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杨与西和乞巧节
冯春晖
2006年甘肃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称号 ,从此,西和乞巧这个深埋在民间沃土数千年的民间艺术瑰宝,才得以被世人所认知。2008年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7年开始到2023年西和县上已举办了十六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西和乞巧文化旅游节会”
和十多次专家学者参与的乞巧文化论坛及座谈会,一个发端于县域的西和乞巧节真正意义上走出了陇南、走出了甘肃、走向了全国,成为了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成为了引爆西和县推动展示仇池魅力,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重要载体。西和乞巧节的成功发现、保护与推广,倾注了当地以及省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心血与汗水。但人们更不该忘记原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杨教授高瞻远瞩的倡导与竭尽全力的相助。
2005年,西和当地民俗学者杨克栋先生,依据上世纪30至50年代的亲闻、亲见,结合2003年至2005年田野调查资料,撰写了三万余字的《仇池乞巧风俗录》一文,对当地乞巧节的全程进行了详实的辑录,文稿打印后分别寄给国内外十多位民俗专家请求斧正,其中也将一份书稿寄给了在兰州大学的柯杨教授。
在众多的受赠者中,时为兰州大学教授的柯杨先生反向最为强烈,在看完书稿后,他马上给杨克栋打来了电话,对书稿内容进行了高度评价,他称赞西和乞巧节是“中国乞巧文化的活化石”。在柯杨教授极力推荐下,2006年第一期《甘肃文苑》发表了《仇池乞巧风俗录》。随后该文被《仇池》、《开拓文学》、《陇南日报》等报刊相继转载并被收入一些出版文集。由于柯杨教授慧眼识珠,将西和乞巧节昭示于全国,引起了省内外民俗专家的高度关注。
2006年8月,西和县举办“首届仇池山歌艺术节”
,特邀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柯杨教授接到邀请后打电话给杨克栋先生,询问是否能安排顺便入户看一下西和乞巧活动。当时山歌节会正赶上乞巧节,杨克栋作了肯定的回答。节会进行中,柯杨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入户观看乞巧节活动的要求。节会组织者特作安排,由杨克栋先生带领所有专家学者,在西和县汉源镇牌坊、黄磨,王磨三村乞巧点上,入户兴致勃勃地观摹乞巧祭祀活动。在节会结束前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不但高度评价了节会的成功举办,而且对乞巧节还能在西和广泛流行大加赞赏。柯杨教授在发言中还特别强调:有文字记载的乞巧节俗已在全国传承流行了两千余年,清末民初后因不同原因在各地均已消失。如今在西和民间还保留着,实属难能可贵。希望当地政府能将山歌、乞巧一起抓,每年轮流举办节会,使西和县这两种优秀民间文化同时得以发扬光大。
西和县首届仇池山歌艺术节结束后,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柯杨教授,将乞巧节在西和县还广泛流行的情况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了汇报。中民协当时就作出决定,组成了以柯杨教授任组长的七人“西和乞巧文化考察专家组”
,于当年9月赴西和稍峪乡、长道镇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结束的晚上,柯杨教授放弃了欢迎考察组的晚会演出活动,依据考察组专家的意见,亲自执笔赶夜撰写了数千字的考察报告。报告列举论述了西和乞巧节传承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群众基础雄厚、祭祀程式多样、文字记载详实等情况。报告指出西和乞巧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并提出了应授予西和县“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称号的建议,全体专家组成员还在报告上签了名。当年10月中民协批准了考察报告,将西和县正式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2007年元宵节西和县举行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杨继国带领众多民俗专家参加的隆重授牌仪式。
在实地考察时,专家组发现当地有人把乞巧节曲解、诋毁为封建迷信,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认知错误。在专家组离开西和县前的座谈会上,柯杨教授除全面介绍考察情况外,还专门引经据典的讲述了乞巧节是中华民族主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是广大先民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享受、传承的优秀地民间群体信仰文化;也是中国妇女的精神家园,绝对不是封建迷信的缘由。柯杨先生的发言在西和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很大,纠正了一些人的谬误,许多人茅塞顿开,曲解、诋毁乞巧节的社会风气随之减缓。专家组的意见对县上给予极大的鼓舞,2007年8月,西和县举办了盛大的
“首届乞巧文化旅游节” 。同时启动了各级申遗活动,2008年6月国家级申遗成功,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以柯杨教授为主的专家学者的倡导,西和县荣获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的称号,极大的的鼓舞了广大群众的热情,也推动了保护、发扬西和乞巧文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申遗和继续举办节会期间,有人提出要以“七夕节”
取代“乞巧节”,不但要塑织女像还要塑牛郎像。有的人在开幕式上开口“情人节” 闭口“情人节”,
还提出要在演出的乞巧节目中一定添加爱情内容等等。这些认知错误,将会导致西和乞巧节的保护、发展走入误局。对此,柯杨教授不但在有关座谈会上多次发表了不同意见,还撰文举证论述其看法。在《浅谈西和乞巧节的原出性及地域性特征》一文中就开篇开门见山的说:“有人在传统的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之间画上了等号,说什么‘乞巧节,也称七夕节’
。……也有人想把乞巧节人为的改变为‘中国情人节’ ,这都是欠妥当的”。
文中举例论后说:“无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各地活动内容,还是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这两者(乞巧节、七夕节)都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尽管乞巧节与牛女传说最初都与先民的星辰崇拜有关,但在我国民俗文化史上,它们却有着各自的发展趋向和演变轨迹,其文化內涵与核心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
文中还说:“没有必要改变它们(乞巧节、七夕节)各自的传统内涵叫什么“中国情人节”!
那种处处事事奉西方文化为圭臬的思维,不但是受欧洲文化中心论影响太深的表现,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自觉、自尊、自爱、自信的表现”
[1] 。
柯杨教授的意见和看法,得到了当地有识之士和许多民俗专家的赞许,最终避免了认知错误的影响,保障了西和乞巧节会和申遗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得以顺利开展。
2007年柯杨教授应邀参加了“东岳论坛”
国际学术研讨会,为研讨会专门撰写了万余字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论文。文中引用大量资料对西和县乞巧节的地理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乞巧节前准备,乞巧节程序与仪式等方面进行了精辟地论述。最后得出了“它(乞巧节)是典型的传统节日”
的论断。文中还高度赞誉西和乞巧节“节日延续时间之长,流传地域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在全国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可称得上“华夏第一”
[2] 。
柯杨教授在“东岳论坛”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依据论文内容作了大会研讨发言后,引起了外国民俗专家的浓厚兴趣。当天深夜他给杨克栋先生打电话说:“请转告县政府领导做好准备,韩国、日本等国专家学者要来西和考察乞巧节。”杨先生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当时由于接待条件的限制,虽然事末成行,但是,柯杨教授将西和乞巧节昭示全国后又亲自撰文昭示予世界的独到眼光好与胆识令人敬佩。
从2006年至2017年,西和县为保护、发扬乞巧文化连续举办了乞巧节会、论坛、座谈会等活动。在这16年期间,柯杨教授克服种种困难,参加西和县乞巧节会,从没落下任何一次活动。如2012年西和县举办乞巧节会和论坛时,邀请了二十多位嘉宾专家学者,因有些原因的影响,仅有两位应邀赴会,其中一位就是柯杨教授。当时他建议:“专家学者少,不要办论坛了,招集其他与会嘉宾开一次座谈会吧”
。节会领导者接受了建议,以座谈会代替了论坛。又如,2016举办节会时,耄耋之年的柯杨教已有病缠身,上下楼梯时气喘吁吁,要人搀扶。他仍然抱病坚持最后一次参加了西和乞巧节会,翌年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逝。从古至今人们敬仰、颂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精神,在这位中国知识分子——柯杨教授身上得到了可敬可佩的体现!
柯杨教授高瞻远瞩发觉被窖藏的民间文化瑰宝,让其重见天日,并被发扬光大,他倡导与竭尽全力相助西和乞巧节的功之大矣,他为保护、发扬西和民间文化的所作所为西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注释】
[1] 文见《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论文集》,西和文联主编,华夏出版社
2014年7月版,第49页。
[2] 文见《陇上学人文存柯杨卷》,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第198页。
【柯杨(1935.8-2017.5)】甘肃宁县人,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者、民间文艺学家。生前历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8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1996年退休,先后任兰州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讲授过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俗学、神话研究、花儿研究、民间文化研究方法论等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1960年8月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两次获兰州大学教学优秀奖。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九年,兼任过国家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顾问、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5月16日15时41分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82岁。
加载中,请稍候......