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哲学”概论

标签:
斗争哲学存在就要承受客观规律 |
分类: 原创 |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是推动物质运动变化的矛盾动力。万事万物都在承受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循规律变化着,演化着。客观上,作为从物质进化而来的有生命的人,也是在承受中发生着变化,并有所作为。具备不同现实条件的人,为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斗争,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长此以往,则会形成不同类型相对稳定的需求斗争方式和精神情感状态,进而影响着人的身心和生活。
被接触、认识、感知、想象到的所有东西、所有经历,无论将会使我们产生何种反应,都是让我们承受的,而且必须承受。在承受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发挥能动性,对世界发生作用,产生影响。只有客观承受了,才能产生客观的认识判断,才能有效应对,以获取对自身更有利的承受。
存在就要承受,主观上不愿承受,就是在违背客观规律。主观上一时难以接受,是生命进化利用违背客观规律会受到惩罚,使人产生不良情感,刺激人进行有效应对的体现,这是在主观本能上自认为不该承受、不可承受基础上引发的能动性行为,并预期通过斗争,付出相对较小的代价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斗争本身也须遵循规律,能动性不可进行无谓的抗争,对无能为力或无意义的本该承受的东西,要坦然接受,否则就是在和规律背道而驰,不但于事无补,毫无助益,还会受到惩罚。
有些抗争行为的初始初衷,是人想通过自我说服摆平自卑、不安等不良情感,想获得更好的感觉、更好的承受,以求更好的存在下去。当然,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我们能进行自我说服,有时即便不能说服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也不会过多在意。而某些自认为影响切身利益且引发了不良情感的事件,则往往不是通过自我劝服,推理论证就能一时摆平的。付出努力,而不能获得进展奖赏,本能会发出焦虑痛苦等不良情感提示,叫停人的无谓抗争行为。
如果还是一直不能接受,想去摆平本无法摆平的东西,在热灶效应的助威助推下,人会纠结其中,更加过敏于事件和不良情感。这种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只能越斗越败,越斗越焦虑不安,进而使人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长此以往,则会形成无谓抗争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即便最初的问题已不再成其问题,我们不再想着去摆平,因无谓抗争的习惯已形成,已深入潜意识,潜意识则会在原本不完美的生活中提取其他能引发不安的素材——无论是过去的遗憾、现在的困顿、还是对未来的担忧,来成全这种抗争习惯。其实,这种“对众多问题进行的无谓抗争”和“对单一问题进行的无谓抗争”的性质是一样的,都属于无进展无奖赏的无谓抗争。
认知在生活实践中养成,偏执的抗争习惯会使人的认知产生偏差,让人把很多以往不在意的正常的东西视为不正常,产生不安,继而使人想通过论证说服自己,使人陷入无谓抗争的恶性循环圈里。而认知是习惯性行为活动的产物,不是通过说理就能进行自我说服的,唯有养成在现实中做可为之事的行为习惯,才能产生客观现实的认知,并相应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才能使人忽略无能为力的、或不值得斗的东西。
习惯是惯性维护平衡的推演,它可以使人的行为高效节能。改变习惯,就要改变行为方式,我们可以从认识、态度、行为、习惯、认知等多层面、多角度进行解析和实践,以最终达成承受一切的态度和不进行无谓抗争的行为习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通过何种渠道,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承受,只是一切努力本身不要进行无谓的抗争,我们所要付诸努力的是实事求是做一些能使事件往相对更好的一面转化的可为之事。
心性发于生命,生命从客观世界中进化而来,存在就要承受是客观必然,我们每个人原本就有着承受一切的心性,有着轻松自在的心态,本自具足,没有什么须要从心理上进行抗衡和摆平的。一时难以接受,是因为外界触犯了人性底线,本能情感上一时不愿接受,并且直觉认为通过斗争还能做到更好,并能抚慰身心。经过斗争尝试,如果不能摆平,人会无奈接受而释怀,无须进行自我安抚,因为面对无能为力的事,不进行无谓的抗争才是合道而行。这种活在当下的承受一切的态度和不进行无谓抗争的行为习惯从小就被践行着、培养着,这也正是人类生存于世的本然状态。当然,也不能走极端,无须忍时则不要一味麻木忍受,一时难以接受虽是违背规律,受惩罚产生不良情感的客观现实已被生命进化利用,在其指引下,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的问题,就有必要付诸行动,率性而为,这才是遵循了生命进化规律。
总之,无论斗争与否,无论进行何种斗争或斗到何种程度,人都在客观承受着。愿意承受一切和不进行无谓的抗争,是作为物质生命存在的人类所应有的最客观最基础的认知。融入生活,养成实事求是的行为习惯,认知自会客观而真实,恬静的情感自会回归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