为我的牌局就是一潭死水,我只有麻木机械应付的份,因为中间努力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获得正反馈,只是在无谓的抗争。
可见,兴致盎然,激情应对,成效显著的斗争,使人形成客观积极的认知;麻木颓废,偏激纠结,毫无成效,使人形成偏执消极的认知。而有时正是被僵化到了极限,弊门进行“打龙”,放手一搏,有时反而会逆袭而上,打成兴牌。既然已毫无退路,就不再畏手畏脚,从而打破之前的认知。当然,“打龙”成功并不是必然,也有不转运的时候,因为牌局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像客观世界那样遵循“因果”律,我们所能改变的往往是激情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放手一搏的气势,这种积极认知往往能使人更好地融入牌局,从而能更好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这只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主导局势下的改变认知,是在牌势牌运一直不好,被逼无奈之下,改变认知后进行的一种抗争行为。当然,即便不“打龙”,如果牌运好转,随着赢牌次数的增加,喜悦和自信也会慢慢升起,认知也会自然改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动性长期的违背客观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产生了扭曲的不现实的认知之后,本能则会提供素材,使人产生不安情感以成全人进行无谓抗争的习惯。要想加以改变,一种情况是:被焦虑、痛苦和无奈逼到绝望后幡然醒悟,从而彻底放开,彻底放弃无谓抗争,转而融入现实生活。要么就是渐入佳境的方式:不去进行无谓的抗争,在客观现实生活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斗争,在不断获得进展奖赏的基础上,逐渐变得乐观而自信,从而形成客观积极的认识。这两种情况的关键之处,都是不再进行无谓的抗争。
生活中,物质变化、相貌美丑、地位阶层这些客观现实的东西,其运动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想进行改变必须经历一个客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麻将游戏那样“碰点子吃糖”。即便一时难以改变,处于“低谷期”,我们也要调整好心态,不卑不亢,实事求是,激情奋进。在人生中,要想获得积极的认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需要我们持续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可为之事,也只有客观现实世界才能给我们提供这种修行场所和用武之地。
认知是习惯性行为活动的产物。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出客观的认知,才能认识到主观臆想的东西不可能和不现实,才能对斗争本身产生客观现实的认知,认识到人生就是有太多的不完美和无奈,只有不在意无能为力的事,不去进行无谓的抗争,只有承受了,才是最客观现实的态度,才会有正常人性对事物正常看法下的正常情感。值得我们斗争的只是可为之事,愿意承受,不进行无谓的抗争,就不会形成偏执认知,认知上就不会把一些无意义的东西、一些虚幻的东西视为异端而加以排斥。
遵循规律是针对能动性而言的,遵循规律是能动性发挥的前提。能动性在遵循客观规律和臣服于情感指引的二者选择中,必须绝对无条件的遵循规律,而不可受制于情绪,不可对抗不良情感。一时的情绪可能会使人进行斗争,进行无谓抗争的时候也不易察觉,短暂的无效抗争后,人会回归客观现实生活,不再纠缠于那种无谓的抗争。本能更不会主动检索,甚至虚构想象出素材以成全人进行无谓抗争,因为人还没有养成进行无谓抗争的习惯,认知也还没有扭曲到把一些正常的不完美视为逆端,并引发不安以成全人的无谓抗争习惯。
人是要认识一切的,包括去认识当下的行为,体验该行为引发的情感,使人产生该行为模式下的相应认知,进而指导行为,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能认知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培养和修正,活在当下,进行有动机兴趣、有进展奖赏的斗争,才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精神情感,才能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客观认知。
总之,只要是作为生命的人存在,客观现实世界会随时纠正着人类个体的行为习惯,从客观进展和效果,主观认知和情感等各个方面,全方位使人步入有利于自我更好存在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